我们相信,荔枝道的“重生”,值得期待!

笔辉聊社会 2024-08-23 15:45:39

一条古蜀道,半部华夏史。蜀道开凿于战国至民国年间,作为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重要通道,不仅是长江文明和黄河文明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我国保存至今最早的大型交通遗存之一,促进了两地间政治、军事、社会、经济、宗教、文化交融。2015年,包含荔枝道在内的古蜀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

8月13日至14日,在第二个全国生态日到来之际,川陕渝3省市19地基层法院在重庆涪陵召开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跨区域司法协作联席会,在涪陵区荔圃春风公园揭牌设立“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司法协同保护基地”,并签署《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协议》,共同探索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路径,共筑文化遗产跨区域司法保护重要屏障。

重庆市涪陵区、万州区、长寿区、开州区、垫江县,四川省达州市通川区、达川区、万源市、宣汉县、大竹县、开江县,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平昌县,陕西省汉中市西乡县、镇巴县,陕西省安康市石泉县等蜀道·荔枝道沿线区县基层人民法院主要领导或分管负责人、相关科室负责人参加会议。重庆市人大代表唐光文、项虹燕、杨红丽、田彬见证揭牌仪式。

《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协议》内容涵盖人才培养、专家共享、品牌共建等八项机制,补齐了跨省域基层人民法院之间缺乏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常态化交流协作的机制短板,将进一步推动跨区域生态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建设探索向深迈进。

根据协议,川陕渝3省(市)19地法院将携手深化合作,进一步强化审判职能,建立党建联建联学、联席会议、人才合作培养、联合调研、专家共享、品牌共建、联合宣传、代表委员联络活动协作等机制,深入挖掘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资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奏响蜀道·荔枝道联动保护“大合唱”,全力打造集文物古迹保护、文旅融合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三位一体,共建共治共享的历史文化遗产司法保护新格局,以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筑牢文物和文化遗产的司法保护屏障,高标准一体化推进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系统保护利用。

荔枝道作为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历史传统和现代文明的文化纽带,极具历史文化价值,是极其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此次川陕渝3省市19地法院共同在蜀道·荔枝道的起点重庆涪陵,设立“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司法协同保护基地”,将进一步推动跨区域生态司法协同保护机制建设向深迈进。

笔辉巴渠相信,川陕渝3省(市)19地法院一定会树牢“共抓大保护”的意识,坚持系统思维和“一盘棋”思想,齐心协力、合力攻关,共同促进荔枝道得到创造性保护、创新性传承。坚定“行法治之力”的决心。要以此协作联席会为契机,进一步加大文物和文化遗产法治保护力度,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好荔枝道的自然历史人文价值,为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提供坚实的法治保障,让荔枝道成为一道靓丽的文化遗产名片。践行“为大局服务”的担当。要增强“让法治成为全域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意识,探索创新“法治+旅游”融合发展新路径,健全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全方位为全域旅游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推动荔枝道文化遗产司法保护与旅游产业发展形成良性循环,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活动期间,与会人员先后前往蜀道·荔枝道涪陵文献馆、点易园调研考察,详细了解了“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的蜀道·荔枝道历史史实,实地查看了涪陵法院践行能动履职,针对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保护采取的《司法倡议书》等保护举措。

传统意义上的古蜀道,是周秦汉唐时期从长安(今陕西西安)翻越秦岭、大巴山,经过汉中盆地通往四川盆地的古道交通网络,呈“北四南三”格局。所谓北,主要由汉中以北的陈仓道(故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所谓南,即汉中南部的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洋巴道)组成。这是沟通黄河文明和长江文明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华民族融合交流的实物佐证。

而人们一提起蜀道,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唐代诗人李白“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名句。事实上,蜀道除了险峻雄浑,还蕴含浪漫迤逦,荔枝道就正是这样的蜀道。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唐代诗人杜牧的千古名句也给后人留下了疑问,新鲜的荔枝是通过哪条路线运送到长安?

