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人的方言俚语

文化愿补不足 2024-09-15 00:01:51

四川话是川剧和各类曲艺的标准音,但并不是四川省的标准方言。而且现在的四川话和宋代以前的四川话完全不同。据宋代文献资料记载,当时的四川方言与西北方言合称为“西语”,属于同一个方言语系。

南宋之后蒙古人和女真人等北方民族的两次入侵,导致四川人口锐减,明末清初时候,张献忠入川,大肆屠杀,川民人口一度降至不足五十万。1671年,当时清朝朝廷下令开始大规模移民,直到1776年为止,四川合计接纳移民623万人,史称“湖广填四川”。现在四川的方言,就是在这些大规模的移民运动中形成的。

“瓜娃子”成都方言其实是汉语北方方言系统中的一个分支,只有一小部分语音、词汇与普通话略有差异,其他并无多大区别。但因为四川人性格都比较乐观,说话时候喜欢调侃,所以就形成了诙谐幽默的独特风格。比如说某人傻,成都方言就有很多种说法,“瓜娃子”“瓜眉瓜眼”“方脑壳”“瓜兮兮的”“哈龊”“霉不醒”“脑筋转不过弯”“哈儿”“胎神”“憨包”“宝气”等,言词非常丰富。并且想要表达什么样的感情,就用不同的语调,因时制宜,因事制宜。如母亲说儿子“瓜娃子”,语调委婉,含有爱悯的意思。父亲说儿子“瓜娃子”,重音在“瓜”,就有责怪的意思。同事们当面说某人“瓜娃子”,就有调侃、开玩笑的意思。领导说某人“瓜娃子”就表示对这个人的办事能力不满,或是不赞同他的想法。再比如“安逸”这个词,在成都方言里运用得比较多,它的本义是安闲舒适,但用起来,因语境不同,就有“令人满意、精彩、糟糕”等意思。有的时候说出来甚至是与原意相反的。

在中国每个地区,都有当地特色的俗语,而这些俗语中或多或少都会跟动物产生联系。比如,“蚂蚁搬家”就是指全体行动的意思。还有一句跟这个意思相近的俗语,不过文明程度稍微低一点,即“麻子打哈欠—全面出动”。在中国,俗语实在是太多了,那么,在四川,与动物有关的俗语有哪些呢?

四川的人们在表示一些东西因为太重而无法移动的时候就会说“十根牯牛拉不动”。当形容意见很多的时候就会说“鸡叫鹅叫”。想要讽剩一些喜欢出风头但是举止很不好的人的时候就会说“抱鸡婆打摆子——又扑又颤”。还有很多评论人物的俗语,比如,老牛筋,就是老顽固的意思;牛黄丸,犟脾气的意思;狗,形容一个人比较吝啬、小气。在成都,小孩生病了就叫“装狗”,吃得太少的话就叫“猫儿饮食”,说一个人比较势利的时候就说他“屁爬虫”或者“打屁虫”,把电动三轮车叫做“电抱鸡儿”,把摩托车叫做“打屁车”。

在四川,跟动物有关的俗语还有很多,虽然有些并不是很文雅,但是这些俗语作为中国民俗文化的一部分还是特别值得研究的。

称谓语是文化素质的体现。在四川,不仅仅有很多俗语,还有很多让人觉得亲切的称谓语。在北方,人们可以喊老人为“老头”“老嫡儿”,但是在四川这么说的话就会得罪人,他们遇到老人之后就会尊称为“大爷、太婆”。顺带着也可以夸赞老人两句,比如“仙健”,就是身体好的意思,用这个词来称赞老人似乎比“身子骨硬朗”更加有文采。四川的老年人说小孙子或者曾孙的时候一般会用“龟子”或“龟子东西”这个爱称,跟“龟儿子”这种骂人的话不同。在见到小姑娘的时候会叫“小妹儿”,剩下的女性就称之为“大姐”或者“孃娘”,称呼中年人则是“伯伯”。很有意思的是他们将媒人称呼为“红爷”,因为他们不喜欢“霉”喜欢“红”,在四川骂人的时候才会说“媒婆嘴”。

在四川,人们不仅仅对人用称谓语,对于一些物品也称呼不俗,比如痒痒挠,成都人不叫它“老年乐”,而是叫“孝顺儿”,把它比喻成孝顺的儿子,象征对老年人的尊敬。甚至人们对喜欢的宠物也会拟人化地称之为“女猫”“伢狗”等

四川话本身就很有意思,话里话外都透着股幽默劲儿。除了发音上的独特有趣之外,还夹杂着一些有意思的歇后语。举例来说:蝙蝠身上插鸡毛——你算什么鸟;苍蝇采蜜——装疯(蜂);茶壶里的水——滚开;大火烧竹林——一片光棍;炊事员行军——替人背黑锅;从河南到湖南——难上加难;吃饱了的牛肚子——草包;裁缝不带尺——存心不量(良);《百家姓》去掉赵——开口就是钱;鼻孔喝水——够呛;唱戏的腿抽筋——下不了台;擦粉进棺材——死要面;医生卖棺材—死活都要钱;肮脏他娘哭肮脏——肮脏死了;布告贴在楼顶上——天知道;一个耳朵大,一个耳朵小——猪狗养的;二十一天不出鸡一—坏蛋;五百块分两下——二百五;牛屎虫搬家——滚蛋;石头放在鸡窝里——混蛋;老肥猪上屠——挨刀的货;有大哥有二弟——你算老儿;芝麻地里撒黄豆——杂种;吊死鬼打粉插花——死不要脸;茅厕里题诗——臭秀才;茅房里打灯笼——照屎(找死);狗咬叫花子——畜生也欺人;狗咬皮影子——没一点人味;骆驼生驴子—一怪种;种地不出苗——坏种;看衣服行事——狗眼看人;铁匠铺的料——挨打的货;强盗画影像——就你那副贼形;墙头上跑马——不回头的畜生……。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