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永贵的伯乐是谁?他是大寨首任党支部书记,周总理给他3字评价

在历史中遨游 2024-11-24 21:48:52

世人皆知陈永贵是山西昔阳大寨村的带头人,是那个把穷山沟改造成全国农业典范的农民副总理。却鲜有人知,在陈永贵成为大寨名人之前,有一个人在关键时刻伸出了援手,为他指明了方向。这个人,就是大寨首任党支部书记贾进财。1966年,当贾进财站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国庆观礼时,周总理给了他一个特殊的称呼——"老英雄"。为什么周总理会给他这样的评价?贾进财与陈永贵之间,又有着怎样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贾进财的人生抉择

1905年,贾进财出生在山西昔阳县大寨村一个贫苦农民家庭。那时的大寨村,山高路远,土地贫瘠。村里的农民常说:"一年辛苦,糠菜半年粮"。贾进财从小就过着放羊、种地的日子,可他骨子里头有一股不服输的劲儿。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寨村成立了抗日武装,贾进财带头参加了游击队。在抗日战争期间,他带领村民与日寇周旋,保护了村里的粮食和财产。正是在这段岁月里,贾进财逐渐在村民中树立起威信。

1947年春天,大寨村成立了第一个党支部。当时村里只有三个党员,贾进财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出色,再加上为人正直,能说会道,他被选为大寨村第一任党支部书记。

上任伊始,贾进财就面临着一个重大抉择。当时的大寨村分为上、中、下三个自然村,各自为政,互不相往来。贾进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决定先从打通三个自然村之间的道路开始。

1948年春节前夕,贾进财召集三个自然村的村民开会。会上他说:"咱们大寨一条心,才能过上好日子。修路不是为了哪个人,是为了大家伙儿。"在他的带动下,村民们用了整整一个冬天,硬是凿通了三个自然村之间的山路。

1951年,一个叫陈永贵的年轻人在生产队里格外引人注目。这个小伙子干活麻利,出主意也在行。贾进财经常在地里看到陈永贵带领社员们开荒种地,修梯田。

一天,贾进财正在村口的老槐树下抽旱烟,陈永贵走过来,手里拿着一张画得密密麻麻的图纸。原来是他琢磨出来的一套改良耕地的新办法。贾进财接过图纸,仔细端详许久,眼前一亮。

这一年的深秋,贾进财主持召开了一次支部会议。会上他说了一番话:"咱们大寨需要新人,需要有能力的年轻人来带领大家往前走。"他提议由陈永贵担任生产队长。这个提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争议,有人说陈永贵年纪轻,没经验。但贾进财坚持自己的判断:"这后生有股子闯劲,咱们不能死守着老规矩不动。"

就这样,在贾进财的力荐下,陈永贵开始了他在大寨的领导工作。这个决定,不仅改变了陈永贵的命运,也为大寨村的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而贾进财,也开始逐步将重担交到这位年轻人的肩上。

二、成就陈永贵的关键时刻

1952年春天,贾进财正式向村党支部推荐陈永贵担任生产队长。这个决定在当时确实让不少人感到意外。有老社员提出质疑:"陈永贵才来村里几年?让他当队长合适吗?"面对质疑,贾进财在支部会议上说:"陈永贵虽然年轻,但他有两样本事:一是能干,二是肯干。"

贾进财的推荐并非一时冲动。早在1951年,他就注意到陈永贵在农业生产中表现出的独特才能。当时大寨村正面临着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陈永贵提出了一套完整的改良方案。他不仅画出了详细的地形图,还制定了具体的施工步骤。这份方案得到了贾进财的高度重视。

1953年夏天,陈永贵向贾进财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要在虎头山的断崖上修建梯田。这个计划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虎头山地势陡峭,最高处落差超过50米,石头比土多。但贾进财却给予了全力支持,他对其他干部说:"咱们要支持新办法,支持新想法。"

在贾进财的支持下,陈永贵开始了梯田建设的试验。他带领社员们用铁钎一寸一寸地凿石头,用筐子一担一担地挑土。这期间,村里有人对这种做法提出异议,认为太费力不讨好。但贾进财始终站在陈永贵这一边,多次在村民会上为这项工程辩护。

1954年初,一件事情让贾进财对陈永贵更加器重。当时上级来人视察工作,要求大寨村提供一份详细的农业生产报告。陈永贵连夜整理出了一份完整的数据,不仅有具体的产量统计,还有土地改良的成效分析。贾进财看后大为赞赏,立即向县里推荐陈永贵参加农业技术培训班。

