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猪粮安天下!”
我国身为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每天消耗的粮食都是海量,尤其在温饱问题全面解决的基础上,国家对畜牧业也提出了更高的发展要求,不仅要在生产力上快速提升,更需要注重品质的提升和种类的丰富......养猪业在规模化发展的指引下,已经在产量上飞速提升,不过国务院办公厅最新发布的文件显示,要求未来对食物产业链条健全完善,树立大食物观、大农业观,食物来源渠道得到进一步拓展!
在此大趋势下,全国猪肉消费的占比是否会进一步降低呢?
养猪业消费市场的变化据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践行大食物观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显示,到2027年,大农业观、大食物观普遍树立,食物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设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生物产业稳步发展,构建形成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植物动物微生物并举的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粮食和重要农产品供给保障更加有力。
这种宏观指导的文件,虽然看起来和我们离得很远,但其实对养猪业的发展和市场变化有直接作用!
从现在来看,猪肉依旧是国民第一大消费肉类,全国人民每年都要吃掉7亿头猪。但这些年下来,生猪生产力快速提升,国民消费能力也显著增长,猪肉的消费总量却并未持续提升,这是为何?
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国民饮食结构在持续改善,菜篮子里的肉食在不断改善。
据统计,我国“肉类消费结构”中猪肉消费的占比正持续下降,已从2000年的65.6%下降到2023年的57.8%;但同时期禽肉消费占比稳步提升,已从20.2%增至25.5%。反观禽肉、牛肉的消费占比在快速上升,尤其禽肉的消费占比已从20.2%增至25.5%。
实际上,现在家禽产业可谓是雄心勃勃,此前就曾有人上交了名为《关于我国优先发展高质量家禽产业建议的提案》。毫无疑问,如果家禽产业还进一步“优先发展”,受影响最直接的就是生猪产业。
据统计,我国人均禽肉消费量已从2000年的9.7公斤增至2022年的17.5公斤,增幅高达80.4%,且已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7.07公斤。
好在,这一份提案并未得到同意,而农业农村部给其的回复也明确指出,我国要不断满足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大食物观的指引对于未来我国食物产业链发的展,《意见》中给出的指引是,到2035年,食物产业链条健全完善,食物品种更加丰富多样,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全面建成,食物产业质量效益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多元化食物消费和营养健康需求得到有效满足。
从现状来看,据统计,我国14亿人口每年要吃掉7亿头猪、110亿只鸡和960万吨牛肉、550万吨羊肉,还有4200亿枚鸡蛋;这是中国畜牧业的市场大盘子,在这个盘子里谁的份额增多,另外的份额就可能会相应减少。
然而,《意见》中明确指出“食物来源渠道得到有效拓展,森林、草原、江河湖海食物资源开发取得积极进展”。也就是说,全国人民餐桌上将有更丰富的肉蛋奶资源,而原有的种类份额或受到一定影响,无论是生猪还是家禽。
据统计,现在我们一年要吃掉淡水鱼虾蟹鳖8000多万吨,海产品3500万吨,乳制品5930万吨。
这几类,外加牛肉,将来有可能是市场得到重点拓展的种类。因为这样才符合饮食更丰富的需求。其中最明显的就是牛肉,现在肉牛产业亏损严重,但是2024年对牛肉的进口再度创下新高,为什么?
因为牛肉身为优质蛋白供给来源,对于国民营养改善、体质增强有着积极作用,大食物观下国家也有意培养国民对牛肉的消费习惯,最好的办法自然是增加产量、进口量,以实惠的价格吸引消费者购买。
与之相对,猪肉消费的占比大概率进一步下降,而禽肉消费占比的增长速度也会逐渐放缓,直到停滞或下降。
当然,除了要求的指引以外,《意见》还给出了畜牧业发展的方向指引,如优化生猪产能调控机制,稳定牛羊肉基础生产能力,发展集约化畜禽养殖,引导养殖设施机械化、智能化改造......
可见,无论是生猪产业还是其他畜牧产业,在集约化、智能化发展的方向上是坚定不移的,哪怕猪肉的消费总量可能会有所缩减,但生产力仍要提升、粮食消耗要减少。
其次,《意见》对上游产业也做出指引:引导畜禽屠宰加工企业有序向养殖主产区转移,促进运活畜禽向运肉转变;积极发展合成生物技术,稳慎推进新型食物产业化,拓展新型饲用蛋白来源;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
总而言之,养猪业面临着市场占比缩减的趋势是可预见的,不过猪肉身为国民第一大消费肉类,还有着重要的“民生保障”意义,因此也不必担心消费总量一落千丈,猪肉始终要为菜篮子中的肉蛋奶供应起到“兜底”的作用。也许,随着大食物观的普及和践行,高品质猪肉的市场也将得到井喷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