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眉陈招娣的生命最后半个月,一向坚强的她和女儿说:要不别治了

逍遥游四方 2024-12-09 21:30:11

-

陈招娣,这位中国排坛的传奇人物,曾经带领中国女排登上世界之巅,拿下1981年的世界杯冠军。她是个狠人,打球时拼命,取得了那么多辉煌的成就,而在退役后任教,同样雷厉风行。但就是这样一个硬核人物,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居然对自己的女儿说出“要不别治了”这样的话。

说实话,听到这个细节时,哪怕是习惯了看生死离别的医生朋友们,也不免心里一颤。这其中到底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一、打了一辈子硬仗

陈招娣的风格,不用多说,她的名字就能看出,“招娣”两个字写满了家庭的夙愿,想要个男孩。是的,陈招娣在家里排行老三,上有两个姐姐,她有没有弟弟呢,是的,有的,所以招娣这个名字还是招来了弟弟。

一般情况下,这种女孩子会被认为是有福气的,但陈招娣的家庭条件并不好,很早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患的是癌症,就母亲一人拉扯孩子长大。

可贵的是,陈招娣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中不一样的运动天赋,弹跳力特别棒,简直就是练排球的好手,浙江省队教练就把15岁的她招到了女排麾下。

从此以后,陈招娣的生命力就留下了拼搏二字,她不断从省队一路跨越,加入北京体院儿,再然后就是八一队,去了八一队,那十拿九稳是要进国家队的,果不其然,1976年,她进入了中国女排国家队。

而在比赛中,陈招娣就像一个战士,身披战袍,死磕对手,1981年的世界杯,她们几乎是打到最后一口气,才拼下了那枚金牌。网友们喜欢说一句话:“看女排比赛比打仗还刺激。”这句话放在陈招娣身上,再合适不过了。

当然,伤病也是存在的,第四届全运会上,陈招娣就带着绷带上了比赛,就单凭一只独臂扛下了整场。后来她退役了,她的战场从球场转到了军队和教练席,她一边培养后辈,一边扛着自己的职场压力,完成从运动员到解放军少将的蜕变。

但正因为她一生太拼,到了晚年,她的身体几乎是被透支的状态,2013年,陈招娣被确诊为癌症,医生的话像锤子一样砸在了她的家人身上,是肠癌,已经晚期了。那个时候,陈招娣还在忙自己的工作,但很快,她的身体状况直线下滑,后来还得上了肝癌。

她开始住院,治疗的过程,不用想都知道有多痛苦,尤其是化疗,那是从身体到心理的双重折磨,而对于一向习惯硬扛的陈招娣来说,这种感觉可能更让人崩溃。

她一开始咬牙坚持,不想让家人看到自己的软弱,可到了最后的半个月,她的身体已经虚弱到连床都下不了,这时候,她对自己的女儿说出了那句:“要不别治了。”可一个坚强了一辈子的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念头?

二、家族遗传

很多网友可能会想,陈招娣那么硬气,怎么会放弃治疗?但其实,越是坚强的人,到了生命的尽头,可能越清楚自己的底线在哪里。网友们经常调侃,女排精神是什么?就是“累到趴下,也要爬起来扣球”,可是别忘了,再强的意志力,也得有个身体兜着。

陈招娣说“别治了”,不是她懦弱,而是她实在太明白,这样拖下去,不仅自己痛苦,家人也跟着受罪。陈招娣的很多家人都是患癌症去世的,她的父母,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她永远都记得自己失去家人的痛苦。

记得当时陈招娣患癌后,她在杭州的家人,近亲,其实只剩下了一个侄女,其他的家人都去世了。既然一定会有离去的这么一天,那么就让那天早点来吧,中国人有句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可孝顺不只是儿女对父母,很多时候,父母也会想着不拖累孩子。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癌症晚期患者会选择放弃治疗,他们不是怕疼,而是怕家人看着自己疼,这种情感,说不出口,却沉甸甸的。面对陈招娣的请求,她的家人很矛盾,一方面,他们希望她能继续治疗,哪怕多活一天是一天。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忍心逼着她忍受痛苦,这种挣扎,几乎是每个面对癌症晚期家属的共同心情。也许,有时候放弃不是怂,而是比死磕更需要勇气。说实话,中国传统文化里,对“死亡”这个话题,一直是讳莫如深的,很多家庭都避免谈论这些事,觉得不吉利。

但近些年来,随着观念的开放,越来越多人开始反思,重病治疗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三、死亡让人们更好地活在当下

陈招娣的选择,其实并不是个例,在国外,安乐死和临终关怀早就成了热门讨论话题,与其让患者忍受无休止的折磨,不如给他们一个体面、有尊严的告别方式。就像之前上过热搜的一名女子,叫沙白的,她说自己罹患了红斑狼疮,选择去安乐死。

她死之前还和父亲一起去散步了,一个活生生的人要去赴死,还能在社交媒体上和网友们坦白地说出来,不得不说,现在的这个社会,大家都学会了包容,学会了理解。

再有就是最近选择自己轻声的琼瑶老师,她说自己想体面一点,所以在家里自尽了,当然,琼瑶老师年纪很大了,都86岁了。如果说前者白沙是一种对生命的不理解,那么像琼瑶老师这样活到80多岁的人,依然选择了自己离开这个人世,那么,死亡可能只是一个程序。

人必然要死去,可否按照自己的意愿死去?也许这个问题人们永远都会讨论,但是,这也让人们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而陈招娣,她并没有选择安乐死,但她说出“别治了”这句话时,其实已经传递出了类似的想法。

她的女儿后来提到,母亲在最后的日子里,更希望能多跟家人在一起,而不是孤零零地躺在医院里,这个细节很让人感动,女排精神是永不放弃,但陈招娣让我们知道,放弃也是一种选择。那么如果有一天,身边的亲人也到了这个阶段,我们该怎么办?

有些人会选择拼尽全力,不惜一切代价延续生命,也有人会像陈招娣一样,选择体面地离开,两种选择没有对错,但我们需要尊重每个人的意愿。

结语:

中国有句老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现代医学的进步,确实能让人活得更久,但“更久”和“更好”之间,未必是划等号的。陈招娣给我们上了一课:有时候,尊重死亡,也是对生命最大的敬畏。

女排精神是我们的青春,而陈招娣在最后的选择,也许是另一种青春,是充满爱、坦然和不留遗憾。

参考:

别了,陈招娣

2013-04-02 来源:国家体育总局网站

体育界唯一女少将陈招娣病逝 再见了,断臂将军

2013-04-02 来源:重庆晨报

陈招娣百科

0 阅读: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