1955年,大寨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刚建成的部分梯田被冲毁。很多人劝陈永贵放弃修梯田的计划,改种其他农作物。但贾进财再次挺身而出,在支部会议上说:"就是天塌下来,咱们也要把梯田修起来!"他随即带头捐出自己的积蓄,支持梯田重建工作。

1956年,县里开展先进工作者评选。贾进财主动向组织部门推荐陈永贵,并提供了详实的工作材料。他说:"陈永贵这些年带领大家干的事,件件都是实打实的成绩。"在他的大力推荐下,陈永贵获得了县里的表彰。

这一时期,贾进财还经常带着陈永贵参加上级的工作会议,给他创造机会向外学习。每次开会回来,贾进财都要和陈永贵一起讨论如何把学到的新经验运用到大寨的实际工作中。正是在贾进财的这种言传身教下,陈永贵的工作能力得到了快速提升。到1957年时,陈永贵已经完全能够独当一面,带领大寨村走上了一条科学务农的新路子。

三、贾进财与陈永贵的并肩奋斗

1958年,大寨村迎来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这一年,贾进财和陈永贵共同制定了"改造大寨山"的宏伟计划。这个计划包括了治水、改土、修路三大工程。贾进财说:"咱们要把整个大寨山都变成粮仓。"

在治水工程中,贾进财和陈永贵带领社员们修建了七道拦水坝。当时正值盛夏,工地上温度高达40度。贾进财虽然已经53岁,仍然和陈永贵一起站在工地第一线。他们从早到晚在工地上指挥施工,经常顾不上吃饭。一次,一道拦水坝刚修好就遇到暴雨冲击。贾进财和陈永贵带领十几个社员连夜守在坝边,用石块和沙袋加固水坝,直到天亮。

1959年春天,大寨村开始了大规模的改土工程。这项工程的难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料。村里的土地大都是山坡地,土层薄,石头多。贾进财和陈永贵商量后,决定采取"三改一套"的办法:改坡为梯、改浅为深、改瘦为肥。他们带领社员们把陡坡改造成梯田,把石头凿碎后填到地里,把肥料层层垫实。

在这期间,发生了一件让全村人记忆深刻的事。有一块地方特别难改造,石头又大又硬,连钢钎都打不进去。有人提议放弃这块地。贾进财和陈永贵商量后,决定用土法炸药。他们先用钢钎在石头上凿小洞,然后放入炸药,最后用导火线引爆。这种方法虽然危险,但效果显著。贾进财和陈永贵每次爆破前都亲自检查安全措施,确保万无一失。

1960年,修路工程开始实施。大寨村要修建一条通往县城的公路。这条路要穿过三座大山,工程量很大。贾进财和陈永贵带领社员们采用"分段包干"的办法,将全村劳动力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段路程。他们两人则轮流巡视各个工地,协调解决问题。

在修路过程中,遇到了一个技术难题。有一段路要从悬崖边通过,需要在岩壁上凿出一条路来。这种工程在当时的大寨村还没有人做过。贾进财和陈永贵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采用"上下结合"的方法:从悬崖顶上放下绳子,让社员们借助绳子在岩壁上施工。为了确保安全,他们还特地找来了县里的工程技术人员进行指导。

1961年冬天,一场大雪使工程陷入停滞。贾进财和陈永贵召集社员们开会讨论对策。他们提出了"冬季也要干"的口号,组织社员们在雪地里继续施工。为了鼓舞士气,两人始终坚持在工地上和社员们一起劳动。他们还想出了用草绳编制的防滑鞋套,解决了雪地施工时打滑的问题。

到1962年春天,这条公路终于修通了。这是大寨村历史上第一条可以通汽车的公路,标志着大寨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迈上了新台阶。公路通车的那天,贾进财和陈永贵站在路边,看着第一辆汽车驶上大寨山。这是他们五年来并肩奋斗的重要成果之一。

四、贾进财主动退居二线

1963年初,贾进财在一次支部会议上提出了一个重要建议:由陈永贵接任党支部书记的职务。这个提议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震动。贾进财说:"陈永贵这些年的表现大家都看在眼里,他完全具备了担任支部书记的能力。"

在这次会议上,贾进财详细列举了陈永贵近年来的成绩:带领村民修建梯田2000多亩,新建水利设施15处,完成通村公路建设,使大寨的粮食产量连年提高。他说:"一个好的带头人要懂得在适当的时候把位置让给更合适的人。"

1963年3月,在贾进财的推荐下,陈永贵正式当选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交接仪式上,贾进财将支部的印章和账本交给陈永贵,说:"以后你就是大寨的当家人了。"但他并没有完全退出工作,而是主动承担起了指导和监督的角色。

