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学好中医,要用天地自然之象来悟中医

鸿朗说健康 2024-10-29 15:24:33

清代著名医学家黄元御在《四圣心源·天人解》中说:“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善言人者,必有验于天。天人一也,未识天道,焉知人理!”意思是天人同理!这就是中医学理论体系中为什么引入了天地自然的五运六气、阴阳变化之理。中医学认为,人身小太极,天地大宇宙。人体做为天地万物之一,受着自然变化的影响,人体与自然有着相互交流和参照的关系,比如“土”的一个显著特点是:只有温热才能生化,寒凉不能生化。自然界中的土具备这个特点,人体中的脾土胃土也具备这个特点,这就是天人同理。

为什么要上观天?《黄帝阴符经》说,观天之道,执天之行,尽矣。

  《中医基础理论》开篇哲学基础里的精气学说、阴阳学说都是从观天中来的。是古人观物取象,通过观察风气阳光云雾,而抽象提炼出来的哲学观。这种哲学思维方式在古代被称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

  我们要用好古中医学,就要深入探求古中医学思维的根源,溯本求源是真正的医道精神,那么怎么上观天呢?

  比如一个胸闷、心慌、气短的病人,平时口苦容易泛酸,大便不畅,偶尔咳痰,左寸脉不足,右寸关脉偏滑,面对这么多具体的症状,我们该如何下手呢?

  老师开出柴胡、黄芩、桂枝、甘草、红参、银杏叶、瓜蒌、薤白加通肠六药,病人吃完5剂后,胸中如同有一团阳光,一下子舒畅起来,口苦泛酸、胸闷短气的病症好了七八成,中药怎么这么快呢?他觉得不可思议。

  我们先撇开常规的方解,怎么样去观天,用天象来解这方子呢?我们只需要取一个象,就是下雨之前,天昏地暗,沉闷之象,乌云压顶,气机不通,我们取这个象,因为很多心脏病、哮喘、胸闷、咳痰的病人就是这个象。胸中蒙蔽的痰浊就好比是乌云一样。

  气机堵住不通所以闷,心阳不足所以寸脉不足,人怕冷,而这种象也反映出心脏病病人很多逢阴雨天发作厉害,胸闷短气加重。

  所以我们治病的思路无外乎就是转阴为阳,把乌云拨开,让阳光出来。

  如何拨开乌云?两个办法,一个是要风,第二个是要雨。乌云非风不化,你看下雨前都是刮风的,这风吹则云动,这时我们就要制造出风来,像柴胡、黄芩就是直接入肝,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很多咳嗽痰多,凝着不去,我们都要用一个风象,用柴胡、黄芩,配合调气机的治咳药,效果就会比较好,就是这个道理。

  风来了,接下来要云降而雨,古人说,譬如阴晦,非雨不晴。这些乌云都是浊阴之物,它占据了清窍,蒙蔽了阳光。所以这种病人左寸脉微细,右关尺脉滑,有阳微阴弦之象。我们要让弦滑的浊阴降下来,这时用瓜蒌、薤白这组对药,直接入右寸部,它们能够洗涤胸膈中污垢,就是指胸中的痰浊乌云,洗后往下降,这个象《黄帝内经》称之为“天气下而为雨”,要能够顺利降下来,就加上通肠六药,因为心肺与大小肠相表里,下面肠道通畅,心肺痰浊往下降得就快,这就是为何很多心脏病胸闷的病人,一旦便秘,胸闷立马就加重。保持大便通畅,心慌心悸、头晕胸闷的症状就大大减轻。

  好,上面那个刮风降雨之象,就是在排阴浊消阴翳,你要让胸中布满阳光,还要解决根本性的心阳问题,那就是要制造太阳,营造好的心情。同样当你心中阳气充足时,膻中气足,喜乐出焉。这是《黄帝内经》中重要的条文,为何很多心脏病病人高兴不起来,道理也在这里。所以我们要制造阳光,怎么制造法?就是强心。选用桂枝、甘草各15克,加红参、银杏叶。桂枝、甘草特别提到克数,是因为用它辛甘化阳制造阳光时,用药剂量要平等。

