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阵见了一个多年未见的朋友,依着多年前的习惯,带了一瓶白酒。未曾想饭都快吃完,酒只喝了一半。
朋友笑着问我,有多少年没醉过了?心里盘算一下,竟然惊讶地发现,足足有五年未醉,自然消费量也大大减少。
对于曾经一个月难得在家吃几次饭的自己,隔三差五便会倒在接待饭局回家的路上,公司司机车上常备的就是解酒药,胃药,牛奶和热水。
朋友告诉我,他已经足足六年没醉过,倒不是酒量渐涨,实在是酒局少多了。从前办点事儿、拉拉关系哪次不是往死了喝,如今就算喝死,事也未必成,喝得自然就少了。
朋友还感慨到,这几年真的觉得跟不上时代变化了,从前要努力拓宽自己的人脉,朋友多了路好走,自然应酬的酒局频繁。如今则是有意识地缩减无效朋友圈,生怕被酒肉朋友所累。而真正的合作伙伴,谁没事天天喝酒啊?
朋友的话我是非常赞同,记得从前公司搞年会,哪次不是二、三十瓶白酒的准备,还经常出现酒不够又回去取的情况。如今年会白酒几乎没人喝,二三十瓶红酒就足够了。
记得几年前,有不少房地产圈的朋友杀进白酒市场,有贴牌的,有搞定制的,有搞酒类电商直销的,还有直接收购小酒厂的,那时候公司库房总是堆着各种奇奇怪怪的品鉴酒,但这两年做白酒的朋友几乎都消停了。
有人认为造成白酒市场的下滑,除了招待用酒减少,还有就是因为一代人的老去,年轻人压根对传统白酒没有兴趣。这观点笔者认可一半。
我认识一个喜欢喝白酒的大厂年轻程序员。也许是工作关系,生活习性颠倒,还有点神经衰弱,就养成了必须睡前喝几杯的习惯。
从前他喝白酒,如今改成了威士忌。我问他是不是跟风,他说不是。他改喝威士忌完全是因为性价比的问题。
因为每天喝,酒量后来上去了,要想睡稳当,一次得四五两,而且喝的多了,嘴也养刁了,三四百以下的酒基本不碰。
可改喝威士忌以后就不一样了,两三百就能买很好的威士忌,还是一斤半的量,够喝三天。关键是口味丰富,什么泥煤味、坚果味、柑橘味、焦糖味、橡木味、花香味几十种,更不用说那些复合在一起的。这个价位基本上哪个味型都能品尝到。喝酒对他不是瘾,只是玩,大多数年轻人都如此。
我问他白酒不是一样,你细品味道不也是很丰富的?每个品牌的酒都有它独特的味道不是?
朋友说口感差异这事因人而异,但白酒的宣传总强调传承,强调年份,可威士忌的宣传,强调的是创新,口感的独特性。白酒根本不用评选,大家都知道怎么排,威士忌的排名就不一样了,每年的变化很大,每年都会有品牌,有某款酒脱颖而出,总给人新奇感,也就愿意试新。
总之,白酒从口味到包装到传播方式,感觉都是针对中老年人,针对专业人士,针对重复消费人群的,当然这个定位本身也没错,毕竟年轻人也消费不起高档白酒,可问题是当这批年轻人老去了,或是有钱了,还会改喝白酒吗?
我问他不是也有走年轻人路线的白酒品牌吗?价格也不贵?朋友问我,您扪心自问,如果有的选,您会喝几回?针对年轻人市场,绝不是改改包装就完了,也许要改变的是引用场景和方式。
聊天的最后,朋友又问了我一个深刻的问题,为什么中国制造可以全球化,可唯独白酒走不出中国?是酒的问题还是观念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