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这首词名为《超然台作》,听这个名字是不是感觉到凭空驭风无比潇洒。苏轼到底是不是表达这个意思呢,看看就知道了。据考证,这首词写于北宋熙宁九年春天。“望江南”是词牌,并非指苏东坡人在江南。超然台位于山东,登上高台可以看到全城景色。
古人喜欢登高望远,苏轼也不例外。一般而言,这种题材的诗词有几个固定主题。比如怀古、思乡、喟叹生命有限、畅想遨游天地。苏轼作为文坛大家,他把这几种主题融合起来,显示出强大的创作能力。融合,不是简单地拼拼补补,而是要达到形式与内容的统一。苏轼用深情语句,串联起情感变化,让人读到这首词的时候忽略了文字技巧,被他的真情打动。
苏轼登上超然台,他说,春天还没有结束,微风轻柔柳丝随风摆动。站上超然台上眺望四方,先看到的是护城河。护城河里水位下降,城中春花烂漫。在片片花丛,阵阵春雨中是城里的千家万户。
寒食节已经过去了,宿醉之后人已清醒,思乡之情萦绕肺腑之间,不由得发出深深叹息。苏轼独自一人登高,只能自我安慰。不要在朋友面前流露伤感情绪,点火煮茶缓解一下心情吧。毕竟,写诗饮酒都要趁年轻啊!
“诗酒趁年华”到底是什么意思,苏轼填词笔锋一转,为什么转到这上面了呢?想要理解这句词含义,还要从超然台说起。熙宁七年,苏轼离开杭州被派往密州为官。杭州是江南名城,繁华富裕。密州在山东,相比杭州显得贫苦落后。苏轼的想法很简单,他想和弟弟近一些,能够方便和弟弟见面。当时苏辙也在北方为官,兄弟二人宦海漂泊很难相见。
苏轼到了密州的第二年,在密州城北修葺了一座高台,就是超然台。“超然”二字是苏辙起的名字,两个人哪怕都在北方,也没能相见。到第三年,也就是熙宁九年的春天,苏轼登上超然台,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伴着淡淡哀愁他又想到了自己的坎坷经历。
熙宁年间王安石主持变法,这场变法影响了很多人的命运,苏轼也牵扯其中。苏轼认为变法可能会导致负面影响,提出了反对意见。同时他也不赞成司马光等强烈抵制的态度。原本打算公正客观地讨论变法,却同时遭受到变法派和保守派的打击。这时唯一能够安慰苏轼的只有亲情。为了亲情而来,却没有感受到亲情。苏轼的失落可想而知。这种失落感,又让他产生挫败感。要知道他初入官场的时候,宋仁宗对他评价是多积累经验可以当宰相。
复杂的感情一股脑涌现出来,苏轼也需要慢慢消化。当他彷徨无助的时候,只能说“诗酒趁年华”,慢慢来吧人生还有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