作为古蜀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道发轫于春秋,发展于秦汉,全盛于唐宋,延续于明清。通过查阅《旧唐书》《新唐书》等史籍可以找到一些记载:唐朝天宝(742—756年)年间,唐玄宗为满足宠妃杨玉环食新鲜荔枝的喜好,特地修整涪陵到长安的道路,建起一条专供荔枝运输的驿道,设置“专驿”“换人换马不换物”,接力快速传送荔枝。“荔枝道”由此出现在大众视野里。

明代《蜀中广记》对“荔枝道”有一个基本路线的描述,由涪州(妃子园,涪陵)——垫江——梁平——四川大竹——达州——宣汉马渡关——平昌岩口乡——达州万源——巴中通江——再入达州万源——陕西镇巴——陕西西乡子午镇,转入子午道后到达长安(今西安),全程1000多公里。其中,涪州、垫江、梁平均在今重庆市境内,大竹、达州、宣汉、平昌、巴中、万源在今四川省境内,镇巴、西乡则在今陕西省境内。特别是明清时期,荔枝道更是成为众多商贾入川的又一条必经之路。镇巴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条黄龙(火纸)出川去,一条白龙(棉花)入川来”的说法。

荔枝道南起涪陵,经长寿、垫江、梁平、达州、万源至汉中西乡,沿“子午道”抵西安。全线贯通川东岭谷、秦巴山脉、汉中谷地、关中平原,为蜀道各线最短。荔枝道最初的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涪州(今涪陵)出产的荔枝,也是史料中唯一以水果命名的驿道。唐以后,作为蜀道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荔枝道逐渐成为连接四川、陕西、湖北、重庆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承载着官私文书传递、货贸往来、文化传播、民族交融等多元社会事务,见证了两千多年中华民族的兴衰变革。2015年11月,蜀道(荔枝道)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2023年9月,国家文物局要求川陕甘渝四省市加强合作,共同推进包括荔枝道在内的蜀道申遗工作。

据悉,加快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古蜀道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成为川、陕、渝三省市联合推动的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重大工程。去年,川、陕、渝三地联合启动了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重庆的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工作全面铺开,并已经取得初步成果。其中,《蜀道方志集成·荔枝道卷》,就是系统收录荔枝道沿线地方志的一套资料汇编。荔枝道考古已纳入国家文物局蜀道保护利用规划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目前,荔枝道历史文献梳理工作已高效完成,正在开展专项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在接受封面新闻采访时表示,2024年3月以来,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四川、陕西相关文博单位及科研院校,正式启动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又新发现了一批与荔枝道相关的古桥、道路、驿站、民居、古荔枝树等文物遗存。

蜀道分布于川陕之间,穿越秦岭、巴山,是沟通古代关中平原与四川盆地的重要通道,是古代西南及西部地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走廊,沟通了四川盆地与中原地区的联系,见证了历史悠久的经济与文化交流。荔枝道原名洋巴道(洋州到巴地),位于古蜀道的最东段,是从汉中西乡县(古属洋州管辖)子午谷南口翻越大巴山进入今川东和重庆境内的主干古道,因唐朝天宝年间从四川向长安输贡荔枝而得名。

这条蜿蜒崎岖又险峻的荔枝道,不只有那一骑红尘,也曾运送过政令、邸报、家书、盐茶等南来北往的货物,其前身是三国时期著名间道“洋巴道”,全长1000多公里,唐代因运送荔枝而繁荣兴盛并更名为“荔枝道”,此后一直作为巴蜀与历代王朝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交流的重要通道。这条道路,对于促进北方关中地区与四川盆地东部的人员往来、货物流通、民族融合、文化交流等,发挥了“脐带”一般的输血滋养功能。荔枝道直到20世纪80年代现代公路网络的兴起,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如今,这条道上虽已不再现昔日车水马龙川流不息盛景,所蕴含人文精神和价值理念却意义非凡。

