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岁的曹植,真爱上了美丽的嫂子?揭秘千古阴谋“植甄恋”

红小岩谈古论今 2022-02-19 18:30:59

曹植与甄宓这对叔嫂的绯闻,因为《洛神赋》而流传千古。我们目前能看到“植甄恋”最早的记录是唐朝《文选》的李善注,以及李商隐的诗歌典故。然而由于《三国志》看不到这类的八卦新闻,再加上曹丕纳甄妃时,曹植只不过是个十三岁的“小屁孩”,所以不少学者从年龄的角度来质疑“植甄恋”的存在。

事实上,汉魏时期十几岁就婚配的现象并不少见:如东汉末年大破黄巾贼的陶谦,十四岁就娶了甘氏;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在十三岁时即娶甄氏(此为另一“甄氏”);蜀汉后主刘禅十五岁娶张飞之女张氏等等。

何况曹氏兄弟自幼跟着父亲曹操南征北讨,弓马娴熟,武艺精湛,再加上爸爸曹操搜集人妻的身教示范,无论是感情上,还是生理上,曹氏兄弟绝对都比一般人更早熟。十三岁的小屁孩曹植,爱上一个大学刚毕业的小甄甄,一点都不奇怪。不过我认为在攻打邺城的紧张情势中,十三岁的曹植是没有能力与能够带兵打仗的哥哥曹丕竞争,比较合理的解释是,随着年龄增长,曹植才开始恋上这位美丽的嫂子。然而这样的推论是否有史料的根据呢?

关键时刻曹植人呢?

裴松之在《三国志‧文昭甄皇后》(甄妃皇后本传)留下一则记载颇有意味:

二十一年,太祖东征,武宣皇后、文帝及明帝、东乡公主皆从,时后以病留邺。

这边有几个重要的人名稍作介绍:“太祖”是曹操、“武宣皇后”是曹丕、曹植的妈妈卞夫人、“文帝”是曹丕、“明帝”是曹睿(甄妃的儿子)、“东乡公主”是甄妃的女儿,“后”即甄妃。

这句话说:曹操东征孙权,把卞夫人、曹丕及甄氏所生的两个孩子都带上了,但甄妃临时突然生病,没有随行,留在邺城。细心的读者会问,曹操家族所有人马都出现了,但是还是少了一人。是谁?没错,就是曹植。曹植怎么不见了!

熟读三国史的人知道,曹操攻下邺城后,就把邺城当作大本营。曹操有意识地轮流带曹丕和曹植出征。比如建安十六年(211 年)曹操西征马超,带曹植随行,留曹丕驻守。又如建安十九年(214 年),曹操征东吴,带曹丕随行,留曹植驻守。为什么不把两个儿子同时带上呢?因为此时的太子继位人选确定只剩下曹丕和曹植两人。为了分散风险,打仗的时候必须留一人看守大后方,万一有什么意外,至少大后方还有继位人选可以主持大局。

就像美国911攻击事件后,小布什忙着在镜头上露脸,安抚民心,这时副总统的行踪就成了最高机密。因为小布什若是不幸身亡,副总统可以马上继任总统,行使职权,国家才不会乱。曹操是总统,曹植和曹丕都是储备的副总统,这两位副总统谁都希望对方可以死在战场上,那么留守的人就可以继位,为了公平起见,只好用轮流的方式,大家轮流抽鬼牌,最后看谁先死。

曹丕与曹植轮流留守大后方,这是国家继位元首的维安惯例,史书都会详载,但是诡异的事发生了。曹植没有在东征的名单中,但也未见留守名单上,换言之,曹植人间蒸发了!曹植去哪里呢?

