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人有多爱茶?茶会、试茶、斗茶之风盛行,必不可少的一雅

滋滋主娱 2024-06-12 12:19:07

文/阿芷

前言

宋代是一个文化繁荣旺盛、百花齐放的时代,虽然北宋后期国力空虚,南宋时期整个社会积贫积弱,但国学大师陈寅恪还是如此评价宋代的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华夏之民族文化,于赵宋之世造极。”而茶文化则是宋代蓬勃文化丛中一朵奇葩。

结合有关宋代的茶学专著,从茶叶产地、采摘、制造,茶事中的斗茶、点茶、分茶等方面,阐述宋代北苑茶诗与贡茶史的联系,通过茶诗去了解和理解贡茶,总结茶诗中各方面所体现的贡茶文化和历史,为我国优秀传统茶文化的传承提供参考。

宋代茶诗概况

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诗的国度。

我国自两晋朝代开始就有茶诗的踪迹,当代茶书或是以左思《娇女诗》为首,或是从张载《登成都白菟楼》发轫。

茶诗是中国茶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了解我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的价值,不但可观察到时代的演变和进步,而且启发后人对禅茶一味真谛的领悟。

宋代茶文化之所以比唐代更为繁荣,一个重要之处便是茶书专著和茶诗的大量出现。

宋代写茶诗的文人墨士不在少数,名篇佳作也数不胜数,这些茶诗为后人研究宋代茶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北苑贡茶历史背景

3.1缘起与发展

自唐伊始,茶叶便广为熟知,“落日平台上,春风啜茗时。石阑斜点笔,桐叶坐题诗”。诗圣杜少陵在何氏山森的平台上饮茶,兴之所至作诗。可见唐代的文人墨客们都以饮茶为风流儒雅之事。

到了宋代,饮茶风俗已相当普及,茶会、试茶、斗茶之风盛行,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饮品。

关于“北苑”这一名称由来,多数认为始自南唐李氏,沈括觉得“李氏时有北苑使,善制茶,人竞贵之,谓之‘北苑茶’,如今茶器中有‘学士瓯’之类,皆因人得名,非地名也”。

所以,北苑是园以茶名,茶以使名,而使以禁苑名也。

至于北苑茶成为专供皇室之茶,《北苑茶录》载:“太宗兴国二年,遣使造之,规取像类,以别庶饮也。”顾名思义,“规取像类”就是用特殊的模具压制茶饼,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载:“太平兴国初,特置龙凤模,遣使即北苑造团茶,以别庶饮。”龙凤模就是带有龙、凤图案的棬模,带有这类标记的茶饼从此成为皇室专供。

古代帝王嗜茶,尤其是宋徽宗赵佶,爱茶之深数历代最甚,其撰写的茶书《大观茶论》深刻地影响了传统中国茶文化的观念与习俗。

北苑贡茶的制造技术不断改进,茶叶愈加细嫩,茶饼愈加小巧,茶饼上的花纹图案愈来愈精益求精,整个北宋王朝167年间,先后创造出的贡茶品目将近50种。

3.2宋代贡茶制度的评价

今人多认为茶叶入贡肇始于商末,发展于唐代而兴盛于宋代,到明清时期贡茶才逐渐衰弱直至消亡。

贡茶对古代茶叶生产和茶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是古代君主体现皇权形象,维持地方统治的象征,是古代社会落后的政治制度的产物。

对于古代茶农来说,贡茶这项制度是皇朝强加的一副沉重镣铐,无论是自下而上选送的“土贡”,还是朝廷指定的“官焙”,都是对茶农的政治压迫与经济榨取。

尽管这个变相的“税制”使茶农茶商深受其害,不利于茶业经济的进步发展,但是从客观的角度看,之所以古代贡茶品目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增加,就是因为历代皇朝对茶叶品质的苛求,因而促进了古代制茶技术的提升和改进。

从某种意义上看,北苑贡茶的进步发展也为我国历史名茶的产生和发扬光大夯实了基础。

茶诗中的贡茶采制

茶与诗,自古就有不解之缘,宋代茶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北苑茶诗词的丰富多彩,从茶诗中也能深入了解北苑官焙贡茶的制造特点,宋人流传至今的文学作品也是记录中国茶文化史的重要资料,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4.1“雪飞一片茶不忧,何况蔽空如舞鸥”——采摘之早

茶之所产,无处不有,品质亦有好坏之分,“北苑龙团,江南鹰爪,万里名动京关”。

然宋人最为推崇的产地非建安北苑贡茶园莫属。贡茶的采摘以早为贵,“凡采茶,应于清明之前后,大概在二月、三月、四月之间”。

特别是宋代贡茶的表现尤为突出,“蔬甲初肥雨润,茶枪小摘春明”“建溪早芽细如针,来春喊声偏山岭”,均反映贡茶采摘之早。

以建安北苑茶为代表的宋代贡茶,比唐代顾渚、蒙顶茶的采摘时间至少提前半月甚至1个月以上。

4.2“规呈月圆正,势动龙初定”——制造之精

茶叶采摘之后便是制造,“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说明贡茶制造之精准以及贡茶制造要求的严苛。

