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5年1月,红军顺利抵达遵义,随即召开了我党历史转折点——遵义会议。
这场会议,再度让毛主席回到军事领导的位置,对我党之后的革命有着“开天辟地”般的意义。但当时蒋介石调遣的数十万大军就在身后,稍有不慎,革命的火种就将熄灭。
危急时刻,毛主席做出二渡赤水的决定,为了掩护主力的方向意图,中央决定组建川南游击纵队。
这支部队共有400名红军,他们的任务就是掩护主力突围,而代价,极有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也因此在失去联络之后,党中央并没有对这支部队下达撤退命令。
但让党中央没有想到的是,这支部队竟然一直打到了解放战争。
他们到底经历了什么?
川南游击队的创建、周恩来的谈话遵义会议之后,中央红军就“一渡赤水”,离开了遵义,向四川南部进发。
党中央此举,是打算与长江以北的红四方面军完成会师,壮大革命力量。
但这个意图被蒋介石得知后,蒋介石抽调了数十万的部队,就堵在川滇黔边区,堵住红军去路。
之后,他又让四川军阀刘湘率领三个师进入贵州,追剿红军。
前路被堵,毛主席于是决定“挥师东进,再渡赤水”。
毛主席此举,在于寻找新的出路,同时让敌人摸不准我方的去路,尽可能发挥红军灵活的优势。
但红军行动,还是需要与敌人产生交集,如此自然再度暴露行踪。
这时候,再有几个主力部队“暴露”在敌人的眼中,就可以为我党转移争取时间了。
于是,经过党中央讨论决定——抽调部队组建中共川南游击纵队,并设立川南特委,由党中央直接领导。
这支部队的主要任务,就是打着中央红军的旗号,在川南一带制造假象,从而掩护主力突围。
但当时情况危急,这样一支部队留在川南,就相当于“壁虎的尾巴”一样,结局很可能就是全军覆没。
如此情况,谁都不愿意让自己的兵去送死。
因此,虽然有了组建的计划,但其成员却得不到补充。
毛主席了解情况后,召开会议,决定抽调政治保卫局第五连、一个警卫排、一个运输排及伤员200余人,共计400人组成川南游击纵队。
为了更好地领导这支部队,党中央选举原红六师政委徐策、原干部团上干队政委余泽鸿、八军团民运部长戴元怀等组成川南特委,负责这支部队接下来在长江以南、金沙江以东地区的游击工作。
时间很紧急,很快川南游击纵队就要与红军主力部队分开。
临行前,周恩来同志召集游击纵队干部,开展动员大会,他说:
“党中央抽调你们留在这里,一是要打击敌人,二是要安置、保护伤员,三是要在此地建立革命根据地;大家要服从中央的决定,坚持斗争。主力突围之时,我会向你们下达撤退命令!”
周恩来说完,特委书记徐策站起来说:
“党中央如此信任我们,我们一定不会辜负组织的信任!”
特委委员戴元怀动情地说:
“从瑞金一路走来,多少兄弟先后倒下?他们能为了革命牺牲,我们亦能为革命牺牲!”
在场众人听到这话,想起一路走来的经历,纷纷眼眶通红。
但同时,他们也更加坚定在川南打游击的决心——只要红军突围,红军革命就还有希望!
