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看,对面是朝鲜!

木兰良朝集 2024-09-29 05:15:22

我曾四次到白山,其中三次是在临江。隔着鸭绿江望对面的朝鲜,整整八年,都没有看到江对岸有太大变化。

鸭绿江水滔滔流下去,阳光下波光粼粼。江这边今非昔比,江对岸一切依旧。我都老了,对岸的建筑、道路以及行人,仿佛还是八年前的样子,使我不禁要问,难道他们的时光停止了么?

仔细看,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首先,山坡上“社会主义万岁”的标语变少了,这次只看到一个。八年前,我看到的可是整整好几排。

还有,对面朝鲜江中郡,每个村屯都立了一个纪念金日成的白塔,上面刻有朝文。

原来的土平房现在摇摇欲坠,看上去一个指头就能把它们推倒,不知里面还有没有人居住。

在三四层高的楼房较为密集之处,停了三辆暗橘色的大货车,但毫无开动的迹象。

沿着江边有一条道路,行人不多。在我们半个多小时的遥望里,只有一辆汽车孤独地经过。行人要么步行,要么骑自行车。

有一个人骑着一辆摩托车过去了,这个人的姿态看上去很得意,估计是能骑上摩托车的人比较稀有吧。

一个爸爸驮着个六七岁的孩子,不知去干什么。午后两点多种,并不是上学放学时间,可能是去医院?要么就是有重要活动参加?据说朝鲜体育生特别受重视,也许是体育生?

一辆牛车慢慢驶过,车上拉了满满的柴火。这个景象使我想起五十年前我爷爷赶牛车的情景。也就是说,在江这边,赶牛车的普遍现象是五十年前。现在几乎家家有汽车,乡下还有农用机车,我们的自行车已经失去了交通功用,只用来骑行健身了。

马路上,行人穿着都极其朴素,色彩暗淡,看来鲜艳的朝鲜服装只在节假日和拍摄时才穿着。

屋舍后面山坡下,田地里收割过后,秸秆都堆成了堆。我们这边已经不允许焚烧秸秆了,那边还在做烧柴呢。

山上树木也不多,像一个没有衣服可穿的人,可怜地半裸着。我们这边山上则蓊蓊郁郁,无边无际。

有人指出,江弯过去的那边,有一些高楼大厦,是朝鲜的大城市吧。导游小姐说,哪里,江拐弯的那边,是咱们中国呀。

百闻不如一见,一江之隔,就是这样天差地别。

江这边,临江城市建设有目共睹,它和我七八年前来差别巨大——跑在前面的本来已经很快,却持续加速,已经不知扣后面的人多少圈了。

看来不改革开放,虽然教育医疗免费,但不可能达到整体富裕。住进朝鲜新建楼房的,只能是级别高的人,更多普通百姓,仍然生活在温饱线下,这从他们的身材上就可以看出来。那些行人,没有一个胖子,全都是瘪肚子。

站在江边,人人不住感慨。有些司空见惯个习以为常都是因为没有对比,幸福都是比较出来的。我们跑过了温饱线,正在经历多余和浪费阶段。吃不完生了虫的米、大量扔掉的甚至一次都没有穿过的衣服、玩腻了的玩具、遭到嫌弃的手机电脑……淘汰完好的衣服物品已成常态,我们熟视无睹,不痛不痒。

看到江对岸的朝鲜,忽然觉得人生活在和平安宁的环境里是多么幸福。我身边,有被爸爸妈妈牵着手的孩童,穿着美丽的衣服咯咯咯蹦跳着;有旅游的人,拿着手机到处拍拍拍;有吃饱了牵着价值不菲的小狗溜溜达达的人……人人置身浑然不觉的幸福里,我们是不是都撑着了呢。

同行的海燕是个手巧的姑娘,她捡了橡果和红叶,准备回去做手工。现在,轻易就能买到的工艺品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个性化需求了,追求艺术的极致正成为新的目标。

阿兰·德波顿在《旅行的艺术》中说,“一个人从旅行中得到多少,不在于他去过多少美丽的地方,而在于他在一个地方发现了多少美丽的故事。”我确信这边不只有美丽的地方,还有千万个被忽视的美丽故事,此时此刻的凸显,只是因为鲜明的触目惊心的对比。

这对比直抵人心。那山的贫瘠近在眼前,四十多年和平中的快速发展,还不能使你清醒地认识到这英雄的土地,这富饶的土地,需要倍加珍视么?

离开时,江风轻轻吹动我美丽的衣袂,吹动我黑黑的长发,吹动我因眼前情景而起的万千思绪。我刚刚知道,自己的掌心里,握着一些看不见的宝物。我爱,既寂静欢喜,也热泪盈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