有趣的是,《三国志・陈思王植传》(曹植本传)中亦有类似的记录。诡异的是,出征镜头只剩下曹操老爸与曹植的对话,其他人一律消失:

太祖征孙权,使植留守邺,戒之曰:『吾昔为顿邱令,年二十三。思此时所行,无悔于今。今汝年亦二十三矣,可不勉与!』

曹操这番话就是勉励曹植要效法他当年的行事作为。二十三岁的曹操做了什么事情呢?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不过他在当顿丘令之前是洛阳北部尉,虽然只是一名门禁管理员,但却是严格执法,只要有任何人违反门禁,一律用乱棒杖杀。当时抓到一名当朝大太监蹇硕的叔父违反门禁,曹操二话不说,当场就下令把叔父乱棒杖杀。

当年曹操如此帅气的举动,震惊朝野,让朝廷注意到有这号人物,不久后即迁曹操为顿丘令。因此曹操勉励曹植的事,想必也是与杖杀权臣的帅气作为差不多。值得特别注意的是,这种父子相勉的话,曹操从来没有对曹丕说过,而曹操本人确实与曹植在情感上特别契合,《三国志》用了很多语句形容:“太祖甚异之”、“特见宠爱”等句子说明曹操对于曹植的宠爱,再加上此番相勉之语是在出征之前,颇有交代接班人的意味。

虽然史书并无记载此次出征的年份,不过按照曹植时年二十三岁推算,此年当为前文所提,建安十九年七月曹操征孙权,带曹丕随行、曹植留守的时刻。

尽管此次东征孙权乃以失败告终,后续又是一连串的征伐战斗,但到了建安二十一年三月,有件重要的大事发生了,即汉献帝晋封曹操为魏王。此番晋封对曹操而言格外重要,因为曹操终于可以摆脱汉朝丞相的名号框架,真正变成名副其实的一方之霸。而成为魏王的曹操已是六十二岁了,立储接班更显迫在眉梢,曹丕与曹植两位皇子的太子争斗,也从暗潮汹涌进入了白热化的最后阶段。

同年十月,曹操发动第二次东征孙权,注意喔!这一次出征是曹操成为六十二岁魏王后第一次出征,留守人选的决定就显得意义重大,因为年逾六十的曹操必须小心保护接班人选。从曹植被父亲的看重,以及上次东征时的劝勉之言,这次的留守当为曹操心爱的曹植,但要命的是,这样关键的留职人选,史书上竟然一片空白。

曹操在晋冕魏王之后,立储之事,迫在眉睫,而第二次东征孙权,曹丕依旧冒着生命危险随着父王出征,按照维安惯例,当为曹植留守。如果没有意外,班师回朝之后,留守的曹植将正式被册封为太子,事态紧急,曹丕必须有所动作,这是他最后的机会。于是我们看到本应随着大军出征的甄妃,突然因为生病留了下来;而本应留守的曹植却被史官消失不见。

疑点重重的甄妃

中国的史官很有趣,一方面要迎合帝王利益,为帝王粉饰;一方面还是恪守史官职责,留下蛛丝马迹让后人解谜。尽管曹植凭空消失,但依维安惯例,当为曹植留守无误,如此一来,原本毫无交集的叔嫂二人,也就有了近半年的神秘独处机会。

裴松之《注》记载建安二十二年九月,曹操大军还回邺城(依《三国志》记载,曹操引军还当为三月),此时生病留守的甄妃光彩亮丽、面容丰盈,站在迎接曹操大军归来的队伍当中。

婆婆卞夫人很疑惑地问她:“你跟你儿女离别这么久,应该很挂念才对啊,怎么反而容光焕发更胜从前呢?”

甄妃回答说:“有婆婆您照顾他们,我还担忧什么呢?”

甄妃的马屁虽然拍得漂亮,但是总觉得哪里怪怪的!自己的一对儿女随着公公出征,战事难料,搞不好回来就是一具具冰冷的尸体。即使有可靠的婆婆照顾,但是当母亲的说不担心总是不太合情。

史书上描述此时甄妃是“颜色更盛”。“更”这个字,说明甄妃的面容,比半年前离别时更加光彩亮丽。常言道:“思君令人老”,但是甄妃这半年来非但没有因为思念丈夫儿女而变得憔悴,反而更加美丽动人,不禁令人好奇,这过程中,甄妃遇到了什么状况可以让她容光焕发?

