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8年前的广东汕头:喧嚣的码头、冷清的街市和贫困的乡村

醉薇聊历史 2024-05-30 19:40:52

汕头,别称鮀城,地处韩江、榕江、练江的出海口,素有“百载商埠”之称。本组图片收藏于英国布里斯托大学,大多拍摄于1906年,再现了一百多年前汕头埠的真实影像。

礐石远望

1906年,从水上远眺礐石所看到的景象,临海的岸边和山坡上隐约可见数栋洋人建筑。1860年1月,汕头成为通商口岸,西方人蜂拥而至,在此兴建了领事馆、别墅、教堂、学校和医院等。

礐石风景

礐石与汕头主城区隔海相望,这里山光海色交相辉映,风景迤逦,洋人在此建立了度假村,成了他们度假休闲的地方。如今礐石已发展成为了一处旅游胜地。

太古港口

太古洋行是一家老牌英资洋行,对近代中国的影响仅次于怡和洋行。1870年,太古洋行在汕头设立分公司,并在这里开办了轮船、仓储、进出口贸易等业务。

太古建筑

这是码头边太古洋行的产业,白色的两层“券廊式”楼房,是当时典型的殖民式风格建筑。白楼旁边是一家工厂,烟囱里正冒着滚滚浓烟。靠近码头的岸边,停泊着无数条收起风帆的木船。

栈桥

太古洋行码头上的栈桥,全木结构。与其他地方不同的是,栈桥建有屋顶,为风雨式栈桥,当地人称之为“公共码头”。

码头景象

彼时的太古洋行码头是汕头最热闹的地方之一,每天,这里除了有准备登船的旅客之外,还有大量在码头上从事搬运工作的工人。

码头前

在汕头太古码头前,修建有两座差不多的木结构栈桥。两座栈桥距离很近,一座主要是上下旅客,另一座为搬运货物的通道。

民国的栈桥

到了民国时期,栈桥被被安上了大门,门前有大量的士兵把守,登桥上船的人们通过大门时必须经过安全检查。

栈桥上

这是1934年在栈桥上拍摄的照片,百姓在栈桥上或躺或坐等待客轮到来,因为天气炎热,很多人光着膀子,虽然不甚雅观,但习习海风吹佛在身上,也是件很受用的事情。

近景

风雨式栈桥方便了旅客在特殊天气躲避风雨,当年乘客水上出行必须经过栈桥,然后步行的码头上登船。

太古客轮

太古洋行创设于1816年,主营航运业,1867年组织创办了中国航业公司,主营客运和货运。图为一艘客轮停泊在栈桥边上,远处成排的建筑是太古洋行的仓储地。

仓库

太古洋行在汕头的仓库内景。清末时期,太古洋行经营着从东北口岸牛庄(今营口)运豆饼和大豆到汕头的业务,卸下这些农产品后,再从汕头装上白糖北运。这些高大的库房主要是用来暂存转运货物的。

仓库附近

另一处的太古仓库,规模较小,只有两排库房。仓库外是一座低矮的民居,几条木船停泊在石头垒砌的港湾里,看着有种说不出的凄凉之感。

汕头一角

从海面上看汕头街市,房屋杂乱、空气中飘散着喧嚣的气氛,其中白色的建筑是太古洋行的酒店,楼顶安装着很大的广告牌。远处可见教堂的尖顶。

街道

比起热闹的码头来说,汕头城内的街道反倒显得冷清,道路空旷,行人稀少,只有几个小贩坐在树荫下,等待有顾客光临。

卖水果

路边一个卖零食的小贩,有水果,也有菱角。几个码头工人和孩子围着地摊,有的衣着破烂,有的打着赤脚。地上扔着不少的菱角壳。

路口

一名白衣男子站在三叉路口,手里打着遮阳伞,显得孤零零的。路口一边的围墙属于当时的教会大院。

郊区的路

两名洋人拿着猎枪前往郊外狩猎,此时正走过一座简易的石板桥。桥面很窄,上面坐满了洗衣服的女子。因为河面不宽,还有几名女子携带着装满脏衣服的篮子在旁边等待。

村庄

洋猎手走进一座小村庄,坐在路边的田埂上休息。在他的面前,蹲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大人也有孩子,面对镜头,他们的紧张情绪溢于言表,其中一个孩子正试图将脸躲在同伴身后。

孩子

破烂不堪的房屋,蓬头垢面的男孩,小小的脸孔上写满了苦难。不远处,一群孩子正围着一个戴着木髓头盔的外国人讨要食物。

灌溉

田野边的河堤边并排安装了两架龙骨水车,几名衣衫不整的农夫并排站在水车上,踩动脚踏,将水从地处的水塘里抽出,用来灌溉田地。这种贫穷、落后的场景,是洋人们最喜闻乐见的。

0 阅读:383
评论列表
  • 2024-06-02 16:39

    汕头只是被网络水军用二十多年前的案子抹黑了而已,其实除了经济,综合其他方面真的是宜居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