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朝成婕妤。
荣宠十四载。
不与燕雀争。
移步长信宫。
团扇诉幽情,
千古意难平。
团扇这样古典而又优美的物品,与汉代的一位妃子有很大的关联。她是汉成帝的宠妃班婕妤。
班婕妤,史书中名不详,有说名班恬,西汉女作家、辞赋家。班婕妤是楚令尹子文的后人,父亲是班况。班况曾经做过左曹越骑校尉,是一位将军,在抗击匈奴中立下过汗马功劳。班家英杰辈出,后代中也有班超、班昭这样出类拔萃的人才。班婕妤出身名门,家世显赫,文才颇高,擅长诗词和音律,能弹琴,汉成帝初期入宫,因姿容秀美,才华出众而获得汉成帝的喜爱和欣赏,受封婕妤。
汉成帝早期,在班婕妤的影响下,勤于政务,后期,受到赵氏姐妹的蛊惑,荒废朝政,沉迷享乐。

受封婕妤
班婕妤性赋聪颖,自幼受到良好的家教熏陶,生性正直而贤德。她成为后妃后,一直引导汉成帝成为一位贤明的君主。汉成帝重色不重德,对美貌的班婕妤宠爱有嘉,特意命人造了一辆带步撵的车子,邀请班婕妤一同乘坐游玩。班婕妤却拒绝了,并正言道:“观古图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之乎"。这句话是说,看古代留下的图画,圣贤之君,都有名臣在侧。夏、商、周三代的末主夏桀、商纣、周幽王,才有嬖幸的妃子在坐,最后竟然落到国亡毁身的境地,我如果和你同车出进,那就跟他们很相似了,能不令人凛然而惊吗?。班婕妤的这番说辞传到了王太后的耳朵里,王太后称赞道:"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班婕妤的贤名流传开来。
当时许皇后失宠,班婕妤即使受宠,也不愿意站到许皇后的对立面,而是尽量回避汉成帝对自己的专宠。班婕妤熟读史书,知道贤明的君主是不会受女色的蛊惑,忘却政务,沉迷享乐,所以她总是鼓励汉成帝努力成为一个励精图治的好皇帝,想要成为他的精神导师和知己。

移居长信
鸿嘉三年,擅长歌舞的赵氏姐妹进宫,使出种种手段争宠,不仅陷害许皇后,还诬赖班婕妤,说他们设计巫蛊,诅咒皇帝。当时汉成帝年近三十,膝下无子。《汉书》也记载班婕妤曾有男,数月矢之。汉成帝的嫔妃,不是无所出,就是子嗣早夭。
在赵氏姐妹的谗言蛊惑下,汉成帝偏听偏信,要审问班婕妤。面对污蔑和挑衅,班婕妤回答到: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蒙福,为邪欲以何望?使鬼神有知,不受不臣之诉;如其无知,诉之何益?故不为也。”意思是“我知道人的寿命长短是命中注定的,人的贫富也是上天注定的,非人力所能改变。修正尚且未能得福,为邪还有什么希望?如果鬼神有知,岂肯听信没信仰的祈祷?万一神明无知,诅咒有何益处!所以我不会这样做!”汉成帝听闻后觉得很有道理,不仅没有加罪于班婕妤,还赏赐了她。面对这样已经不甚贤明,不求上进的君主,班婕妤失望至极。而她又不屑于后宫斗争,于是请辞去长信宫服侍太后,以求庇护。

团扇诉情
久而久之,因为班婕妤主动疏远汉成帝,她渐渐失宠,长期幽居于长信宫,以诗歌为乐,写下了著名的《团扇歌》:
“新裂齐纨素,皎洁如霜雪。
裁为合欢扇,团团似明月。
出入君怀袖,动摇微风发。
常恐秋节至,凉飙夺炎热。
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
但这些诗歌中透露的哀愁滋味,也只有她自己知道。

后世对班婕妤的评价很高。班婕妤几近完美的女性形象,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南朝齐代的谢脁写下一首《玉阶怨》:"夕殿下珠帘,流萤飞复息。长夜缝罗衣,思君此何极。"李白有首《 相和歌辞·婕妤怨 》写道:"月皎昭阳殿,霜清长信宫。天行乘玉辇,飞燕与君同。更有留情处,承恩乐未穷。谁怜团扇妾,独坐怨秋风。"其中流露出自己的政治失意。就连清纳兰性德也借班婕妤的典故,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这样的诗句。班婕妤曾写过不少诗歌。钟嵘在《诗品》中亦将班婕妤列入上品诗人十八位之列。
她是封建王朝里很多人向往和称赞的近乎完美的一位女性。这样一位才貌双全的女性,似乎是因为出生一个对女子不公的时代,嫁错了人而导致自己婚姻的不幸,面对后宫权力斗争的旋涡,又不得不做出了回避的决定。
赵氏姐妹被冠以"妖妃”的名声,几乎遗臭万年,在汉成帝薨逝后,她们一个恐惧自杀,一个在后宫继续拉拢王室,谋求生存,虽一时被尊为太后,随即因得罪了王太后,获罪而死。而班婕妤在汉成帝死后,被派去守陵。从班婕妤最后的结局来看,虽然她远离了帝王的宠爱,但求得善终。她的后人,班固、班昭为她在史书中正名。她的选择也不失为一种明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