贾进财退居二线后,并没有闲着。他经常到田间地头转悠,了解生产情况,为陈永贵出谋划策。1963年夏天,大寨遭遇了严重的旱灾。贾进财提出了"地边有水走旱路"的应对方案,建议在每块梯田边都挖一条小水沟,既防止水土流失,又能在干旱时节用来浇灌。这个建议得到了陈永贵的采纳,很快在全村推广开来。

1964年,大寨开始尝试机械化耕作。当时村里买来了第一台拖拉机,但没有人会操作。贾进财建议派年轻人去县里学习。他说:"咱们大寨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在他的提议下,村里选派了两名年轻社员去学习驾驶拖拉机。这成为大寨机械化农业的开端。

1965年春天,陈永贵在一次生产队会议上遇到了难题。有几个社员对工分分配不满,闹着要退出集体生产。贾进财得知这个情况后,主动出面做调解工作。他找这些社员个别谈话,耐心解释集体生产的好处。最后,这些社员都同意继续参加集体劳动。

1966年春节前夕,贾进财收到了一份特殊的邀请:参加国庆观礼。这是对他多年来为大寨做出贡献的肯定。在天安门城楼上,周总理亲切地称他为"老英雄"。这个称号不仅是对贾进财个人的褒奖,也是对大寨精神的认可。

这一年,贾进财虽然已经61岁,但仍然坚持参加村里的公益劳动。他主动承担了看管村里果园的工作,每天早晚都要去果园转一圈。在他的细心照料下,村里的果园不仅产量提高,还培育出了几个新品种。

从担任支部书记到主动退居二线,贾进财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优秀带头人的责任担当。他不是简单地放权,而是在适当的时候把重担交给更年轻有为的人,同时继续为大寨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这种知进退、明取舍的胸怀,为大寨的持续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五、贾进财与陈永贵的最后岁月

1967年春天,贾进财的身体开始显现出衰老的迹象,但他仍然坚持每天到村里转转。这一年,大寨遭遇了一场特大暴雨,山洪冲毁了部分农田。虽然年事已高,贾进财还是和陈永贵一起站在抢险第一线。他拄着拐杖,在受灾现场指挥调度,帮助年轻人分析地形,规划排水路线。

1968年夏天,大寨开始兴建新式农房。贾进财虽然不能亲自参与建设,但每天都要去工地看看。他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比如房屋朝向要考虑冬季防风,屋顶要做成双层结构防漏水。这些建议都被陈永贵采纳,使新建的农房既实用又耐用。

1969年,大寨迎来了一个重要机遇:引进新型农业机械。面对这个新鲜事物,不少老年人持反对态度。贾进财却站出来支持陈永贵的决定。他说:"机器代替人力是大势所趋。"在他的支持下,大寨很快建立起了第一个机械化农业队。

1970年初,贾进财向陈永贵提出了整理大寨历史资料的建议。他说:"咱们这些年的经验教训都要记下来,留给后人参考。"于是,他和陈永贵一起开始收集整理大寨的各种档案资料。他们把从土地改革到机械化农业的发展过程,都详细记录下来。

1971年,贾进财的身体状况进一步恶化,但他仍然关心着大寨的每一项建设。这一年,大寨开始建设新的灌溉系统。虽然不能到现场,贾进财还是根据自己多年的经验,为陈永贵绘制了一份详细的水利规划图。这份图纸后来成为大寨水利建设的重要参考依据。

1972年春节,贾进财最后一次参加了村民大会。在会上,他回顾了大寨二十多年来的变化。从最初的贫困山村,到如今的全国样板,大寨走过了一条艰难但光荣的道路。他特别提到了陈永贵的贡献,说:"永贵接班后,把大寨带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1972年4月,贾进财的病情突然加重。在住院期间,他仍然牵挂着大寨的工作。他让陈永贵带来了最新的生产计划,仔细审阅后提出了几点建议。特别是对粮食作物的种植结构调整,他提出了很多具体的意见。

1972年5月15日,贾进财在太原医院去世,享年67岁。临终前,他握着陈永贵的手说:"大寨的事,就都交给你了。"陈永贵将贾进财的遗体送回大寨,全村人自发组织起了追悼会。在追悼会上,陈永贵宣读了贾进财生前写下的最后一封信,信中详细记述了他对大寨未来发展的期望。

贾进财去世后,他生前整理的那些档案资料被妥善保存在大寨村史馆中。这些珍贵的历史记录,见证了大寨从贫困走向富裕的全过程,也记录了贾进财和陈永贵这对师徒在大寨发展史上留下的重要足迹。

0 阅读: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