  这样整个汤方思路,就是离照当空、阴霾自散之象,用的方法就是制阳光消阴翳。用这种上观天的思想来解读方子,来取象用药,你会发现中医的眼界一下子打开了。

  老师常提到要上观天,下观地,中观人,这样才能开眼看中医。而中医所谓的天人合一观、整体观、环境观,其实说白了都是这里面出来的。

  大家再思考一下,用这上观天,难道就是仅仅治疗心慌胸闷心脏病这些疾病吗?能不能治哮喘痰多呢?能不能治脸上汗斑呢?能不能治鼻流清涕、口角流水呢?能不能治头晕颈僵呢?

  这种象法,你想通后,上升到阴阳的思路,会发现这些病象再多,我们用的法都是这个,所以中医学到根本时,就可以以简执繁,因为它用的就是以自然之理来调人体自然之身。

为什么要下观地

《黄帝内经》说一个医生要能够上观天文、下观地理、中观人事才能做好一个医生。

  我们在上观天里提到治疗心肺上焦病的思路,从阴阳角度去观察。接下来我们谈一下下观地,俗话说,日月经天,江河丽地。观天你观的是日月,是阴阳交替,可以观出阴阳之道;观地你观的是地脉流动,江河湖泊,你可以观出管道血脉经络的流行,所以我们通过下观地来领悟身体管道方面的疾患。

  比如便秘、闭经、静脉曲张、月经量少、小便不利、输卵管堵塞、不孕不育,这些偏于下面管道不疏通的病象,都可以从下观地里得到很好的解答。

  比如各类老年人习惯性便秘,我们常会用到巴戟天、肉苁蓉、白术、当归与通肠六药,发现效果不错。这是什么道理呢?

  我们看,管道要通畅,须具备哪些因素,就好像这船要在江河里自由畅行,要具备哪些条件,古人把肠道里的东西比喻成舟,就是教我们要懂得去观察船在江河里航行之象去治疗便秘。

  那么船为什么在江河里走不动了呢?有三大原因,一个是冬天江河结冰了,有水也动不了,就像中老年人肠道有寒,结果肠蠕动变慢,三五天不来大便都没感觉,你用苦寒泻下药,越泻越寒凉,反而加重秘结。肠道更不愿意动了,这时你要懂得去恢复他的肠道运动功能,而不是去攻他的便秘,这就是为何温脾汤、大黄附子细辛汤能够治疗各类寒积便秘的道理,因为它加了附子这些加强肠道蠕动力的药,我们称之为破冰。这些温药善于走,善于动,能够把凝滞之象破开,《黄帝内经》提到血气遇寒则凝,得温则行,不仅是血气,肠道里的推动力也是这样,越吃凉的它越不容易动,吃温的,像老年人吃肉苁蓉、巴戟天这些温润补肾、加强动力的药,把肠道秘结冰伏之象一暖开,这个叫做春阳融雪,自然阳动冰消。

  为什么要放白术、当归,或者杏仁、火麻仁、郁李仁这些多脂的仁类药,甚至玄参、麦冬、生地黄这些增液之品,原来水结冰船动不了,江河没有水船也动不了,江河水少,不要说把船推动,就连垃圾都冲不走。所以治疗思路上,要懂得去增液行舟。生活中洗涤污垢用的是水,人体里增强管道润滑之力用的是阴油,这就是为何吃这些多脂的仁类药滋润药,肠道会变得很滑利的道理。因为你直接增加了肠管的阴油。

