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小说理论史》(增订本),陈洪著,天津教育出版社2023年2月版。
内容简介
该书是在修订本的基础上进行了增订编修,包括绪论并七章内容,从“小说”概念的源流变迁,到清末小说新理论的曙光初现,作者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阐明在不同时期思想文化背景下,中国小说理论的不同形态、不同蕴涵,揭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规律。
作者从小说概念初生,写到现代小说理论形成之前,对于我国小说理论研究进行了宏观性总括,突出了三个特点:1.着眼理论,探讨中国小说理论的发生发展,演化形态,以及理论与创作的关联;2.对小说界域的把握,“以今观古”,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3.对小说理论内涵的阐释,摒弃泥古不化、以古证古的学术研究方法,以科学客观的研究方法勾画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源流和演变轨迹。由此使得本书的研究体系更加严谨且系统化,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小说理论的特色以及进一步把握中国文艺思想的独到之处,都具有实际意义。该书不仅是学术的传承,亦具有文化传播的作用。
目 录
序 王达津
重印自序 陈洪
绪论
第一章 走出混沌——“小说”概念之源流变迁
一、“小说”概念之产生及演化
二、由名实错位趋于名实相符
第二章 起步维艰——漫长的理论萌芽期
一、雏形小说之批评中的理论萌芽
二、小说评点之滥觞
三、关于说话艺术的评论
四、早期小说批评中的非文学成分
五、狭窄的视野及可喜的理论苗头
第三章 群星璀璨——明后期的大繁荣(上)
一、李卓吾在小说本体观与功用观上的突破
二、李卓吾对小说创作论的突出贡献
三、叶昼与“袁刊本”《水浒传》评点
四、冯梦龙与凌濛初的理论观点
五、文人小说评论“热”
第四章 大哉圣叹——明后期的大繁荣(下)
一、圣叹其人
二、圣叹其名
三、圣叹其行
四、金批《水浒传》
五、基本的小说文体观与创作观
六、小说人物论
七、小说情节、结构论
八、小说叙事学命题——“影灯漏月”
九、细读法之运用
第五章 峰回路转——清前期理论倾向的转变
一、毛伦父子的继承与创新
二、张竹坡的“寓言—写实”理论
三、脂砚斋对《石头记》艺术成就的总结与阐发
四、《儒林外史》的“卧”本评点
五、杂多的理论视角
第六章 旁溢歧出——清后期的理论衰微
一、《红楼梦》评点中的寓言比附论
二、《红楼梦》杂评中的寓言比附论
三、反对索隐比附的主张
四、蒙古族小说评论家哈斯宝
五、冯镇峦与但明伦
六、其他
第七章 柳暗花明——清末新理论的曙光
一、革新小说理论的先行者——夏曾佑
二、政治鼓动家梁启超的小说革命理论
三、学者王国维的小说美学观
四、南社中坚黄摩西的小说艺术论
五、狄葆贤与王钟麒
六、小说著、译者的理论观点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序
王达津
陈洪同志1979年就开始研究中国古代小说理论,到现在已经十几年了。这部书就是他心血的结晶。
《中国小说理论史》
这部书从小说概念初生,写到现代小说理论形成之前,总结了我国古代小说理论的方方面面。近年来,学术界对古代小说理论的研究发展很快,成果累累。
本书在这些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行宏观的总体性研究,阐明各时期思想文化的背景,分析在这背景下小说理论的不同形态、不同蕴涵,并结合小说创作的倾向,来揭示中国小说理论的发展规律。这对于全面深入地认识我们民族小说理论的特色以及进一步把握中国文艺思想的独到之处,都将是有裨益的。
作者在1978年至1981年,从我治中国文学批评史,于小说理论用功尤勤,曾先后发表有李卓吾、金圣叹、毛伦、脂砚斋等人小说理论论文多篇,并已有《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等专著出版。
这次成书在一些问题的研究上更上一层楼。如李卓吾的“童心说”,过去一般的看法是属于主观唯心论范畴,反映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感情等。本书却改换视角,从李卓吾对“童心”的界定、“童心”支配创作的方式、“童心”在社会生活中的失落等方面, 指出李卓吾的论述中包含有文学创作的心理动力分析内容。
又如金圣叹的“影灯漏月”说,过去似未见专论。本书结合金氏对《水浒传》的删削润饰,指出这是对小说叙事观点的自觉性论述,其理论实质是肯定、提倡局限性叙事观点。这种看法对于更准确地评价我国古典小说叙事艺术,无疑是有意义的。
《金圣叹传》
其他如金圣叹思想矛盾的分析、评价,毛批的归属问题,佛学对中国小说理论的影响等,作者也均有独到见解。当然,新说新解未必尽属圆通,但探索毕竟是学术进步的推动力。希望作者将自己的探索继续下去,必将有新的成果问世,在学术界起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拭目以待。
聊弁数语于卷首,把本书谨推荐给读者。
1991年夏于南开大学
重印自序
这本小书的选题本是读研究生的第二年,也就是1979年的秋天,当时担任教研室主任的鲁德才先生为我的学位论文提出的建议。由于题目较大,导师王达津先生指示可以分段来做。于是到毕业时,就把比较成型的一部分以“金圣叹及其文学批评”为题,参加了答辩。
《结缘:文学与宗教——以中国古代文学为中心》
当时的答辩委员会阵容相当强大,由季镇淮、范宁、詹瑛、敏泽、罗宗强、宁宗一、王双启等先生组成。蒙各位先生宽容,论文以“优秀”的成绩通过。各位前辈在慰勉之余,谆谆教我“勿期乎速成”,扎扎实实完成拟就的“宏大”计划。至今思之,言犹在耳。
以后的十年,诸事纷扰,又非捷才,便把这个题目直拖过了20世纪90年代的门槛才勉强告竣。幸有罗立群君,阅稿后以为不无所长,及时促成了出版。屈指算来,至今已将十三年矣。
