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文学作家】毋东汉‖母亲的基因(散文)

苏州诗文 2024-07-12 15:12:41

母亲的基因(散文)

文‖毋东汉

青年毋东汉

明天是嫘祖的生日,是中国人的母亲节。我油然想起我的母亲,祝她老人家在天之灵节日快乐。以此拙文为鲜花敬献母亲。

我的母亲身材不算魁梧,但在我心目中却是伟岸的。她老人家识字不多,仅能认识自己的名字,知道“太”比“大”多一点,“乙”和“2”很像等。但她思想感情格调很高,是我人生的第一位导师,言传身教可圈可点。

我上一年级的时候,她去给我在邮局订阅《中国少年报》,结果订成了《新少年报》,怨自己去迟了,并说明年要赶早。报纸拿到我手后,《新少年报》比《中国少年报》图画更多,文字更浅显,歪打正着,更适合我。我告诉母亲,让她欣慰。

我小时戴红缰绳,是红棉线辫成,戴胸前,远看疑似红领巾。我觉得有“冒充队员”之嫌,就拒绝戴红缰绳。母亲最理解我,当我申请入队成功,要钱买领巾时,母亲高兴地把钱给我,还说了夸奖的话。

母亲响应国家号召,支援农业,下放农村,放弃商品粮户囗,回村当农民,那是1957年的事。她老人家对农活不适应,在生产队锄地,一人一摆,比别人出头慢,还拒绝截摆,用迟收工、延长工作时间的办法圆满完成任务。割麦也是这样,她用减少休息的办法完成劳动定额。透过她老人家外表的柔弱,我看到了她意志的坚韧。

网络照片

母亲教育我:要善待可怜人,当个善良人。即使对乞丐,也要平等以礼相待。给乞丐端饭必须双手递碗,接空碗也要双手。村里有个神志不清的人,衣服不整,有人就不尊重他,贱视他。母亲警告我,按班辈,应该叫“哥”。

社教和斗私批修运动后,我就思想抛锚,不想再当村里的干部了。母亲就教训我,说我思想不对路,咱家要记解放的好处,要不是解放后减租减息,咱家的日子就过不下去。我听了母亲的教导,就继续当共青团、民兵连、生产队的干部和农技员,历练和考验之后,加入了共产党。

贵在坚持和磨炼。上山砍柴,别人担百余斤,我极限为85斤,有一次担86斤,回来歇了三天。过秦岭掮扫帚,别人掮十个,我掮八个。柔嫩的肩膀磨出了厚茧肉垫。学稼十年,砍樵二百余担,书房故称“樵仙居”。

母亲耄耋之年,还坚持生产劳动。秋收季节,收回的玉米棒子堆积成山。年轻人从地里忙罢回来,困乏倦怠。她老人家端个小板凳,坐在“山”背后,剥壳拴挂,坚持到深夜。

农闲时节,她没活寻活,把竹门帘拆洗,用新线重新打好,再用布沿着边子缝好。使门帘既美观又结实。她还用彩色布做布老虎、岁岁鞋等工艺品,赠送亲友或便宜售卖。

母亲的日常生活由我的妻照顾,妹妹们也常看望。我安心在外劳作。我的妻患病离世,我学做饭,侍候母亲一年多,竟被评为“西安市十大孝子”“长安好人”等。母亲因痛失孝媳添病,不幸仙逝。临终前叮咛我们不要难过,楞哭伤身。她想的不是自己生命结束,而是儿女健康。

我从悲伤的阴影中挣脱出来,从凄惨的氛围中振作精神,坚持至今十多年,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和儿童文学创作。为了锤炼体质和体魄,我“老夫聊发少年狂”,和中青年一起登上麦积山、骊山、六盘山。当我攀上顶峰,俯瞰群山,遥望云海,云中山峰似岛时,看着自己这瘦小柔弱的身躯,想起同龄人中大多数业已作古,有的彪悍强壮。是什么力量使我登上巅峰的?父亲说过:“应以柔克刚,以弱胜强。”母亲以自己的作为体现了这种理念,并把这外柔内刚的基因传给了我。

感恩母亲,祝愿母亲节日快乐!

2024-7-10-于樵仙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