深入川南、红军顺利突围2月12日,川南游击纵队正式与红军主力分手,到达叙水一带。
在这里,他们遇到了“绿林好汉”王逸涛。
王逸涛曾就读于黄埔军校,曾加入红军,后来因为一些原因离开红军,回到了家乡“劫富济贫”。
川南游击纵队抵达此地后,王逸涛就打算带着自己手底下的三百多号兄弟,一起加入川南游击队,得到了特委书记徐策的同意。
王逸涛在当地打游击已久,对当地的情况极为熟悉,再加上他带来的有300多人,几乎等于另一支游击纵队。
于是,徐策决定让王逸涛担任这支部队的司令员,而自己则担任政委兼政治部主任、余泽鸿为宣传部部长。
完成整合后,纵队很快就投入战斗,配合中央红军“二渡赤水”。
叙永阻击川军的作战非常顺利,也让驻扎在泸州的川军惶恐不安,他们担心红军主力仍然是北渡长江。
驻军急忙将此消息汇报刘湘。
刘湘得知后,急令郭勋祺固守川南要隘;令黔边的潘佐旅回守叙永城;令范子英回师,夹击叙永敌人。
刘湘的指挥,减少了追击中央红军的兵力,也让红军顺利回到了黔北,同时为再夺遵义奠定基础。
完成了这一战略目标后,纵队再度往川南方向前进,此时纵队依旧与中革军委保持联系,军委要求纵队将追敌引向古蔺县附近,配合红军东进的战略。
2月下旬,经过近一个星期的奔波,纵队已经来到长宁梅烔场,纵队派出代元昌、黄子能到田中乡组织区委,在当地展开游击作战。
但因为部队中的不坚定分子叛变,导致代、黄二人牺牲。
到了3月份,纵队5大队再次与敌人遭遇,双方激战几小时,成功击毙数十名敌人,但在交战过程中,特委组织部长代元怀、大队长梁亚伯不幸中弹牺牲。
也是在此时,因为队伍作战过程通讯工具被摧毁,红军主力部队又完成转移,这导致纵队开始与中央红军失联!
好在,附近刘复初的南六游击队成功与纵队会合,壮大了纵队的兵力,也让纵队始终有能力继续展开游击作战。
到了5月,徐策在“五一”劳动节庆祝大会上,布置战斗任务,余泽鸿则在当地积极展开宣传,成功让当地许多贫困青壮年前来参加游击队,也让游击队得到新生力量,声势越来越大。
纵队在川南“南征北打”,让蒋介石误以为红军主力始终在川南。
他不断电令刘湘加紧“围剿”,甚至派出数万兵力进行“大扫荡”。
如此一来,也为中央红军的突围分摊追剿兵力,但也让纵队面临巨大的危机。
而在这个时候,川南游击纵队又出现了一个大叛徒。
王逸涛的叛变、游击队损失惨重从3月份开始,敌人对纵队的“围剿”就没有停止,这也让游击队损失惨重,从而对新加入的成员的考验不到位。
余泽鸿在了解到这种情况后,在特委会议中重申了《纲领》的重要性,号召全体官兵一定要坚持斗争、革命到底。
在他的带领下,全体指战员对自己部队的思想工作进行强化,清除了隐藏的腐败分子,也让部队战斗力得到提高。
但纵队转战到云南威信时,司令员王逸涛又离队叛变。
原来,王逸涛本就对革命不够坚定,这也是他当年离开红军的原因之一。
而这一次,则是因为他妻子安硕甫的来信。
安硕甫一直在做着“地下工作”,遭到国民党特务抓捕后,她经受不住敌人的严刑拷打选择背叛革命。
在她信件的劝说下,最终王逸涛也选择离队叛变。
一位司令员的叛变,对纵队的打击是极其重大的。
受他影响,纵队中诸多新进的红军士兵都对革命不再坚定,许多王逸涛带来的兵也有了离队的打算。
好在徐策、余泽鸿等人积极应对,才让队伍没有一下子就散开。
但王逸涛叛变后,以他对纵队的了解,带着国民党军直扑纵队所在地,也让纵队损失惨重,徐策也在作战中身负重伤。
到了这一步,纵队已经如风中残烛,随时可能面临灭顶之灾。
徐策也因为缺乏医疗条件,最终伤势太重不幸牺牲。
在临终前,他指定余泽鸿代替他的一切职务,担任特委书记和军队司令。
余泽鸿眼眶含泪,送别了徐策。
他召开会议,表明自己缺乏军事指挥经验,让刘干臣接任司令,自己则任书记兼政委——之后带领部队一头扎进了乌蒙山。
