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向李傕朝廷表忠心,占据兼并关东诸侯的道义制高点

熠彤说历史 2023-02-17 18:43:15

董卓已死,袁绍当然希望讨董联盟继续存在,但刚坐稳兖州牧的曹操却不这么想。

李傕与董卓一脉相承,曹操在毛玠的战略建议下,转身向李傕控制的朝廷表示效忠,让自己占据了兼并关东这些昔日战友的道义制高点。

毛玠的战略提升曹操军事高度

执行这个战略之前,曹操只是个与袁绍、袁术等一样的传统军阀,重军事而不重视生产。也没有一个占据道义的旗号,因而只能受制于袁绍的反董大旗下。

毛玠是兖州陈留郡平丘县(今河南省封丘县东南四十六里平街)人,191年末李傕劫掠陈留时,先打算逃难到荆州,在路上听说刘表受襄阳士族制约,政令不明,就到了袁术的鲁阳(今河南省鲁山县)。

192年十二月,曹操打败青州黄巾后,坐稳兖州牧,就征辟他为兖州治中(政务三把手)。(《三国志·毛玠传》)

夫兵义者胜,守位以财,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业可成也。--《三国志·毛玠传》

兖州位于四战之地,天下要冲,当时又处于诸侯混战的局面,曹操集团军事当前是有必要的。

很快,毛玠为曹操提出了两条重在加强军事的战略。

其一,“奉天子以令不臣”,就是尊奉天子,以此收拾那些对天子有不臣之心的人。这就是“兵义者胜”,占据攻打这些有不臣之心的人的道义制高点。

对天子有不臣之心的人,当然就是那些群起讨董卓的关东诸侯啊,天子的诏令在他们看来都是权臣胁迫的,谁会听?曹操自己又何尝不是。

曹操角色转换得快,别人就不一定了,自古征讨讲究师出有名,曹操现在兼并这些昔日的战友,就有了道义上的支持。

其二,注重发展耕种和桑蚕生产,储备军需物资。因为有了足够的“财”力,才能“守位”。

这是袁绍、曹操等诸侯当时都没做到的。战争是由经济支撑的,财力越丰富,军备越强,战斗力就越高,作战的时间才能更长久。

曹操听后,对毛玠大为敬赏,不但采纳了他的意见,还把他留在身边做功曹。(《三国志·毛玠传》)

别看毛玠从一州的治中变成了佐吏,好像地位降低了,但能与曹操亲近,意见能经常影响到曹操的想法,这是重用,有更大的发展前景。

毛玠的两条战略思想,一下子提升了曹操军事上的高度,使之军事竞争力大为提升。

后来毛玠的“奉天子以令不臣”,更是被曹操玩出了花,把天子弄到自己家来“奉”,那威力就不只是军事、道义层面的了。

王必出使长安表忠心

太祖遣使(兖州)从事王必致命天子。--裴注《三国志·钟繇传》引《世语》

说干就干,曹操很快便让兖州从事王必前往长安,向朝廷表达效忠。

因为当时洛阳、弘农一带道路不通,王必想绕道张杨的河内郡过去,但是张杨不肯。(《三国志·董昭传》)

陈留太守张邈作为好哥们儿,想劝说日渐骄横的袁绍,搞得袁绍让曹操杀他。(《三国志·张邈传》)

董昭本在袁绍手下做邺城所在的魏郡太守,但因弟弟董访在张邈手下任职,袁绍听信谗言,就想治他的罪。

193年初,董昭离开袁绍,往西准备到长安汉献帝那里去。经过河内时被张杨留了下来,拜为骑都尉。

(董昭劝说张杨)

这时,张杨不肯让王必使团借道,董昭就劝他说:

“袁绍、曹操虽然现在表面是一家,但从曹操派王必去长安来看,他们很快会翻脸。曹操现在虽弱于袁绍,但看得出他是个有远见的英雄,我们应该借这个机会拱把火,让王必通过,并上表帮曹操说好话。如果事成了,既可让袁曹分家,又可以长久地深交曹操。”