还有一件故事可以参考对照:曾经有一次,婆婆卞夫人也是随军出征生了个小病,甄妃听说后彻夜哭泣,别人告诉她婆婆只是小病已经痊愈了,甄妃不相信继续哭,等到卞夫人返回邺城,甄妃望着婆婆的骑座继续嚎啕大哭,最后才说道“我终于可以放心了”。

甄妃的眼泪是不是高明的演技?其实见仁见智。甄妃已经为曹丕生了个儿子,母以子为贵,婆婆自然不会挑剔她,再加上婆媳俩的感情似乎还不错,做媳妇的为婆婆担心,流点眼泪自然也是孝心的表现。但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甄妃哭得泪眼花花的时间点,乃是建安十六年曹操征关中,与曹丕共同留守时。

裴松之对于甄妃之死疑义甚多,他选择了两则甄妃留守时不同情绪表现的记录:一是建安十六年与曹丕留守,哭得泪眼哗啦;一是建安二十一年与曹植,笑得容光焕发。这一哭一笑,究竟想要透露什么讯息?

当红太子人选,竟擅闯司马门

建安二十二年三月曹操大军返回邺城,二次东征孙权战事算是成功,曹操僭越之心亦趋显露,汉献帝允许其使用天子旌旗,出入皆以天子的规格进行维安管制,此时曹操的政治事业来到他人生的最高峰。同年十月,踌躇满志的曹操颁布一项重大命令,宣布立曹丕为太子!

这是三国史上最大的谜团,原本被外界看好的曹植,不知什么缘故,从云端摔落谷底,而曹魏历史也彻底改写。学者普遍认为曹植擅闯“司马门事件”是其失宠的关键,因为司马门是皇帝才可以使用的专属出入口,曹操已经晋封为魏王,具备天子规格,于是在大后方邺城里,也有专属曹操魏王专用的司马门,曹植擅自开司马门,惹得曹操大怒,于是植宠日衰。

裴松之对司马门事件着墨甚多,可见这确实是件大事,我们来看一段曹操的记录:

从子建(曹植)私开司马门来,吾都不复信诸侯也,恐吾适出,便复私出,故摄将行,不可恒使吾以谁为心腹也。

大意是说:自从曹植私闯司马门后,我再也不相信手下诸侯了,我担心万一我一离开,就会有人再度私闯,所以我现在都要约束手下的行为,不可以再宠信谁作为我心腹了。

从这段文字中,不难看出司马门事件对曹操的打击有多大。不过令我们疑惑的是,曹植是曹操宠爱的备位人选,只因一次的酒驾擅闯,竟然就会惹得曹操恐惧、担心、不信任手下,这样的情绪反应未免太大,不禁让人纳闷:“有这么严重吗?”

汉文帝时期,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同样擅闯司马门,担任公车令的张释之,没错就是课本里“张释之执法”的那位廷尉,当场拦下并扣押太子,同时要求文帝治罪。文帝爱子心切,请求张释之放了太子,张释之不同意,最后逼得皇帝没办法,只好摘下自己的帽子向张释之赔罪,说“自己教子无方”。薄太后也知道了这件事,亲自下达特赦令,太子才被释放。

曹操熟读历史,没有理由不知道这段故事,擅闯司马门根本不是什么天大的事,刘启最后也是顺利成为汉景帝,那么为何曹植却因此丢掉大统宝位呢?

