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过一天的战斗后,张辽率军返回合肥城,令将士休息时盔甲不卸。是夜,张辽军营突然火光大胜,一片“反了反了”的呐喊声。埋伏在城外的太史慈见状,知这是潜入曹军营中内应得手的信号,随一马当先,率领三千兵直奔合肥城门而来。但没有想到的是,迎接他的不是洞开的城门,而是一顿如风似刀的箭雨,太史慈身中数箭堪堪被部将救回,不久即不治身亡。
太史慈之所以吃箭,不是他不够勇猛,而是他安插在曹营的细作早已经被张辽发现射杀,反而将计就计来了个请君入瓮,自然,太史慈吃了个闷亏,损失惨重。
此战太史慈绝对太窝囊,重伤的他临死前大呼,“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言罢,年仅41岁的太史慈闭上了那双写满了不甘心的眼睛。
从这里看,太史慈死于张辽之手,几乎是板上钉钉了。但是莫急,这只是罗贯先生在《三国演义》里面第五十三回“关云长义释黄汉升,孙仲谋大战张文远”一节里面刻画的桥段,真是历史并不是如此。
实际上,太史慈和张辽两人没有打过仗,他肯定不是死于和张辽的对阵之中,而是病死在床。
自从太史慈被孙策收服,一直被其委以重任,平江东,灭山寇,助孙策建立了不少功勋。
当年孙策在世时,荆州牧刘表有一个侄子刘磐,在离开长沙到攸县闲居期间,曾经艾县(现在的修水)西安县(现在的衢县)一带落草为寇,四处骚扰。因为刘磐为人骁勇,一般人还真收拾不了他。
于是,为了一劳永逸地解决刘磐的事情,不胜其烦的孙策就把这个重任交给了同样勇猛的太史慈。
太史慈被孙策任命为建昌都尉,管辖建昌(今天的永修县)、海昏等六县,主要任务就是对付刘磐。
建安五年,26岁的小霸王孙策死了以后,接掌权力的弟弟孙权,依然对太史慈信任并加以重用。
太史慈果然没有辜负孙策和孙权兄弟俩的信任,凭借其超强的武力值,数次把进犯建昌一带的刘磐打得无力招架,再也不敢前来骚扰掠夺。
至于刘磐的结局,三国志里面并没有记述,但三国演义里面倒是提到刘磐后来被刘备招安,掌领了长沙郡。
而太史慈则一直在建昌都尉一职镇守,直到建安十一年(206年),太史慈病重不治。临死前说道:“丈夫生世,当带七尺之剑,以升天子之阶。今所志未从,奈何而死乎!”
一代英豪,同样也摆脱不了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壮志未酬身先死,徒叫后人唤奈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