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和彭德怀
1951年2月1日,彭德怀从朝鲜战场回到北京。这次回国,彭德怀有两件重要事情要办:一是跟中央军委就志愿军后勤问题进行商讨,希望中央立即加强后勤力量;二是当面向毛主席汇报朝鲜战况。
在汇报朝鲜战况时,毛主席听得很仔细,最后他对彭德怀说:“中央对志愿军在朝鲜前线的困难处境很关心,根据现在的情况来看,朝鲜战争能速胜则速胜,不能速胜则缓胜,不要急于求成。”
汇报快结束,彭德怀突然话锋一转,他用低沉的声音说:“主席,你让岸英随我到朝鲜战场后,他工作非常积极,大家都非常喜欢他……致岸英和高参谋不幸牺牲,我应当承担责任,我和志司的同志们至今还很悲痛。”
彭德怀还详细汇报了毛岸英牺牲的全过程,毛主席听完沉默很久,紧接着就是大口吸烟。抽完两根烟后,毛主席从沙发上站起来慢慢走到窗户前,窗外早已一片萧瑟。突然,毛主席吟唱《枯树赋》:“昔年种柳,依依汉南。今看摇落,凄怆江潭:树犹如此,人何以堪?”
又是长时间沉默后,毛主席缓缓转过身对彭德怀说:“老彭,打仗总是要死人的嘛!我们志愿军已经献出了那么多指战员的生命,他们的牺牲是光荣的。岸英作为无产阶级战士、共产党员,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你这次回去要讲,岸英是志愿军的一名普通战士,不要因为是我的儿子,就当成一件大事。不能因为是我、党主席的儿子,就不该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共同事业而牺牲。世上哪有这样的道理呀!哪个战士的血肉之躯不是父母所生?”
彭德怀
毛主席话音未落,站在一旁的彭德怀早已老泪纵横。彭德怀深知毛岸英的牺牲对毛主席的打击有多大,这种老年丧子之痛非一般人所能忍受。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在很长时间里只有毛主席等极少数人知道,连他的妻子刘思齐也是两年后才得知这一噩耗。
众所周知,毛岸英牺牲后葬在了朝鲜,这也是毛主席的意见。当时党中央内部有人提议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下葬,彭德怀从大局出发提议将毛岸英葬在朝鲜,毛主席在彭德怀的报告上批示:“同意彭的意见,请告总干部部另拟复电。”
毛主席说:“岸英的遗体没有运回国内,埋在朝鲜国土上,体现了我们与朝鲜军民同甘苦、共患难的革命精神,也说明我们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革命烈士的鲜血凝成的。”
长久以来,国人只知道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战场,至于他牺牲的过程、细节等就鲜为人知了。可能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等人都没想到,关于毛岸英牺牲的绝密电报直到2020年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时才被中央首次公开,这距离他牺牲整整过去了70年。
那么,毛岸英为何要去朝鲜战场呢?他牺牲的过程又是怎么样的?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很快介入朝鲜战争。另外,美国在派军舰入侵台湾海峡的同时,还派战机入侵中国东北鸭绿江,不时轰炸、侦察。
毛主席
面对美国的入侵,中国政府开始未雨绸缪,开始调整国防部署,加强东北国防力量。在毛主席的指示下,周总理连续召开保卫国防的会议,最终成立了东北边防军。毛岸英此时正在北京机器总厂担任党支部副书记,除了极少数领导知道他真实身份外,工人们只知道他之前在延安工作。
如果没有抗美援朝,毛岸英很可能在这个工厂一直工作下去,因为他在日记中不止一次写要干出一番成绩来。1950年9月15日凌晨,美军朝鲜西海岸仁川实施了大规模登陆,朝鲜人民军被拦腰切断,腹背受敌。
9月23日,金日成被迫向朝鲜人民军下达了向三八线附近回撤的命令。9月28日,金日成主持召开朝鲜劳动党中央政治局紧急会议。会上,金日成将致毛主席和斯大林的两封求援信草稿读了一遍,并让大家提出修改意见。
两封信内容基本一致,就是希望中国和苏联直接派兵支持朝鲜。10月1日,这是新中国成立一周年的日子,本该是轻松的时刻,毛主席却面色严肃,因为他几乎同时收到了金日成的求援信和斯大林的电报。
金日成的亲笔求援信
斯大林电报中希望中国出兵,苏联给予武器装备的援助。金日成的求援信是由特使朴一禹送到中南海菊香书屋,部分内容如下:
“敌人登陆部队与南部战线的部队已经连接一起,切断了我们的南北部队,结果使我们在南部战线的人民军,处于被敌人切断分割的不利情况,得不到武器弹药,失掉联系,甚至于有一部分部队则已被敌人分散包围着。如果京城完全被敌人占领,则我们估计敌人可能继续向三八线以北地区进攻。如果不能急速改善我们的各种不利条件,则敌人的企图是很可能会实现的。要保障我们的运输、供给以及部队之机动力,则必须具备必要的空军,但是我们又没有准备好的飞行师……”
在求援信结尾处,金日成希望中国政府立即派兵入朝支援。可此时新中国成立才一周年,国内并不太平,台湾国民党还在酝酿反攻大陆,而解放军武器装备跟美军的差距极大。如果此时派兵入朝,很可能引发一场大战,且不说解放台湾会推迟,大陆经济恢复也会受到严重威胁。
鉴于种种困难,毛主席需要慎重再慎重。从10月2日到10月5日,毛主席多次主持召开出兵朝鲜的会议,会上不赞成出兵声音很大,这些也被毛岸英所了解,他认为自己有必要做些什么。
毛岸英
毛主席本人是支持派兵入朝的,毛岸英决定以实际行动:去朝鲜参战,以实际行动保家卫国。10月5日下午,毛主席主持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就是在这次会议上就出兵朝鲜达成一致意见,并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毛岸英得知这一消息后,第一时间向组织上提交了请战书。毛主席家已经有好几位亲人牺牲了,如今长子又要去朝鲜战场,组织上没有人敢批准,这封请战书被立即送到毛主席案头。
对于儿子的决定,毛主席很欣慰,他把毛岸英喊到中南海,仔细听听他的想法。毛岸英离开时,毛主席让他10月7日来菊香书屋,并语重心长地对他说:“岸英,你记住:共产党人平常吃苦在先,战时牺牲在前。你是共产党员,又是中共主席毛泽东的儿子,到了朝鲜战场上,就更要吃苦在先,牺牲在前!”
