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自参考资料
『江は流れず(下)』 中央公論社、
陳舜臣『中国の歴史(七)』講談社
岡本隆司『李鴻章 東アジアの近代』岩波書店〈岩波新書〉
淮军和湘军一样,都是地方私人武装集团。清国正规军绿营以“兵属国家”为前提,限制将士之间的交往,而淮军则实行“兵属将”的原则,让将军召集自己的士兵,让士兵跟随将军, 整个淮军只“跟随”李鸿章一人。绿营兵中每个营的人数各不相同,但淮军每个营的兵力都是固定的五百人。初始配备如下:
营(营官指挥)
亲兵(营官直属部队,72人)
劈山炮队 x2
刀矛队x3
步枪队x1
前哨(哨官指挥,108人)
后哨(哨官指挥,108人)
左哨(哨官指挥,108人)
右哨(哨官指挥,108人)
抬枪队x2
刀矛队x3
步枪队x2
*后来刀矛队、步枪队、抬枪队全部改为西式步枪兵团。
淮军与湘军最大的区别在于,淮军积极引进西方武器。 同治二年,除了各部队的指挥官外,还聘请了西方人作为军事教官,进行西方式的军事训练。 此外,将此前的火绳枪队改为西式步枪队,将旧式劈山炮改为开花弹炮。 再者,光绪三年(1877年),参照德国军制建立了克虏伯炮兵部队,并在洋务运动过程中设立了江南装备制造总局和天津武备学堂,旨在制造先进武器和培训军事人才。
李鸿章将就任直隶总督后,他在清国北方组建了第一支现代海军——北洋舰队。 淮军虽然实现了近代化,但由于继承了湘军的体制,其组织结构上也受到了限制。 平时,士兵通过邀请西方军官进行西式训练,但由于统领、营官、哨官等中下级军官没有学习过西方军事,战时不一定能展示出训练的成果。
除天津武备学堂外,没有针对所有军官的训练机构和教育体系,指挥体系依赖于各级指挥员之间的关系,以及与李鸿章的个人关系。 因此,淮军组建多年后,将领发生了代际更替(同样,这不是有计划或系统的,而是经常在将领的亲属内部传承)。随着事态的发展,关系越来越弱,到了最后阶段,各级指挥员和部队之间已经没有了协调,各个部队只能单独作战。
制度先进就如同战略先进。
拉倒吧,指挥结构完全还是古代那套,军团统帅以下全是一个个营,缺少师团等中间结构,打起仗来调度就是一团乱麻,能赢就鬼了
地头蛇群
军阀的温床
乌合之众
全平台为啥没有一张清朝正规军图片,新军也行。全是民团,衙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