曹丕的参谋智囊团出动

根据《三国志陈思王传》记载:

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饮酒不节。文帝(曹丕)御之以术,矫情自饰,宫人左右并为之说,故遂定为嗣。

大意是说“曹植性格直率,好饮酒,不喜矫情造作;而曹丕则是以谋略操控(立储之事),力求表面功夫,再加上宫人都为曹丕美言,最后终于让曹操改变心意,成为太子人选”。另外在《三国志文德郭皇后》本传中亦有类似的记载:

后有智数,时时有所献纳。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

郭王后就是甄妃死后曹丕另立的皇后,原来她也是曹丕抢夺皇储大位的重要智囊团。从陈寿到裴松之皆不断地暗示,曹丕乃是运用参谋智囊团的“谋”、“术”,方能击败曹植,取得太子大位。

从原本“太祖甚异之”、“特见宠爱”的备位人选,突然变成“任性而行”、“饮酒不节”大酒鬼,最后再上演一场“酒驾司马门”的悬疑闹剧,曹植的性格“大暴走”充满了悬疑戏剧性。

然而尽管曹植在太子争夺赛中“人间失格”,被判定出局,但是父亲曹操是念旧的性情中人,曹植过去的好,曹操依旧惦记心底,只要好好表现,无数的历史经验告诉我们,太子宝座随时有异动的可能。

果然机会来了,建安二十四年,曹操麾下大将曹仁,在樊城为关羽所围,情况危急,曹操特别任命曹植为“南中郎将”,率领大军前往遣救曹仁。由于曹仁是曹操所疼爱的亲堂弟,曹操派遣曹植前往营救,表示在司马门事件后,曹操依旧信任这位“曾经的模范生”,还是对他有所期待。但在这要命的关键时刻,曹植居然莫名其妙地喝得酩酊大醉,瘫软在床上无法出征。

曹操对这位“崩坏的模范生”彻底绝望,而曹植也失去了败部复活的最后机会。从酒驾司马门到大醉无法受命,曹植有如被诅咒的衰神,不管如何挣扎,完全无法逃脱死神的追杀,只有静静等待被终结的命运。

太多神秘的巧合发生在这场诡异的储君争夺秀中,也不难看出曹丕的“谋”、“术”确实发挥了决定性的影响。那么究竟是什么恶毒的“谋”、“术”,彻底摧毁曹植完美的形象呢?

承袭父亲浪漫性格却成最致命缺点

就目前所能看到的史料,莫过于容光焕发的甄妃,与曹植共同留守邺城的这场“神秘交集”最启人疑窦。

甄妃突然生病的神秘留守,再加上本是留守名单的曹植却被史官们联合消失,似乎透露着有不可告人的秘密。然而所有的可疑线索也就此打住,我们看到曹植崩坏的结果,却无法探悉崩坏的原因,唯一能做的,只能依照现有的史料,大胆地推论还原可能发生的曾经。

“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这是钟嵘《诗品》对曹植的最高评价;而山水大诗人谢灵运对曹植更是有“才高八斗”的崇拜赞赏。这位八斗之才到底有多优秀,我们看几段VCR: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这是曹植《白马篇》的名句,原来曹植不仅是情感纤细的才气诗人,更具备侠客、英雄般的壮怀激烈:论武功、论才气、论怀抱、论颜值,比起曹丕的别扭拘谨,才华洋溢、潇洒卓荦帅气的曹植,才是曹操真正的接班人。

不难想象,同样横槊赋诗、豪气干云的曹操,是如何钟爱这位有乃父之风的卓越才子。然而不同于乱世中的变态渣男,曹操霸主般的英雄才气,使他对女性有着一份多情与怜惜。曹操在战乱中收留了许多寡妇遗孀,不仅细心呵护与厚待,甚至照顾无血缘关系的子嗣孩童。此外,当曹操听闻汉朝大文学家蔡邕爱女亦是才女的蔡文姬,被匈奴掳至北方,曹操怜香惜玉,还特别遣人用重金将蔡文姬赎回,并用心慎重安排其改嫁⋯⋯如此种种,看得出曹操多情温柔的一面,而曹植正是彻底传承父亲的浪漫性格。

