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与周恩来是世界政坛上有名的一对黄金搭档。长期以来,是周恩来辅助毛泽东。其实,在历史上,曾经有一段时间,周恩来是毛泽东的领导,毛泽东也辅助过周恩来。
这一段时间就是红军长征前后。
周恩来主持党中央,在历史有过两次,一次是五大以后到六大后王明上台前,他断断续续主持过中央领导工作。一次是长征湘江战役之后。对于后者,人们知之不多。
其实,这一次周恩来是临危担当。
在长征前,周恩来虽然是“三人团”成员,但是,主要决策权在博古和李德手上,周恩来只是陪衬而已。他临危担当,再次担起领导全党全军责任是湘江惨败之后。
1934年10月的湘江战役,是中央红军在长征途中战斗空前激烈、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战役。先头部队为了掩护后续部队,付出巨大的牺牲。 直到12月1日,除红34师外,主力红军才全部渡过湘江,突破了敌人的封锁线。尽管跳出了敌军的重围,但是,红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8.6万多人折损过半,只剩下3万多人。红军仍然处于极端危险之中。
这时负责全党和全军指挥大权的博古、李德因军事的失利,灰心丧气。聂荣臻元帅后来回忆:
“(过湘江后)博古同志感到责任重大,可是又一筹莫展,痛心疾首,在行军路上,他拿着一支手枪朝自己瞎比划。我说:你冷静一点,别开玩笑,防止走火。这不是瞎闹着玩的!”
博古、李德已经不能指挥红军了,那么谁来指挥呢?据《周恩来传》记载:
“这样,部队的指挥实际上已由周恩来担当起来。”
这就是周恩来第二次主持全党、全军工作的开始。即周恩来实际上是全党的第一领导人了。
红军渡过湘江后,敌人已判明红军的行动意图,并在通往湘鄂西的前进路上部署了重兵,准备再次围歼红军的主力。如果仍按照原定的计划,到湘鄂西去同红二,六军团会合,无异于带领中央红军全部主力又往敌人预先张好的口袋里钻,后果不堪设想,可能导致全军覆没。作为领头人,周恩来怎么办?
在这个危急关头,毛泽东站出来了。他对周恩来说:“湘江战役的惨重损失,表明我们再不能照原来的办法打下去了,必须下决心有一个根本的转变。”
“怎么改变呢?”
毛泽东力主放弃原定计划说:“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前进。”
毛泽东的主张,得到了周恩来的赞同。
12月12日,在周恩来主持下,党中央在通道举行临时会议,参加会议的人有博古、周恩来、 洛甫、毛泽东、王稼祥和李德等。在会上,李德仍坚持朝红二、六军团的方向北进,但遭到毛泽东等大多数人的反对。在这一场争论中,周恩来也与毛泽东等人站在一起。于是,会议决定红军向贵州前进,相机进占黎平。
15日,红军攻克黎平。
12月17、18日,由周恩来主持,中央政治局在黎平召开局会议,具体讨论红军今后战略方向。会上发生激烈的争论。周恩来主持会议,最后决定采纳毛泽东的意见。他后来回忆:
“从老山界到黎平,在黎平争论尤其激烈。这时李德主张折入黔东。这也是非常错误的,是要陷入蒋介石的罗网。毛主席主张到川黔边建立川黔根据地。我决定采取毛主席的意见,循二方面军原路西进渡乌江北上。李德因争论失败大怒。”
由于主持人周恩来决定采取毛泽东的意见,于是中央红军放弃了同红二、六军团会师和建立湘西根据地的原定计划,中央政治局通过了关于战略方针的决定,决定去川黔边区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对此,聂荣臻元帅后来说:
“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决议,是我们战略转变的开始。其中最主要的是指出,去湘西已不可能,也不适宜,决定向遵义进发。这样一下子就把十几万敌军甩在湘西,我们争取了主动。”
会后,中革军委撤销红八军团,并入红五军团。周恩来后来说:“这一决议及其实行,使中央红军从长征开始后的被动局面中摆脱出来,避免陷入绝境。那时候,如果没有毛主席的建议,我个人很难做出这样的改变。由于毛主席的英明,我也站在了后来证明是完全正确的决策上。”
1955年,朱德元帅回顾这一段历史时说:“长征中,从通道会议开始到过草地前,是毛主席辅助恩来同志,过草地后,毛主席成为军事上的正式指挥者,恩来同志就变为辅助毛主席了。他们是相辅相成的。”
陈冠任著、中共党史出版社的《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追随毛泽东》和《大河向东:他们为什么凝聚在毛泽东旗帜下》(一套)记述了此事。该书为该社的年度畅销书,曾经名列中国政治军事畅销书榜第九名,是读者喜欢的优秀历史畅销书。
朱总司令是关键人物
没有人比主席更会指挥
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