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厌一个人,其实不用翻脸的,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森田理论”

第壹心理 2024-11-16 11:06:29

托马斯·卡莱尔曾说过:“没有人在生活中能完全避免与别人碰撞。他不得不以各种方式奋力挤过人群,冒犯别人的同时也忍受别人的冒犯。”

所以,身处社交环境中,就必然会人产生冲突,这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直接翻脸?

这种方式有可能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反倒让彼此颜面尽失。因为你已经看过我最愤怒、最真实的一面,无论后期彼此多么渴望恢复之前的关系,都无法修复彼此心中那一道伤痕。

那么,遇到一个讨厌的人,该如何继续与其和平相处下去呢?是单方面的一昧想让,还是视而不见?其实,从心理学角度看,最有水平的处理方式是巧妙地使用“森田理论”。日本东京慈惠会医科大学森田正马教授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研究,提出了著名的“森田理论”。“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理论的基本原则,何谓“顺其自然”?是对讨厌的人不管不顾还是做事随心所欲?答案都是否定的。“随心所欲”可以理解为不强制左右我们的情绪,想哭就哭、想笑就笑,和一个三观不合的讨厌的人相处,还要表现的极为喜欢,就是勉强的、不合常理的。

同时,对待工作亦是如此,有些人喜欢与人沟通交流,但是不得不做“打螺丝”的工作便总是不得劲;有些人是授权型管理者,如果被安排管理实习生工作便总是觉得对方听不明白工作任务......当我们把烦恼、讨厌等当作人的一种自然的感情来顺其自然地接受和接纳它,不把它作异物去拼命地想排除。把自己从反复想消除负面情绪的漩涡中解放出来,用行动去解决实际问题,转移注意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才是“为所当为”。

比如每次想到那个“讨厌的人”就警告自己不要继续陷入负面情绪的泥潭里,想想今天做了哪些事情、有哪些事情是比较好的、有哪些事情是可以改善的、如果下次还是安排我做我应该怎么改善,诸如此类。梁启超曾说过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半圣人”,前两位是孔子和王阳明,而那半个圣人则是曾国藩,曾国藩因家境贫寒在三十多岁前处处遭人责难、受人白眼。有一次,曾国藩去拜见吏部官员,因自己囊中羞涩,实在无力打赏门徒,门徒仗势欺人便找借口不让曾国藩进门拜见,曾国藩便在风雨中足足等待了两个多时辰。后来官员家中的管家看到曾国藩实在可怜,才引其进院拜见。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曾国藩被授予礼部右侍郎。当曾国藩再次拜访这位吏部官员时,正好遇到当时刁难他的门徒,曾国藩笑脸相迎,并双手递上拜帖。如曾国藩这样的大学者,也要面对自己讨厌的人,若按照“真性情”的标准与门徒翻脸,既不能达成拜见的目的,更不能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在复杂的人际关系中,面对讨厌的人时要达到“顺其自然、为所当为”的境界,首先要掌握合适的沟通交流方法:第一步:只谈行为,不做评判。实事求是阐述客观事实,用数据、图片等阐述内容、复述过程,不做主观评判。第二步:开诚布公,提出需求。对彼此之间出现的矛盾不避讳,主动承担自己的问题,表达自身感受,向对方开诚布公的提出自己的需求;并请对方指出问题点,同时进行情绪反馈。第三步:以结果为导向。每次沟通后有意见反馈,对方好的点子、正确的需求都应得到及时的鼓励,不好的地方也可以给出改善建议,让对方感受到彼此之间是真的能达成一致,并为统一目标负责。

当然,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通过沟通解决。有些人或许不喜欢交流,也或许彼此之间已经进入冷战阶段。那么,请放下情绪,不要无谓地消耗自己的心力,顺其自然地大步向前,管理好自己的精力用行动去释放压力、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比如,同一个项目别人只做分内之事,而我们自己除了完成分内之事,还多方面了解和帮助其他人工作,弄清楚做这个项目的目的、整体结构、目前进度等,锻炼自己的全局思维,为后续转型项目负责人或管理岗位做好铺垫;又比如,当与丈夫或妻子发生冷战谁也不想搭理谁的时候,如果晚餐有一方愿意多做一些饭菜并主动给对方预留出来,一顿不行就两顿,诸如此类。

不纠缠、不翻脸,用行动去化解矛盾,才能“为所当为”。当我们站得足够高、走得足够远,再回首看今日的阴霾早已海阔天空、风轻云淡。同时,我们长期坚持使用“森田理论”调节态度和行动,渐渐发现我们应该感谢那些让我们“讨厌”的人,因为是他们磨炼了我们的意志、改善了我们的心态,能用更包容、更广阔的视角观察世界。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三观不合的人,与其花时间花精力去讨厌一个人,不如就此放过彼此。当面对讨厌的人,我们要做的不是翻脸,而是运用好“森田理论”:先沟通,再解决,最后调整心态、顺其自然,用实际行动去战胜自我、挑战自我、实现自我!

0 阅读: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