10月7日,毛主席在菊香书屋设家宴,为即将出征朝鲜的彭德怀饯行,毛岸英也在。就是在这次家宴上,毛岸英向彭德怀提出要参加志愿军。毛岸英小声问:“彭叔叔,抗美援朝上前线打仗可有我一份?”
原本笑容满面的彭德怀立即严肃起来,他拒绝道:“岸英,去朝鲜危险很大,我们防空力量薄弱,美国飞机到处轰炸。你还是在后方,搞建设也是支持抗美援朝嘛。”毛岸英继续说:“彭叔叔,你就让我去吧,我在苏联当过兵,还一直打到柏林。”
毛岸英(后排左二)入朝前最后一张照片
彭德怀不停地摇头,这时毛主席插话了:“老彭,我看你就收留他吧。岸英会讲俄语、英语,你到了朝鲜免不了跟苏联人、美国人打交道,我看就让他担任翻译工作。”毛主席都这样说了,彭德怀也不好再反对了。
就这样,毛岸英去朝鲜的请战书被批准了。彭德怀非常感动,毛主席日夜为抗美援朝殚精竭虑,现在又把最看重的儿子送到前线,他后来不止一次地说:“毛岸英是我们志愿军的第一个志愿兵。”
1950年10月19日晚,近26万志愿军兵分三路秘密跨过鸭绿江。彭德怀一行7人先行入朝,他于10月21日清晨在朝鲜平安北道东昌郡一个叫大洞的小村庄见到金日成。在了解朝鲜人民军情况后,彭德怀决定将志愿军司令部暂时设在附近的大榆洞。
大榆洞是一处四面环山的小山沟,平时人迹罕至,两侧山上有废弃的金矿矿洞。另外,当年矿工在靠近山脚位置搭建了不少工棚,志愿军司令部就设在其中三座工棚里。司令部由作战室、彭德怀办公室和警卫室组成,彼此相距不到10米。
志愿军司令部位置确定后,彭德怀立即通知司令部其他人员跟他汇集。10月23日,毛岸英抵达大榆洞,他化名“刘秘书”,被任命为俄语翻译兼机要秘书。抗美援朝之初,毛岸英并没有多少翻译工作,但他一有时间就到附近村庄做群众工作。
毛岸英和妻子刘思齐
杨大群是随军记者,这使他获得了接触志愿军司令员人员的机会。杨大群偶然得知了毛岸英的真实身份,他印象中毛岸英一点架子也没有,非常平易近人,也不搞特殊。毛岸英希望杨大群替他保密,他说:“如果大家都知道我说毛主席的儿子,就会对我敬而远之,那我就没有办法跟大家接触,也不好工作了。”
第一次战役结束后,金日成和苏联驻朝鲜大使拉佐瓦耶夫来到大榆洞跟彭德怀会晤,毛岸英担任翻译工作。毛岸英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他用无比流利的俄语出色地完成了翻译工作,得到了拉佐瓦耶夫的称赞。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毛岸英都是一位颇有前途的青年,可谁也没想到他很快就牺牲了。自从大榆洞成为志愿军司令部所在地后,这里收发电报极其频繁。美军通过飞机侦察和无线电测向等手段,发现大榆洞很可能是志愿军一个重要指挥机构,于是经常派战机来大榆洞上空盘旋侦察,不时还俯冲扫射。
周总理非常关心,他致电志愿军司令部:“为保证志司指挥机关及其领导同志的安全,中央责成志司党委应成立决议,规定志司驻地应经常变动,电台应分散安置,防空洞必须按标准挖好,并布置地下办公室。凡遇敌机来袭,负责同志必须进入地下室,任何同志不应违背。”
彭德怀和金日成交谈
11月24日,敌机继续来到大榆洞上空侦察,但没有像之前那样俯冲扫射。这一异常现象,引起了志愿军副司令洪学智的高度关注。几乎同时,毛主席发来了“AAAA”急电,要求志愿军司令部密切注意防空问题:“请你们充分注意领导机关的安全,千万不可大意。此次战役中敌人可能使用汽油弹,请你们研究对策。”
接到毛主席电报后,洪学智立即主持召开关于防空问题的会议。会上大家统一意见,决定第二天早饭过后所有人都要躲入防空洞,值班人员在防空警报响起时也要这样做。11月25日大清早,大家匆忙吃完早饭后便进入防空洞。