8月初,敌人的扫荡稍宽,余泽鸿趁机带领纵队在乌蒙山附近发动群众参战,再次让部队得到了补充。
这一次,余泽鸿总结了王逸涛叛逃的经验,与全体指战员积极展开思想教育,清除了部队中隐藏的反动分子,强化了队员们的革命意志。
这一时期,川南游击纵队的兵力一度发展到了2000人,也让蒋介石误以为此时仍有红军主力在川南。
于是,蒋介石在四川与顾祝同、刘湘、陈诚、薛岳等人开会,制定“彻底消灭”的战略。
在蒋介石的命令下,川南各地军队完成集结,共计10万之众,围剿川南纵队。
敌人围剿规模浩大,斗争极其激烈,经过十数天的艰苦作战,纵队仍不能摆脱敌人的追击,损失惨重。
加上长时间作战,后勤得不到补充、伤员得不到救治,纵队再度进入危急时刻。
在这个时候,特委紧急会议上,与会人员也发生了分歧。
余泽鸿牺牲、战斗到新时代一些同志认为,部队损失惨重,敌人的“围剿”步伐又有增无减,应该将部队化整为零,分散行动,等待时机再集合;但另一部分认为,此时队员已经很少,再分散的话容易面临“蚕食”危机,应该集体行动。
会议经过讨论,最终还是选择第一种观点,即化整为零,分成两队:一队则由龙厚生带领,前往云南扎西、镇雄一带;另一队由余泽鸿率领,转战长宁一带。
龙厚生在转移过程中,与敌人一个保安团照面,双方激烈交火。
但最终我方因为装备紧缺、人员受伤,陷入挨打局面,最终被敌人打散。
敌人通过俘虏的队员得知我方计划,开始在后方对余泽鸿部紧追不舍。
到了12月中旬,余泽鸿部也被敌人追上,战斗再度打响。
余泽鸿率部几次突围都没能成功,最终被围困于碗厂坡,余泽鸿也因为中弹,壮烈牺牲。
深夜,纵队再度组织突围,终于成功趁敌人不备,离开了碗厂坡,来到连天山。
此时的队伍,仅剩下17人。
这17人深入连天山,敌人多次组织兵力入山“围剿”,均未取得成功。
“围剿”一个多月无果后,选择了撤兵回城。
特委下山后,徐茂良带回了30多人归队,部队才勉强达到50人。
但因为未收到党中央的命令,他们始终坚持在川南进行游击作战。
到了1936年1月,再度发展到了400多人,恢复纵队建制。
红军顺利会师后,周恩来因为一直没办法与纵队取得联系,便以为这支纵队已经牺牲,曾为此泪流满面。
而此时的纵队经过多次伤亡再重组又被打散,再度恢复建制,最初的成员早已经十不存一,但他们始终记住当年的命令,得不到党中央直接下达的撤退命令,他们坚决不撤。
后来,特委又在云南、贵州组成游击队,在当地展开游击斗争。
因为所处地方偏僻,即使后来国共再度合作,当地的游击作战也没有受到多大影响。
而纵队也因此始终在敌后与敌人展开斗争,长达12年,一直到西南解放,新时代的到来!
解放西南时,我党才知道,原来川南游击纵队当年并没有完全牺牲。
川中央领导得知后,肯定了这支游击纵队的贡献与功绩。
作为军队最初的创建者,彭德怀元帅就一直想亲自动身前往探望,但一直到1966年才有机会。
他亲自到川南珙县,了解纵队成员的情况,向壮烈牺牲的战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川南游击纵队,是一支英雄的队伍,也是红军子弟兵为党为国甘愿牺牲的代表队伍,后人永远不会忘记这样一支人民子弟兵!
参考文献:
一颗重要的棋子——红军川南游击纵队转战川滇黔纪实 巴蜀回眸
长征时期的川滇黔边红军游击队 李德明 重庆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余泽鸿:献身乌蒙山深处的红军战将 冯晓蔚 军事文摘
不愧是红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