只可惜曹植出生较晚,赶不上父亲搜集妇女的黄金时期,不过词采华茂、才高八斗的卓荦诗人,早将多愁善感的情绪一一宣泄在辞赋文字中:例如《金瓠哀辞》是曹植为他出生六个月即夭折的女儿所写的悼文,而《行女哀辞》是曹植为哀悼三岁小女儿之死而作。

中国古代男尊女卑,女儿被视为是赔钱货,许多地方甚至有杀女婴的恶习,但是作为纯粹情感的诗人,怎么能因为“性别”而无视生命陨落的伤痛?更何况身为女儿的父亲,那襁褓中的一颦一笑,正是魂牵梦萦的点点滴滴,又如何能够忘怀呢?

天长地久,人生几时?先后无觉,从尔有期

“死亡的先后我无从知晓,但痛彻心扉的我也快要随你而去。”这是曹植对于稚女殒命最撕心裂肺的呼喊,这是三国时期最深情的诗人──曹植。然而在残酷的太子争夺战中,对比于曹丕城府拘谨,这样的深情,反而是重大的致命缺点。

另外一方面,甄妃出身于汉朝世宦之家,家中世袭二千石俸禄的官职,自幼酷爱读书,精通经史,长大后以“才情”和“美貌”闻名,后来袁绍为他的次子袁熙聘娶了甄氏为妻,之后的故事就是大家所熟悉的,曹操攻打邺城,甄妃被曹丕纳为妾室。

然而曹丕没有父亲曹操对女人的宽容呵护,甄妃并没有受到曹丕的宠幸,再加上儿子曹睿可能不是曹丕的亲骨肉,甄妃母子在宫中的地位岌岌可危。从一位嫁入袁绍豪门的大家闺秀,辗转被曹丕掠夺,原本以为这是幸福的开始,没想到却还是延续悲惨的命运。以甄妃的文学才情,将个人的愤懑宣泄于文字,应该不会是太难的行为,三国时期著名的闺怨诗《塘上行》,相传就是甄妃所创作的。

史书没说的地方,真相到底是……?

一个是多愁善感深情的八斗诗人,一位才华洋溢的闺怨少妇,这一对叔嫂共同留守邺城会碰撞出什么火花?

更何况这位闺怨少妇可是让让父兄都着迷神魂的佳人甄妃,正值青壮、风度翩翩的曹植,又不是老人家末梢血液循环不良,“怎么可能没感觉”?

注意喔!曹丕智囊团里头有一位颇有“智数”的郭皇后,陈寿称赞她“文帝定为嗣,后有谋焉”,换言之,曹丕能当上太子,她所贡献的计谋是最大的关键,那么这样关键的计谋是什么?

以曹植的性格缺陷,最狠毒又美丽的阴谋莫过于:“让原本应随大军出征的甄妃装病,与曹植共同留守,引诱曹植做出违反理智之事。”而甄妃为什么要配合呢?条件很简单,只要曹丕顺利当上太子,将来登基之后,即可立甄妃为后、曹睿为太子。

这样我所能想象到的最美丽却又恶毒阴谋,颇有“智数”的郭皇后,以她细腻的女人心思绝对也能想到:

“叔嫂两人共同留守邺城,甄妃向曹植诉苦其悲惨的命运,以甄妃的才华、高雅出众的外貌,搭配八斗诗人的翩翩风采,以及怜香惜玉的纤细情感,两人简直是徐志摩与林徽因的天作之合,没有人可以抗拒这样美丽的诱惑,于是曹植和徐志摩一样,一起出轨了。”

如同徐志摩品尝生命喜悦后的疯狂举动,曹植在父亲曹操晋封魏王后,马上挑战司马门的极速穿越也就不令人意外了。至于曹操异常、不符比例的情绪反应虽然令人狐疑,不过却也不是没有迹象可循──曹丕偕甄妃一同款待宾客,众人眼睛压得低低的,只有刘桢一人盯着甄妃狂看,气得曹操要杀刘桢,看得出曹操对甄妃的特殊情感关系。换言之,只要司马门事件加上“甄妃的概念”,那么所有的谜团就可迎刃而解。

