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痰、手痿治验2则
作者/葛延全,温传生
问诊是临床诊察疾病、探明病因、推断病机的重要环节,在四诊中占有重要地位,古代医籍、医家对其有着详细的记载,认为在诊治疾病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素问·三部九候论》中提出诊察病症“必审问其所始病,与今之所为病,而后各切循其脉。”
《素问·四论征失》也指出:“诊病不问其始,忧患饮食之失节,起居之过度……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明代著名医家张介宾认为问诊是:“诊病之要领,临证之首务。”
笔者临证时遵循审谛覃思的问诊原则,根据问诊所得致病之因,四诊合参,辨证论治,对治疗功能性慢性疾病疗效显著,现述如下。
一、喉痒干咳近1年,气郁致痰是关键
党某,男,8岁,1993年6月26日就诊。
患儿近1年来咽中如有异物感,喉痒干咳无痰,咳数4~5次/h,用力咳后咽部则舒,已近成习,若遇外感诸症加重。诊见患儿发育正常,咽处无异常发现,苔薄白稍腻,脉弦。问诊过程发现患儿性格内向,不善言语。
经与患儿家长细心交谈得知,1年前患儿进餐时,因琐事家长对其进行教育,患儿含泪进食,不久便发此症,平素常善太息,此症辗转多处医治,服用方药大都为清热解毒,宣肺止咳之类,疗效不显,停药后诸症随即复发。
依据问诊所得,四诊合参,诊为:儿童气痰(梅核气),病机则属心情悲痛气结,肝郁疏泄失常,肺胃失于宣降,气郁津聚为痰,无形之痰搏结咽喉为患。治则以疏肝行气,散结化痰,佐以祛风止咳。
选用药物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半夏厚朴汤加减:姜半夏、柴胡、茯苓各6g,厚朴、川芎、浙贝母、苏梗各4g,桔梗、防风各3g。
服药3剂后诸症明显见效,继投3剂。3天后患儿家长告知顽疾诸症尽除。随访至今6年未曾复发。
二、结扎止血欠适宜,气滞血瘀致手痿
罗某,男,40岁,1993年11月16日就诊。
患者体征:右手呈垂腕征,猿型手,右前臂肌、手肌萎缩,肌力0~1级。患者自述1年前被锐器刺伤右前臂,当即右腕、拇指、食指关节屈伸功能丧失,急诊某院诊为“右上肢桡神经断裂合并肱桡肌完全断裂”,同时做“桡神经外膜吻合术及肱桡肌缝合。”术后4月时丧失功能未恢复。
于1993年2月6日某院做第2次桡神经吻合术,此次术后2月时上述症状未有改善,且右手中、无名、小指的屈伸功能丧失。同年4月经某院做肌电图后显示“右臂桡、正中、尺神经损伤。”
笔者深思“即使第2次桡神经吻合失败,一般也不会使正中、尺神经损伤。”仔细询问得知,在此次术中给予患者使用结扎止血,将止血带置于右肩腋动脉处,整个术程中所有止血带以下的皮肤呈“青紫色”,未进行有规律的松解止血带。从而认为三条神经的损伤与此有关。
中医诊断:手痿,血瘀型(右侧),西医诊断:缺血性臂丛神经损伤(右侧)。治则以补气活血,化瘀通络。
治法:中药配合推拿疗法。
处方治疗
中药处方:生黄芪60g,鸡血藤30g,桂枝、当归、姜黄、土鳖虫各12g,川芎、羌活各10g,穿山甲粉(冲服)3g,炙甘草6g等,煎服,每日1剂。
推拿处方:曲池,曲泽,小海,极泉,天井,尺泽等。手法:㨰、揉、摇、按、抖法等。
操作:补荣通输,30min/次,每日1次。
综合治疗1周时,右腕1~5指关节可微微颤动,2月时各关节功能恢复,但肌肉萎缩无明显改善,嘱其加强右手功能锻炼,逐渐加重持物重量,持笔练习写字每天600个,3月时停止一切治疗。
6月时随访患手精细动作功能恢复,1年后右前臂肌、手肌恢复正常,患手持物重量与健侧等同,唯右腕关节在气候异常变化时有晨僵感,活动后可消失。说明第2次桡神经吻合术是成功的,治则补气活血,化瘀通络,结合推拿,正中病机。
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