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日子一天一天过》:在不顺遂的人生里,把日子过出烟火气来

读书文史 2023-07-04 21:02:11

文 | 读书君

“人是为明天活着的,因为记忆中有朝阳晓露……明天的渺茫全仗昨天的实在撑持着,新梦是旧事的拆洗缝补。”

——老舍

抗战的第一年深秋,他带着50块钱,从济南跑到汉口。

在当时那个枪支炮弹声不断,战机在头顶上轰轰作响的战乱年代,人心惶惶,大家逃的逃,躲的躲,街头小巷的商店都早已关门,倒闭。

妻子是深明大义的,平日,她的胆子并不大,但是在当时那个混乱艰难的日子里,她将所有的痛苦和泪水都往肚子里咽,默默地给他收拾行李。她知道他一定要走,她不便再多说什么。儿女都还小,也并不懂什么是离别,更不知道眼前发生的一切意味着什么。

为了抗战,为了工作,他一走就是4年,撇下妻子和孩子在家。

关于这些,老舍先生曾在1941年7月7日发表的《大公报》中的文章中提到。

或许,从这些经历和细节中,足以看出老舍先生之后的婚姻危机苗头。1937年,抗战期间,老舍一个人到武汉,认识了才女赵清阁,两人在工作相处中,渐生情愫,他们是战友,也是情人。

1943年,老舍外遇的消息传到了妻子胡絜青的耳朵,犹如晴天霹雳。老舍的感情纠纷,惹来无数的争议。最后,他的晚年和他的感情纠纷一样,充满了悲剧性。1966年8月24日,老舍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自此,一代文坛巨匠陨落,让人感慨和唏嘘!

也许,这就是上天弄人,“上天为你开了一扇窗,也必然给你关掉一扇门。”

老舍先生一生写过不少的著作,比如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话剧《茶馆》等,都是被大家所耳熟能详的。老舍,被称为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笔大如椽。

尽管老舍先生在感情上一塌糊涂,但是不可否认,他在文学上的建树是独一无二的。

老舍在小说上取得的成就,是无话可说的,而他的散文作品,也同样让人印象深刻。老舍,一位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他的散文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个人最初接触到老舍先生的散文作品,初始印象不太好,觉得其内容平淡无奇,甚至有些鄙言累句,“小儿科”,以至于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拒绝读老舍的散文。

直至最近,收到官方平台赠予的几本民国大家的散文合集书籍,在炎热浮躁的夏季的日子里,认真阅读老舍先生的散文集《日子一天一天过》,才发现自己对老舍散文的误解有些深。原来,浅慢翻阅和微读老舍先生的散文,才发现其内容之美和真实。

在那样一个不完全顺遂的人生里,老舍把日子活出烟火气来,当然,这可以说是老舍先生最大的亮点和特色。这就像他的小说作品一样,用接地气的笔触,为人们展现了一个现实的生活。

例如,在《四世同堂》中,他通过对小人物、小家庭的细致描绘,展现出中国人民在封建社会压迫下的生活现状和艰难挣扎。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人物的内心世界,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深刻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变化。

他的散文,在内容上也同样表现出了极大的丰富性和多样性。他的作品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城市到农村,从市民到农民,都成为了他笔下的题材。

例如散文中提到的西方的外国人,诸如《英国人》《我的几个房东》等,再如《搬家》中由此衍生出来的各种关于邻居的讨论,关于共同居住生活带来的各种烦恼的探讨,诸如邻居家狗可能半夜在嚎叫,隔壁的老太太整天烧纸钱,大妈为了一颗菜,一分钱,扯红脖子嚷嚷着吵个半天。从上流社会人士,到街头巷角的市井小民,都是他侃侃而谈的对象。

老舍的散文在情感表达上也极具强烈的感染力。他的作品往往以情动人,通过对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对社会的敏锐观察,他能够将人物的情感真实而生动地呈现出来。

在《茶馆》中,他通过对茶馆老板王利发的刻画,展现出他对生活的坚韧和对命运的无奈。他的作品充满了人性的光辉和对生活的热爱,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而在散文中,也同样如此。比如《到了济南》中提到的各种马车、洋车的差异,价格的差异,车夫的表现,不同人群坐车的表现等等,形象地勾勒出了人间百态的社会。

如文中说:

从一上车开始说吧。车夫拿起“把”来,也许是往前走,也许是往后退,那全凭石头让他怎样就怎样。济南的车夫是没有自由意志的……

坐车的姿势也要研究一番,你要是充正气君子,挺着脖子正着身,好啦:为了维持脖子的挺正,下车之后,你不会曾歪脖儿柳就算万幸……这样,满有把坐车的人翻到下面去,而叫车坐一会人儿的希望。

此外,老舍的散文在语言运用上颇具特色。他的语言简洁明了,生动自然,又不失深度和哲理。例如,《在北京的春节》中,他通过对北京人过春节的描绘,吃腊八粥、逛庙会、看烟火等,展现出北京地方习俗文化的丰富性。

他的作品既有地域特色,又有普遍性,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生活的原始模样,感受到市井生活就在眼前,是如此接地气。

老舍的一生,写下了上千多篇的散文,从早期的期凸显个性的幽默小品文,再到中期揭露战争罪恶、呼吁抗日救国的散文,再到后期歌颂美好新生活的政论文,其思想的侧重点可能稍有不同,水平也有所偏差,但是作品本身从始至终都表达了作者对社会人生的体察与感悟。

老舍性格的养成,以及对生命和社会的关注,很大程度受到母亲的影响。

在《我的母亲》中,老舍谈到,“我的真正的教师,那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衣服上有很多补丁,但永远干干净净”,“家具缺胳膊短腿,但是老被擦拭得极清洁,上面的铜活零件也总是钲亮的”,“小院子不成格局,但一年四季不缺花草”,可以说正是母亲的这些美好的人生品格态度,给老舍先生极大的正面影响。

可以说,老舍是一个生命意识强烈的作家,在他的散文作品中,我们随处可见这种生命意识在文字中的渗透,具有博大的悲悯情怀。他对人,对社会,对小动物,对花花草草都充满了生命的思考,对生命的关爱。

总的来说,老舍的散文以其丰富的内容、深刻的情感、独特的结构和语言运用等方面的特色,展现出其卓越的文学才华和社会洞察力。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文学艺术的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通过阅读老舍的散文,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反思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老舍的散文对于中国文学史和社会思想史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他的作品借鉴了中国传统文学的优秀传统,又充分考虑到了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和读者的审美需求。他的作品既具有传统文学的美感和哲理,又有现代社会的生活气息和思想深度。

老舍的散文是中国文学宝库中的璀璨明珠之一,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意义。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刻的社会洞察力,给予读者无限的启发和思考。

对此,你怎么看呢?欢迎留言分享,一起探讨~

图片源自网络,若侵权请联系删除。

喜欢就点个赞、转发分享吧~更多优质内容,请持续关注@读书文史。

0 阅读: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