甄妃只要向曹操告状小叔曹植,然后又遭挟持同闯司马门,两种罪名的加乘效果,绝对可以让曹植丢掉太子大位,也完全符合曹操的情绪逻辑。当然这是皇室家丑,史官必须封口、模糊处理,因此司马门事件在历史上也就特别的隐讳,不仅时间不明,《后汉书》甚至记载是杨修与曹植二人酒后共闯司马门──但杨修为曹植第一谋士,在太子争夺最白热化的倒数阶段,第一谋士竟会与自家“当红储君继位人选”酒后共闯司马门,这无疑是自杀的行为,荒唐、低能的程度确实令人匪夷所思。

然而,“父子没有隔夜仇”,曹植固然可恶,或许就是遗传到自己的多情基因,面对甄妃这样的美女,如果没有心动加行动,那就不是我曹操的种。

建安二十四年,曹仁被关羽所围,念旧情的曹操打算再度启用被打入冷宫的曹植。曹丕的谍报系统第一时间接到消息,惊恐万分、不知所措,不过以郭皇后为首的智囊团很快就冷静下来,为了永绝后患,必须彻底摧毁曹植在父亲心中的残存价值。曹丕们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裴松之注引《魏略》云:

彰至,谓临菑侯植曰:“先王召我者,欲立汝也。”植曰:“不可。不见袁氏兄弟乎!”

事实上陈寿《三国志》亦曾交代曹操临终前曾经驿召曹彰,但没有说明特别召见的动机;《魏略》则是清楚地讲明该举真正的意图是要改立曹植为接班人,只是曹植担心兄弟相残予以婉拒。《魏略》记载的真实性我们无从考证,但是却透露出一个重要的讯息:曹操是个念旧情之人,尽管曹丕贵为太子,但是曹植随时有败部复活的可能。斩草必须除根,于是智囊团构思了新的行动。

裴松之注引《魏氏春秋》曰:

植将行,太子饮焉,逼而醉之。王召植,植不能受王命,故王怒也。

曹植将出征,身为兄长的太子曹丕礼貌性为其饯行,这是再寻常不过的画面,但是“逼”这个字下得太诡异了,毕竟父王曹操还在,太子曹丕凭什么逼迫曹植饮酒呢?

但是如果曹丕带着甄妃一同偕往呢??

或许,在酒席之上,曹丕不经意透露“你以为我的甄妃喜欢你啊?别做梦了,那是我用来摧毁你的工具!”或者是曹丕假装醉倒,让甄妃与曹植同饮,甄妃声泪俱下悔恨当初不该陷害小叔、自我罚酒,一饮再饮,多情又深情的曹植心疼甄妃的遭遇,抢下甄妃手中的酒杯,怎知酒里有蒙汗药,一醉不醒……不管是什么桥段,总之曹植既然答应与曹丕共饮,这已经是羊入虎口了,全局已输,要让曹植醉倒不能赴命,简直易如反掌,我只是想象那最美丽虐心的残酷画面。

曹植“任性而行,不自雕励”的性格,确实反映在其不善谋略的致命缺陷上,而曹丕则是对此缺陷完全掌握,曹植有如俎上鱼肉,只能任由曹丕恣意宰割。无论如何,警觉性太低的曹植,这一醉,失去了最后翻盘的机会,一年后曹操死去,曹丕顺利登基。

甄妃的死因与曹睿的复仇

最后要理清的是甄妃的死因。我们在第二幕中有提及,曹丕开始有了小三、小四,甄妃有怨言,曹丕皇帝大怒,就将其处死。诡异的是,这与裴松之所引《魏略》中的甄妃形象大异其趣:

