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东山许氏宗祠,凝聚明朝400年绵绵文化,距定海大桥5公里

花梨岛说历史 2024-08-06 00:11:55

东山许氏宗祠,凝聚明朝400年绵绵文化,距定海大桥5公里!

海南村落建筑之多,要数祠堂的建设最富有特色,庄严肃穆,又聚集文化,动辄百年以上的祠堂建筑比比皆是,但集规模规划、文化艺术、保存完好于一身者,屈指可数,东山许氏宗祠算其中佼佼者。

东山,海口市秀英区南部乡镇,许氏宗祠位处大坡村,也称大坡许氏宗祠。

大坡村,位置独特,西与南面向南渡江,东面依靠220省道,辅以跨越南渡江的定海大桥,北通省城海口,南可直达定安定城,交通的便利也激活了沉淀久远的人文地气。

大坡村这座建于明朝,凝聚400年文化底蕴的宗祠也露出峥嵘。

前往大坡村,必经跨越沃野千里的田间乡道;田野开阔,土地肥沃,躬耕农田,是村民主要的作业之一。

据许氏宗亲介绍,许氏渡琼始祖许模,福建莆田人,于南宋绍熙二年(1191年),派遣任琼州府通判,定居海南,逝世后葬于文昌五龙港。模公生有三子,二子金公移居琼山卜这村,村基文化800年历史,子孙昌盛。于明天启四年(1624年)建宗祠缅怀祭祀先祖,这就是现在保存完整的许氏宗祠,也称金公祖祠。

宗祠坐北朝南,正面对着宽阔的郊野,前头是政府部门为大坡村修建的文化广场,与雄伟壮丽的宗祠一起,筑成了乡村独特的人文景观。

宗祠总占地面积1209平米,为三进三院落式,由门楼、前厅、正殿、敬书亭以及8个厢房组成。

前庭由八根方柱围成的波浪围墙,八根方柱正面镌刻五对楹联。

正中方柱的内侧镌刻的楹联“高阳衍派源流远,琼岛分支世系长”。道出了海南许氏宗亲的源流长远,以及与海南许氏子孙的兴旺发达。

正门前置有一对石狮,高过人顶,威武庄严。

一对古拙雅致的大青石“落马石”,为古时达官贵人回乡时,下马踏脚的石基,很有讲究,颇有气势;祠堂或府第前是否设有落马石,也是当时身份的象征。

一进为山门,面阔五开间,硬山顶,抬梁式结构,灰砖灰瓦,青绿琉璃瓦当滴水。

檐下设置两根石柱,由雕刻精致的石墩支撑,前头置有庄严墩厚的抱鼓石,承载着许氏往昔有着显赫的地位。

正中门楣嵌有金字红底“许氏宗祠”匾额。

两侧设有“礼门”、“仪路”耳房。

山门入口设有身着朝服的官员彩绘木制影壁,影壁上方悬挂“文广”牌匾,为民国八年(1919年)立,落款为:前清诰授奉政大夫署顺德县教谕、前署连州训导裔孙昌龄。

二进院落久大堂”,

二进院落为“久大堂”,堂前正中悬挂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陆军少将广东省第九清剿区副司令兼前进指挥官许国钧立题写的“追远报本”牌匾。

堂内悬挂“久大堂”牌匾,落款为裔孙子伟谨议。

久大堂西边为“钦差土舍”厢房。

东边为“月旦评”厢房;门口悬挂的一对楹联:“文章学业垂千古,道德功名萃一堂。”楹联的内容已显示,“月旦评”牌匾为品行高正之人而立。

第三进正殿“太岳堂”

第三进正殿,也就是“太岳堂”,里面奉祀许氏先祖牌位。

正殿前悬挂“中宪大夫”牌匾,为许氏十一世祖晖斗公而立,晖斗公明朝时曾任户部主事,后朝廷授封“中宪大夫”称号,为正四品文官封号;许氏宗祠为晖斗公建造。

侧面悬挂“镇抚琼舆”牌匾。

西侧为“节孝祠”,东侧为“附祀祠”。

祠堂宽敞通透,宏阔别致,布局严谨,错落大方。

壁画、浮雕、牌匾都保留原有的模样,古气芳香,虽然部分已褪色或损毁,从中依然能穿透历史感受到明代建筑的艺术风格。

敬书亭

每年固定的时期,宗祠内汇聚岛内许氏宗亲前来举行缅怀先祖的文化活动。

穿梭于宗祠庭院前后,怀着深深的敬畏之心,在这里可以看出了大坡乡村文化的古老;许氏宗祠凝聚了宗族文化,为乡村贡献了静态的美,绵绵流长。

宗祠堂前檐下多苇草,在这里也见识了久负盛名的“东山草席”。

久违东山盛产草席,是著名的草席之乡。时下,大坡村村民也忙碌于苇草收割、编织的热潮中,宽阔的宗祠庭院成了晾晒苇草的场所,一位70多岁的老奶奶手脚麻利地处理着苇草,见识了她富有特色的手工艺;编织草席的活儿已成为村民的副业收入。

坐镇于硬山墙上的石狮

跨出宗祠,回头望那,“一岳朝天”的硬山墙,彰显着许氏宗祠的壮观气势。

许氏宗祠源远流长,与祖上积累的深厚文化根据分不开,犹如山门明间两侧墙体上挂着一幅红底黑字的楹联:

名宦乡贤仁政家声长百世,文经武纬高阳门第永万年。

这就是古训,体现了许氏宗族的处世哲学。

2015年11月,许氏宗祠被海南省人民政府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花梨岛,感谢阅览!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