笔辉巴渠注意到,除了文物考古单位,三省市的政协也在为荔枝道申遗工作出谋献策、贡献智力支持。2024年5月16日,川陕渝三省市政协在重庆涪陵召开联合协商会议,就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会议旨在联合荔枝道沿线市区县相关部门和文化专家学者,深入挖掘荔枝道在文化传播、民族融合、生态环境、农业生产、交通建设等方面的历史、文化和科学价值,争取国家和川陕渝三省(市)党委政府出台重要政策,支持荔枝道申遗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四川省文物局、陕西省文物局、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相关负责人,北京大学、西南大学、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专家学者,川陕渝三地政协及相关市(区、县)政协、有关单位负责人参加会议。

会议讨论通过《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研究馆员白九江,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教授蓝勇,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分别作题为《荔枝道名实考辨与考古收获》《巴蜀荔枝产食与荔枝古道路线考证》《荔枝道的保护和利用——兼谈荔枝道“申遗”需关注的问题》的主旨发言。西安市、泸州市、达州市、巴中市、汉中市、涪陵区政协,川陕渝三省(市)文物局、文化旅游委负责人作交流发言。

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白九江首先同大家分享了荔枝道考古收获。他透露,今年3月,重庆市文物考古研究院牵头陕西、四川文博单位及科研院校,已正式启动蜀道(荔枝道)考古专项调查,新发现了一批与荔枝道相关的古桥、道路、驿站、民居、古荔枝树等文物遗存。

“巴蜀地区是唐宋时期中国三大荔枝产地之一。”在对巴蜀荔枝古道路线进行一番考证后,西南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所长蓝勇认为,当前需要从应急传送与州县治地、朝代记忆与路线走向、现存荔枝道道路遗产保护等方面开展进一步研究。

北京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主任孙华在言及荔枝道的保护和利用时表示,荔枝道与茶马古道是蜀道网络东西两条以地方产品为标志和称号的古代道路,值得加以关注,应坚持保护第一、规划先行,管理利用好交通类线形文化遗产,提倡“善行”旅游。

四川省达州市是荔枝古道重要途经地,文化遗存众多。达州市政协副主席张永霞建议,坚持川渝一盘棋,在跨区域考古调查和文物保护、学术交流、创意产业发展、文化旅游融合、宣传推广等方面形成常态化协同合作机制,进一步整合区域古道文化旅游资源,推动一体化协同发展。

陕西省汉中市政协副主席李芳建议,在全面调研和系统摸清各省市荔枝古道文物资源底数的基础上,合作编制《荔枝道保护利用总体规划》。以县为单位结合地方遗存实际和地域文化打造荔枝道保护利用示范文旅项目,串珠成线为未来打造“荔枝道生态文化旅游走廊”打下坚实基础。

“要加大荔枝道遗产整理和活化利用力度。”重庆市涪陵区政协主席杜海波呼吁,统筹申遗工作机制,深化遗产价值研究,聚焦各地文旅资源禀赋,共同推进文旅产品供给创新、文旅融合平台和服务共建共享,实现旅游线路共建、游客资源互送、文旅资源共享,以荔枝道文化品牌带动沿线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川陕渝三省市文物局、文旅委有关负责人现场聆听建言后回应表示,将加强联动统筹,做好保护利用规划的顶层设计,深入开展资源调查,扎实推进综合研究,持续加强系统保护,切实抓好展示利用,进一步扩大荔枝道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共同推动蜀道成为连接川陕渝的重要文化纽带和旅游产业发展重要支撑。

协商会议上,三省市发表了《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希望通过建立定期联合协商会议制度,共同开展荔枝道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助推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积、极助推荔枝道沿线基础设施建设整体提升,做实做强荔枝道文化品牌。

我们相信,随着川陕渝三省市政协在重庆涪陵召开联合协商会议就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建言献策;《川陕渝地方政协推进荔枝道申遗及沿线文旅产业协同发展倡议书》发布;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跨区域司法协作联席会召开,“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司法协同保护基地”揭牌,川陕渝3省(市)19地法院签署《蜀道·荔枝道历史文化遗产跨区域司法保护协作协议》等一列措施的实施和荔枝道考古纳入国家文物局蜀道保护利用规划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随着文保专家正在开展的荔枝道专项考古调查勘探等工作荔枝道的“重生”,值得期待!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