  只温阳增液还下不来怎么办?原来没有考虑到第三方面,要通肠开闸放坝,好比河里的冰融化了,水也多了起来,但为什么水还没有流动呢?原来中下游的堤坝把水给拦住了,这时思考第三步用肠六味的道理,直接去开闸放坝,通腑降浊,因为有前面两步,破冰和增水,这第三步开闸放坝才顺理成章。你如果冰未融,水未充,你再怎么开闸放坝也放不出来水,这就是为何反复用泻药,肠津越泻要少,泻到肠道受寒都不能动了,便秘反而加重。所谓的耐药并不是真耐药,而是身体功能受损了,运不动药了。

  所以从取象自然江河如何行船的道理,就可以知道治疗管道瘀堵的基本思路,这时你再去看,治疗闭经、静脉曲张、输卵管不通、不孕不育,甚至痛经,为何要用温药配合润通之药,再配合浊下之药,其实用的道理都相通,只是不同疾病选取的药物稍有差异而已。所以朱熹有首诗曰:

  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今日中流自在行。

这管道能够通水之象,能够流动之象,全凭于一要温和,如是冰疙瘩流不动;二要有东西有水,你没东西没水了,它也流不动;三要造成高下的势能,水往低处流,有落差它就能动。

这三个条件一旦具备,不仅肠管通畅无比,周身血脉没有不通畅的,就像舟船在江河中顺风而行一样自在。

但是做为一名中医,还不能只看到天人同理这一层,还要看到人体与自然的区别之处。再以“土”来举例,自然界中有燥土,人体内无燥土,比如沙漠、砖窑、瓦窑、火焰山中的土,都是高温高热的燥土,这些土里寸草不生,而人的脾土胃土中不会出现燥土,因为人的脾胃是“水谷之海”,日常的饮食水谷在源源不断地进入脾胃,在源源不断地为身体加水加阴。因此,自然界中可以有阴亏火旺,但是人体内不存在阴亏,因为人体本就不会缺阴,这就是人体与自然界的一个区别。

因此,一些中医理论中有关“化火则热,化水则寒”的说法也仅是在自然界中是成立的,在人体中不是这样的。人体的正常气机是水升火降,不会也不能一会儿热,一会儿寒。人体气机在病理情况下才会产生寒热,这个病理就是当中焦受寒阻滞了上下气机的升降循环的时候,才产生上焦有火、下焦有寒的征象。

再比如,黄元御在《天人解》中说:“盖天地之位,北寒南热,东温西凉。阳升于东,则温气成春,升于南,则热气成夏;阴降于西,则凉气成秋,降于北,则寒气成冬。”这个表述,感觉上没错,但是细想一下,春天的时候,太阳从东边升起来,那么夏天的时候,太阳不也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秋天、冬天,太阳不都是从东边升起来的吗?那么,黄元御的这句话怎么解释呢?从我们国家的地理气候来看,太阳从南往北移动,才是春天;太阳直射到北回归线,就是夏天;太阳从北往南移,就形成了秋天;太阳移到南回归线,就形成了冬天。古人不知道地球自转与太阳公转的道理,所以只能用自己的语言去描述春温、夏热、秋凉、冬寒的四季特点。

而人体内不存在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人体内也不存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因为人是恒温动物,人体无时无刻不是在依赖着脾胃的消化吸收得来的气血营养,濡养着周身内外。因此,人的脾胃要始终保持温热状态,肠道才能消化好、吸收好,人体的气血运行才能正常,如果一旦寒凉下来,自然会导致消化吸收不好,造成脾胃虚寒、寒凝血瘀,百病之所由生也。所以,这也是为什么董老师一直讲,五行生克制化之说并不适于人体,人体是“土生万物”,是“有胃气则生”。

中医里还常说一句话,“午时一阴生,子时一阳生”,在自然界中是这样,但是在人体中也是这样吗?不是!人的生命过程是阳气在不断生化、积蓄又在不断损耗的过程,做为一名医生,不能过于机械地运用天人合一的思想,不能将人体与自然生硬地对应。