(甄妃)常劝帝,言“昔黄帝子孙蕃育,盖由妾媵众多,乃获斯祚耳。所愿广求淑媛,以丰继嗣。”

大意就是“甄妃要曹丕多纳一点小三、小四,才能子孙蕃育、继嗣丰沛”。裴松之的引文刚好打脸陈寿的记录,“好色”是帝王天经地义的权力,冰雪聪明的甄妃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个道理,更何况甄夫人被杀时已养育了一双儿女,即魏明帝及东乡公主,而且魏明帝曹睿不仅是长子,也已满十五岁,在古代算是成年了。就因为两句闲言碎语的罪过,就杀了孩子他妈,并不符合情理。

事实上陈寿在《三国志》〈魏书・方技传〉已经暗示甄妃是冤死的:

无几,帝复问曰:“我昨夜梦青气自地属天”宣对曰:“天下当有贵女子冤死”是时,帝已遣使赐甄后玺书,闻宣言而悔之,遣人追使者不及。”

大意是说“曹丕梦见有青色之气从地面窜起连绵至天,大臣回答这必定是有尊贵女子冤死,曹丕一听赶紧遣人追回处死甄妃的命令,可惜已经来不及”。此则记载不在后妃本传,而是置于神怪色彩浓厚的〈方技传〉,在在说明甄妃之死的隐讳神秘。

如果说甄妃是曹丕的原配,曹丕登基后,甄妃应当为皇后,而嫡长子曹睿理当为太子,但是曹丕迟迟没有动作,甄妃有怨言这是在所难免的。然而这尚不足构成甄妃之死,但是如果前文所提“争储阴谋论”可以成立的话,那么甄妃就必死无疑了。

因为甄妃乃是阴谋论中的第一人证,而曹睿也不是自己的骨肉,若再加上郭皇后的声声怂恿(与其流言蜚语,不如让她永远闭嘴),少了公公曹操的保护,毫无利用价值的甄妃只有剩下死亡的最后倒数。

曹丕与首席智囊郭皇后,费尽心机、机关算尽,在夺取太子大位后,又残酷地处死甄妃。然而曹丕们千算万算,却算不到郭皇后迟迟无法生下皇子,而曹丕也在即位六年后即将归西,曹丕没有选择,只能在病榻之际立了曹睿为太子。

曹睿登基后为魏明帝,开始了复仇的行动。不仅杀了郭皇后,还令人把郭太后的头发解开,盖住脸上,再用米糠塞住嘴巴,就像当年妈妈被羞辱的死状一样。此外,为了弥补妈妈所受的羞辱,曹睿追谥甄妃为“文昭皇后”,并将其改葬朝阳陵。陈寿《三国志》将甄妃列为后妃传之中,并尊其“文昭甄皇后”,也算是无上的青史荣耀了。

太和六年,甄妃死后十一年,七步诗人曹植在愤懑中薨逝,至此曹魏储君争夺战的余波也告尾声。然而曹植与甄妃的爱情故事,透过《洛神赋》的深情告白,才正要开始。

(完)

相关阅读:曹氏伦理多角恋,第一幕:乱世佳人惹人怜,曹氏父子甄妃争夺战

始乱终弃帝王家:将甄妃处死,曹丕为何仍不解恨,还要羞辱尸体?

古人眼里女儿只是赔钱货?看曹植那最卑微的为人父心愿

曹植的《洛神赋》真是为嫂子甄宓而写的吗?破解他隐藏的心思

曹丕为何舍弃龙穴,埋骨荒山?他发诅咒的目的又是什么?​

0 阅读:278
评论列表
  • 2022-02-20 02:00

    子建哈哈哈三笑,豪言道:知我者,乃作者此小子也!无非是后世人多事兼怜惜曹植及甄妃罢了。

  • 2022-02-19 20:41

    真是好文章[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红小岩谈古论今 回复: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