在宋人不断提早采摘时间的前提下,宋代贡茶品目更是以惊人的速度频频更迭,只为了满足历代皇帝对贡茶精益求精的追求。

太平兴国二年(976)宋代皇室开始设置龙焙(官焙)制作大龙凤茶。

4.3“碾细香尘起,烹新玉乳凝”——茶色贵白

唐人偏爱紫茶,陆羽《茶经》中载:“阳崖阴林,紫者上,绿者次。”然而宋人却以白茶为贵,蔡襄《茶录》言:“茶色贵白。”这样的审美取向决定了宋代贡茶的一个基本特质——茶色须白。

作为朝廷任命的“茶使”,陆游对贡茶茶色的标准自然是再清楚不过,他在《试茶》一诗中对“茶色贵白”的写照很有代表性:“苍爪初惊鹰脱韝,得汤已见玉花浮。”将茶的颜色渲染而出。

宋人对“白茶”的喜爱造就“建盏”的大力发展,蔡襄《茶录》中有“茶色白,宜黑盏”“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诗中的贡茶艺术

宋人不仅在茶叶的制造上推陈出新,在茶事上也与众不同。在北苑贡茶基础上产生的点茶、分茶和斗茶就是当时3个代表性的茶事活动,推动了北苑贡茶文化向审美化、艺术化发展。

5.1“斗茶味兮轻醍醐,斗茶香兮薄兰芷”——斗茶

斗茶又称“茗战”,是一种鉴别、品评茶叶品质的活动,是我国古代品茶艺术的最高表现形式。

斗茶是产茶地区盛行已久的茶事活动,许多文人墨客也喜好斗茶。陆游《四月旦作时立夏已十余日》诗中所提到的“斗旗枪”就是“斗茶”。

其实,现在的福建产茶地区,如武夷山产茶区依然保留着“斗茶”的习俗。范仲淹的《和章岷从事斗茶歌》描写了斗茶的精彩场面——斗味、斗香和斗色的情景等,诗人认为茶胜过酒,茶的品级高低之所以自由公正,是因为比斗在万众瞩目之下公开进行。

宋人的斗茶又有一系列的程序如碾茶、罗茶、候汤等,然后就是宋代最为特色的点茶,点茶在斗茶过程中是重中之重,点茶的成功与否关乎斗茶之胜负。

5.2“野径遍穿人借问,僧茶旋点客先尝”——点茶

“宋代点茶法”是宋人一个独特的斗茶手法,“茶筅”是其专用的茶具。点茶的手法和效果很不一样,紧随着调膏进行“以汤注之,二汤自茶面注之,三汤多寡如前,四汤尚啬,五汤乃可稍纵,六汤以观立作,七汤分轻清重浊”。

点茶法是宋人主流茶饮技艺和方式,是斗茶由单调的品饮上升到高端赏玩格调的关键所在,点茶时茶人细腻极致的感官体验和艺术审美是斗茶的高潮之处。

5.3“二者相遭兔瓯面,奇奇怪怪真善幻”——分茶

分茶是宋代流行的一种“茶道”,又称为水丹青,宋徽宗《大观茶论》、蔡京《延福宫曲宴记》都有描写。点茶与分茶的关系密切,点茶法是分茶产生的基础。

分茶是点茶技艺进一步发展演变的结果,是流行于宋代表现力丰富多彩的茶艺,它通过点茶的技艺使得茶汤表面形成图文、物象。

宋代分茶不但与当时的点茶、试茶、斗茶之风相联系,更与北苑茶园之发展关系甚密。

宋代贡茶制度下的茶叶品评,产生了试茶、斗茶等茶事,斗茶的艺术化孕育出了点茶艺术,而点茶艺术自我超越又发展了分茶艺术,宋人对茶求新求变的追求,对宋代茶事的不断创新蓬勃,对我国茶文化发展贡献了不可估量的价值。

结语

茶文化是以茶为载体,人们在发现和利用茶的过程中表达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理念形态。“慕诗客,爱僧家。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任何事物都具有其两面性,各地为了制造贡品极尽精工巧制之能事,客观上又使我国古代的茶叶加工技术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无论是贡茶的采制还是点茶的艺术化,宋代茶文化的发展对当今社会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很大借鉴意义。

总之,宋人通过其独特的审美和品味,将普通平凡的茶文化提升到一种艺术的境界,更具儒雅的深度。

文人墨客们通过茶诗诠释了宋代文学艺术的崇雅黜浮,不仅全面呈现出丰富精彩的茶事生活及贡茶艺术,也得以把采制工艺精致繁杂的北苑贡茶展现给后人观摩与感叹。

参考文献

[ 1] 黄杰 . 两宋诗词与茶道[M].杭州: 浙江大学出版社, 2021.

[2] 刘勤晋 . 茶文化学[M].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2014.

[3] 沈冬梅 . 茶与宋代生活[M].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4] 郑立盛 . 北苑茶史[J]. 农业考古, 1991(2): 203-207.

[5] 阮蔚蕉 . 诗出有茗——福建茶诗品鉴[M].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 社, 2014.

1 阅读: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