因此,中医里的“阴极生阳”“阳极生阴”的说法,其实说的是自然界的现象,比如用阴阳概念来阐述时间的变化,古人将晚上子时定为“阴极”时段,这个时段开始,阳气开始升发,阳气越来越足,越来越旺,天就亮了;到了午时,到了“阳极”时段,也就是天最亮最热的时候,太阳就开始西偏,就到下午了,所以它就阳极升阴。

再比如从节气来看,冬至是“阴极”,从这一天开始“生阳”,太阳从南回归线往北回归线移动,天气越来越热,这就叫阴极生阳;到了夏至,就是“阳极”,这时太阳已经转到北回归线了,这时它就开始往南转了,所以天气过了立秋、过了秋分,越来越寒凉,它就叫阳极生阴。

因此,读中医书要辨证地去理解,比如黄元御说,“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这里的“寒”不是指寒凉的寒。因为水主寒,所以“水之寒者”指的是肾水。但是很多人在理解这句话时认为肾水之性就是寒凉的,认为“五藏之悉凝”指的是五脏寒凉才能生肾水,这一理解的依据在于生活中的水是遇热之后变成水蒸气向上升腾,水蒸气遇寒之后凝结成水滴再沉降下来,这是生活中水的上下循环的现象,但是在人体内不是这样,不是说五脏受了寒凉之后才能化肾水。

人体正常的气机循环是在中焦温热、胃气旺盛的情况下才能形成水升火降的气机循环。在气机循环的轨迹上,胃气在下,名曰肾水;胃气在上,名曰心火;胃气在左,名曰肝血;胃气在右,名曰肺气。

所以,如果单从字面上来理解“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这句话,就容易把“水”和“寒”当成一回事儿,容易认为五脏寒凉才能生肾水,容易认为肾水就是寒凉之水,这样理解就错了。因为,人体的气机生化是遇寒则凝瘀、遇寒则阻滞,这是一种病理状态。其实,肾水是胃气的变化,胃气只有在温热的状态下才能化生肾水。

1 阅读:20
评论列表
  • 哇。中医真好历害的天地自然之象來悟中医。一边说着中药之秘在于量但又不知道自己如何定药量。还有脸教別人如何写药量(中医竟然连写药量和根据什么写药量都分不清。以为只要方子有药量就表示根据什么写药量。更有不去解決药量如何來而怪别人提出药量如何來,搞的中医不知道如何來那才天经地义,知道如何來才叫十恶不赦。真是人间极品)。说毒性吧。一句有毒是吃一吨拉肚子还吃一克死人分不出。说经验吧。搞得好象吃一克无毒一亿次就能证明吃二克就有毒啦。说症吧 又搞得在说病重吃二克能有效但在病轻时這二克就会无效一样。都说医者父母心。吃的越多效果越大。咋的中医的医者父母心就是喜欢看自己的孩子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药都有效啦。还无理由限制药量不是想看病的越久越好吗。难道效果越大之下还能病好的越慢吗。这一个正常父母看见孩子生病的心态吗(中医竞然有连医者父母心指急病人之病痛都不知道。还能拿钱财为医者父母心,真是人间之极品)

    中医写下上千亿次药量能知道如何來吗 回复:
    第14次说你吃回龙汤长大的.因为回复你40多次你提出的同一问题。你不反驳我回答的对错。只会重复提问。当然你要对得起你们先辈们把粪叫回龙汤。当然你也可能回龙汤吃太多不夠吃所以来找我. 我告许你.我这真没有。都拉到抽水马桶里啦冲走啦.你要吃应该去车站公厕。那里新鲜量又足.足够你頓顿吃回龙汤吃到饱而且还能带回当夜宵。
    xxoouc 回复:
    uc全网@我,让我看看话术又没有更新,够不够t0,值不值得模仿,能不能用魔法打败魔法,就考你们了,我将学习t0,超越t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