不久,防空警报响起,4架敌机来到防空洞上空。敌机盘旋一会儿,没有投下炸弹,很快就朝着西北方向飞机。见敌机飞走,毛岸英走出防空洞,来到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就在毛岸英忙碌时,原来飞走的4架敌机又飞了回来。
说时迟那时快,敌机在志愿军司令部作战室上空投下了近百枚汽油弹。作战室很快被大火吞没,毛岸英因距离出口较远,没能第一时间逃出而壮烈牺牲,年仅28岁。一同牺牲的还有作战参谋高瑞欣,年仅23岁。
志愿军司令部办公室参谋龚杰回忆时说:“24日夜我值班到天亮,当夜,毛岸英、高瑞欣二人在志愿军政治部的山洞里休息,25日9时以后才回到办公室。当时他俩还未吃早饭,可是饭已经冷了,他们热了饭还未来得及吃,就遇敌空袭,不幸牺牲。”
毛主席和毛岸英
大火被扑灭后,毛岸英和高瑞欣遗体被找到,通过辨认一具遗体手腕处的手表残壳,终于确认了身份。在清理毛岸英遗物时,大家只发现一个很小的帆布包,里面是非常普通的物品,一把小剪刀、几件旧衣服以及几本书籍。
很快彭德怀也得知毛岸英牺牲的噩耗,那天中午他没有吃饭,坐在防空洞办公桌前沉思很久。下午,彭德怀主持召开志愿军司令部党委会议,大家一致认为必须立即向中央军委汇报。
通常彭德怀给中央军委的电报,一般由他口述,机要秘书撰写后再由他批示发出。这一次的电报非同小可,彭德怀决定亲自来撰写。短短一百多个字的电文,彭德怀足足写了一个多小时,傍晚才发回北京。
中央办公厅机要室主任叶子龙最先接到这封电报,他立即送到周总理的办公室。这封犹如千钧重的电报,看得让人直掉眼泪,全文如下:
军委、高(岗)、贺(晋年):
我们今日七时已进入防空洞,毛岸英同三个参谋在房子内,十一时,敌机四架经过时他们四人已出来,敌机过后他们四人返回房子内,忽又来敌机四架,投下近百枚燃烧弹,命中房子,当时有二名参谋跑出,毛岸英及高瑞欣未及跑出被烧死,其他无损失。志司 廿五十六时
周总理把电报看了又看,沉默很久后对叶子龙说:“让我考虑考虑一下,先放一放再报告主席。”周总理还在电报上批示:“刘、朱:因主席这两天身体不好,故未给他看。”周总理之所以没有第一时间向毛主席报告,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毛主席正在集中精力指挥第二次战役;二是毛主席因长时间熬夜,患了重感冒,身体情况并不好。
彭德怀给中央军委的绝密电报
1951年1月2日,在志愿军取得第二次战役胜利、朝鲜战局取得基本扭转之后,周总理认为时间成熟,于是决定向毛主席汇报毛岸英牺牲一事。周总理将自己的一封亲笔信和彭德怀电报交给叶子龙,让他送给毛主席。
叶子龙将电报和信交给毛主席,他回忆说:“毛主席像平时一样,放下了报纸,拿起电报看起来。这时,我感觉空气仿佛凝固了,他将那么简短电报足足看了好几分钟。”毛主席把电报放回面前的茶几,双手颤抖着从烟盒里抽出香烟。
很长时间里,客厅里只听见毛主席大口大口吸烟的声音。两根香烟抽完后,承受巨大悲痛的毛主席长叹一声:“唉……谁让他是毛泽东的儿子。战争嘛,总是会有牺牲,这没有什么。”毛主席是伟大的领袖,可他也是一位父亲,也希望儿子成才。
得知毛岸英牺牲噩耗不久,毛主席悄悄离京,他来到石家庄休养了2个月。毛主席一家为革命牺牲巨大,可他依旧深爱这个国家,并为此奋斗一生。1910年毛主席离开韶山冲时,他在父亲毛贻昌每天必看的账本里写了一首诗—《七绝·改诗赠父亲》: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毛岸英墓地
所以,当有人提出将毛岸英遗体运回国下葬时,毛主席一定会想起40年前写的这首诗,他说:“共产党人死在哪里,就埋在哪里。毛岸英牺牲在朝鲜,我看不必将他尸体运回来,死哪埋哪吧!”这是一个多么博大的胸怀啊!
谨以此文致敬毛岸英烈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