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微微笑了
01.有家长问:孩子自私自利,怎么办?
但其实,这很正常,因为自私是人的天性。
不信你可以做一个小实验:
对3岁以下正在吃东西的孩子说:“给我吃一口吧?”
然后,你会发现:绝大多数的孩子会表露出不情愿的表情。
欲望与自私是孪生的。
研究表明,2-7岁的孩子,大脑前额叶皮层尚未发育完全。
这就意味着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只能围绕自己思考,表现出“自私”的行为。
但,孩子是一步步成长与发展,家长需要及时引导孩子,帮助孩子从“自我”走向“利他”,从“小家”走向“大社会”。
倘若这一阶段做得不到位,很可能会把孩子养成一个不懂感恩的“白眼狼”。
对此,心理学家李玫瑾在《心理抚养》提及到:
“自私不是一个人独处时的表现,一定表现在他与人接触中经常只顾自己,甚至损人利己,这些都属于性格表现。
在孩子稍大些,三到六岁时,我们就要有意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
具体怎么做?
李玫瑾建议,可以在孩子三四岁,开始跟大人一块上桌吃饭时,就给孩子定规矩:大人不动筷,小孩就不能动筷子先吃。
当然,有些父母特别家里老人,生怕孩子饿了,总是让孩子先吃或者把所有好吃的给孩子。
其实,这容易让孩子产生错觉,过分自我中心,不利于让孩子日后建立“利他和”“小家”的意识。
有时候让孩子饿一饿没关系的,让他体会饥饿的痛苦,对他日后走向社会有帮助。
此外,我们可以从日常生活,如食物分配等小细节,让他有家庭意识,而不是单纯考虑自己一个人。
让他脑子里有别人,懂得分享,这样子能防止孩子自私。
02.看到这里,你可能会疑惑:
孩子还小,不懂事,等长大了不就好了。
他不愿意分享就不分享,想先吃就先吃好了,为什么要刻意去纠正他?
孩子最要紧的是功课,学习好就行,还要他操那么多心干嘛?
对此,李玫瑾指出:
“千万不要指望孩子长大自然就变好。家庭是人生的起点,人的许多问题源于早年养育。爱孩子,并不是一味地顺从他,稍懂事起就要教他行为有规矩,明白可为和不可为的界限。”
试想,一个从小没有被爱过的人,怎会懂得爱别人?一个从小没有被善待过的人,怎会善待他人?一个从小不懂分享的人,怎么会懂得感恩呢?
不少家长总是不自觉犯这样的错误:
以为孩子专注读书就好,管好自己就好,家里的事情少让他知道和负担,生怕孩子吃苦和受委屈。
在我们身边,有太多这样“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孩子,他们从小学、初中到高中甚至到大学,他只需要好好学习,不需要为父母和家庭负担任何事情。
正因此,他们脑里一直没有别人,只有自己,自然而然形成自私的习惯。
如果发现自家孩子自私、不懂感恩,那么这很可能跟他小时候抚养教育有关。
性格的培养,以及适当给孩子立规矩,一般都要在孩子六岁那就是上学前。
错过这个心理抚养的关键时期,后面你想要弥补都很难了。
正如李玫瑾所说的那样:
“早年经历对人的影响至关重要,因为它决定了人的未来走向。人都是被养出来的,所以早年的抚养方式很重要。
我有个总结:人的胃口是喂出来的,脾气是带出来的,观念是唠叨出来的,残忍是孤弱无助熬出来的,无耻是百般迁就宠溺出来的。”
别问孩子为什么如此自私,想想这些年你是如何抚养孩子的。
其实,孩子的问题是大人造就的。
你要是能改变,你的孩子就能改变。
03.当然,我们也要正确对待“自私”的度。
没有人是完全无私的,要求别人无私本质上就是一种自私。
我们没有必要以圣人的标准要求自己以及孩子,而是要帮助孩子树立一种正确看待自己、他人以及社会的行为规范,让其成为一个懂感恩、知冷暖、对家庭和社会有价值的人。
想要做到这一点,父母应该多学点育儿和心理学知识,对孩子给予心理抚养,从情感、性格、观念、能力四个方面培养孩子。
譬如,孩子自私方面,则从饭桌和生活点滴来引导和教育孩子,让孩子懂分享,发自内心地关心和爱护身边的人,并竭尽所能为家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值得一提的是,饭桌上千万不要给予孩子偏爱和特殊照顾,更不要把好吃的第一口先给孩子,不然会孕育出孩子的自私冷漠、不懂分享以及毫无感恩之心。
如果我们不从小好好养育孩子,就会造出“恶狼”来伤害我们自己和整个社会。
李玫瑾说,教育是一门艺术,是一门人生知识,是一个人人都应该懂的道理。
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只要知道,心理抚养对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孩子的人生。
很庆幸在经营家庭和婚姻的道路上,遇到李玫瑾老师,让人受益匪浅。
如果你对养育孩子感到困惑:
不知道怎样跟孩子建立依恋关系?不懂得如何对孩子定规矩、进行性格培养?更不明白如何处理孩子青春期叛逆以及抑郁等心理问题……
那么,建议你读一读李玫瑾《心理抚养》和《幽微的人性》,相信你会找到答案与启发。
愿你能从阅读中不断反思,抚养好孩子,福泽子孙。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