日前,天津教育出版社提出了一个很好的创意,即重刊一批书市久违而尚有学术意义的书籍。本书承蒙编辑先生青目,得以滥竽其中。接获通知,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是不必说了,自己的孩子讨别人喜欢,父母总是高兴的。忧呢,是想到近些年来同类或相近的著作陆续有一些问世,倘自家的旧作已被全面超越,那又何必灾及梨枣呢。
于是,不免回过头来审视一番。审视之后,窃以为这本小书似乎还是有几个小小的特点,如柳子厚所云“楂梨橘柚”之选,可以聊备一味。
其一,本书的着眼之处主要在“理论”二字,所描述的,是有关小说这种文体的“理论”之史,包括理论的发生发展、理论的形态、理论与创作的关联等等。而特别着重的,是上述各方面历时性的演化情况。
所以,在对描述对象的甄别筛选中,不采取巨细无遗的作法,而是以理论价值定详略、取舍。从而在此基础上,努力建构起具有内在逻辑的历史演化的框架。从方法论角度看,这只能说是可选择的路径之一,但也不妨算得一个小小的特点。
《今古传奇:神魔与世俗的小说世界》
其二,对于“小说”界域的把握。对此,治小说史的同仁看法各不相同。
不过以大端言之,可分为两种倾向:一种是“以今观古”,即以今日的思想理论方法,今日的文学观念作为观察、剖析、评价的立足地;另一种则是“以古观古”,以古人的观念为立足地,具体来说即以古人所谓“小说”为“小说”来处理材料(当然,这只是一种愿望,事实上无法完全做到,因为古人所谓的“小说”,在各个历史阶段内涵是大不相同的)。
本书的选择是前者,也就是以今日的文学四体意义上的“小说”作为讨论的对象,而不是以庄子或是班固或是胡应麟的“小说”为准的。窃以为,对于治史者来说,说到底,现在是认识过去的钥匙,“以今观古”,可以为我们全面深入地认识历史,特别是令人信服地解释历史的连续与变化提供必要的高度。
当然,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方法论问题,又涉及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史话题,这里不可能展开讨论。在这篇小序里所能做的,只是展开本书的这一面“认军旗”而已。
其三,强调对理论内涵的阐释。治思想理论史,不论哪一分支,除了通常所说史料、史识之类外,都有一个阐释问题。由于中国古代重感悟轻分析的传统,在多数情况下,古人并不对自己的理论命题做出具体解释。
《红楼内外看稗田》而作为今天的思想理论史,一个无法回避的任务就是剖析前人思想果实的层层蕴涵,勾画出思想源流、演变的轨迹。
以本书而论,例如金圣叹的“忠恕”之说,意蕴相当复杂,要在理论发展史上给予此说一个恰当的位置,首先须揭示“忠恕”的含义,这当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此类阐释固然不免见仁见智,但有两种倾向还是应该避免的。
一种是泥古不化,以古证古。如说“忠恕”,即由《经籍纂诂》之类书中抄撮几十条,古人的语源似乎可以看清了,但问题仍原封不动摆在了那里。此为笺注之学,并非严格意义的阐释,窃以为非治思想理论史所当取。
另一种是断章取义,郢书燕说。置原文全篇于不顾,师心横口,任意发挥,其论虽高,惜与古人无涉,这只能说是《庄子》式的“三言”,也非真正的阐释。本书写作过程之中,深知把握好阐释尺度之难,故虽多加惕厉,恐仍不免失衡之处。望学界师友谅我初衷,不吝赐正。
人生六如,不知觉间,已向着耳顺的高标前进了。“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不过此时还是有一个小小的愿望:如果再过十年后,这本小书还能有一二人想到它,我会比现在更高兴一些。
陈洪2004初夏南开时在端午
《“西游”新说十三讲》,陈洪著,中华书局2022年11月版。
又附:
世事难料,不曾想十八年过去,这本小书又得以再版。荣宠之余,打油一首:老夫欲发少年狂,左抚旧作右举觞。不知后生笑我否,明月当头接混茫。
2022雨水
后 记
这本小书出版于1991年。后蒙天津教育出版社青目再刊,是它的幸运。本拟细加厘定,重新增补,奈几务繁冗,终不能如愿。故只能稍事整饬,以这个样子和读者朋友见面。同行学人,幸勿以“十年荏苒,阿蒙依旧”笑我!
作者简介
陈洪教授
陈洪,南开大学“南开讲席教授”;原南开大学常务副校长;曾任教育部中文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教育部学科发展与专业设置专家委员会副主任、教育部文化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现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南开大学跨文化交流研究院院长、天津市文联主席、天津市文学学会会长、天津市政府首席督学。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中华传统文化、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文学批评史、中国古代小说理论、明清小说、文学与宗教等诸多方面,著作主要有《结缘:文学与宗教》《中国小说理论史》《金圣叹传》《六大名著导读》《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李贽》《漫说水浒》《浅俗之下的厚重》《沧海蠡得》《中国古代小说艺术论发微》《周易中的人生智慧》《亦侠亦盗说水浒》、《中国小说通史》《中国文学史》《中国古典文论读本》《大学语文》《诸子百家精编》《古典诗词名句鉴赏》等。几十年间,指导博士、硕士研究生数十名,其中有“百篇优博”入选者。编写的本科、研究生教材被多所院校采用。获国家级教学名师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宝钢奖、国务院授衔专家等荣誉,入选首批“国家高层次人才特殊支持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