于是,张杨上表朝廷为曹操说好话。董昭也为曹操写信给李傕、郭汜等权臣,不同程度地对他们巴结讨好。

张杨帮了这个忙,就派出使者到兖州见曹操,曹操回赠犬马金帛感谢,从此两股势力建立了友好关系。(《三国志·董昭传》)

王必到长安后,李傕、郭汜认为关东诸侯打算自立天子,虽然现在曹操派使者来朝,但必不是真心。

就准备把王必扣留下来,不领曹操表的忠心。

(李傕打算扣留王必)

廷尉正(廷尉的副手)、黄门侍郎钟繇就劝说他们:如果拒绝了曹操表的忠心,想效仿他的人就会断了念头,不划算啊!

李傕、郭汜一听,是这个理,就重重嘉奖曹操,曹操与朝廷的联系就此打通了。(《三国志·钟繇传》)

不用说,曹操自称的兖州牧,也正式被朝廷认可。

曹操“奉天子”几经波折,总算是获得了成功。

忠勤良吏王必

白楼门曹操杀吕布的原因,跟这位王必有很大关系。

(吕)布缚急,谓刘备曰:"玄德,卿为坐客,我为执虏,不能一言以相宽乎?"太祖笑曰:"何不相语,而诉明使君(刘备)乎?"(曹操)意欲活之,命使宽缚。主簿王必趋进曰:"(吕)布,勍虏也。其众近在外,不可宽也。"太祖曰:"本欲相缓,主簿(王必)复不听,如之何?"--裴注《三国志·吕布传》引《英雄记》

王必当时是曹操的司空府主簿,他认为吕布的手下还有很多在下邳城外,如果不杀他,以他反复无常的性格,难免再起祸端,于是曹操杀吕布。

曹操做丞相后,任命王必为丞相府长史(首吏),称他是从自己披荆棘时代跟随的老臣,忠诚勤勉的良吏。(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魏武故事》载曹操令文)

后来,魏王曹操居邺城,留王必统兵负责许都的保卫工作。王必与名相金日磾之后、原武陵太守金旋之子(裴注《三国志·先主传》引《三辅决录注》)金祎关系很好。(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王必负责许都保卫工作)

218年正月,在许都的耿纪、吉本等朝廷大臣合谋反曹,火烧王必军营。(《三国志·武帝纪》)

事前,吉本的儿子吉邈拉拢了金祎,利用他和王必的关系,做内应。打算杀王必后,尊汉献帝攻打黄河以北的魏王封地,并南请刘备的关羽军团为援。

起事这天,吉邈带着千多无业青年、家仆趁夜火烧王必营门,攻打王必,金祎也派人在营中内应,王必肩膀中箭。(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接下来有两个说法,都出自于裴注所引《三辅决录注》。

其一比较有意思,王必不知道是什么人反叛,就逃到金祎家,半夜在门外喊金祎的名字。

金家人以为是吉邈,就问:“王必死了吗?事情成功没有?”

(金祎做内应)

吓得王必赶紧跑到其它地方躲起来了。

其二的说法是,王必打算逃到金祎家,他军中帐下督说:

“今天的事,谁知道哪些人可靠。”

于是搀扶着王必,跑到了南城躲避。

两种说法归于一个结局。天亮了,起事众人见王必还活着,吉邈的手下就散了,以失败告终。

但是,王必却因箭伤发作而死。(裴注《三国志·武帝纪》引《三辅决录注》)

(王必因肩头箭伤而亡)

总结

毛玠两条战略提升曹操军事竞争力,可敌千军万马;王必经历重重波折,终于完成尊奉天子的使命;董昭、钟繇当时虽各为其主,站在自己势力的利益上,却都间接地帮助了曹操。

曹操能听取毛玠的建议,看清当时的局势,及时转变思路、立场,打击袁绍对关东诸侯的影响力,树立起新的道德大旗,以道义之名行兼并之实。

又发展农桑,储备军资,切实地提升部队战斗力。

从此,曹操势力在乱世诸侯中脱颖而出,越来越显眼。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