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玫瑾:成年人的暴脾气,多半是因为3岁前,家里对他抚养不到位

悠雅感感 2024-09-08 21:38:32

文|微微笑了

相爱没有那么容易,每个人都有他的脾气。

情绪是我们最本能的反应,也是我们最直观的宣泄方式。

有人面对压力波澜不惊,始终温和;

而有人却因为一点小事失控,难以抑制内心的波动。

为什么有的人总能情绪稳定,而有些人却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对此,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提出,情绪的根源不仅在于心理,更深层的答案可能在于身体的“神经记忆”,尤其是内脏。

在李玫瑾看来,一个成年人的暴脾气或容易情绪失控,这多半是因为幼儿时期,特别是3岁前,家里对他的抚养不到位造成的。

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01.

我们先从《心理抚养》的小故事说起:

有一次,李玫瑾去某省出差,一位领导来机场接她。

路上两人聊天,那位领导的工作电话一个接一个。

这时一个电话打进来,领导想尽快结束,但对方不理解,反复询问,弄得他急了,声音突然拔高,神情也变得焦躁。

挂断电话后,他意识到刚才反应过激,笑着说:“唉,我就是个急脾气!”

李玫瑾开玩笑道:“你小时候在照顾上一定被亏待过。”

对此,他惊讶地问:“怎么知道?我真的被亏待过呀。”

后来沟通才知道,原来这位领导幼时因家庭关系,总被家里人忽视和怠慢。

据领导母亲的说法:“你小时真的很亏待你,经常哭半天也没人理。”

李玫瑾表示,“人的脾气与孩子前三年的照顾程度密切相关。”

同时,李玫瑾还提醒我们:内脏是有神经记忆的。

在传统认知中,我们常认为情绪和心理活动都依赖于大脑,特别是大脑皮层。

然而,李玫瑾指出,内脏——尤其是小肠,实际上是“第二大脑”。

这并非虚无缥缈的说法,而是基于神经科学的发现:人体的内脏,尤其是小肠中分布着大量的神经网络,能够储存并影响情绪。

人类的早期情绪体验,往往通过这些神经网络沉淀为深层次的记忆,这便是“内脏神经记忆”。

孩子在婴儿期无法表达自我,唯一的沟通手段就是哭泣。

当他们因为饥饿、寒冷或孤独而哭泣时,若父母能够及时给予回应,这不仅是生理上的满足,更是情感上的安抚。

反之,若这些求助被忽视,孩子的痛苦将延续,哭泣成为他们唯一的出口。

久而久之,内脏会形成一种“痛苦记忆”,在未来的生活中,遇到类似的应激事件时,这些潜在的记忆会激发出情绪波动,难以自控。

这一切都是早年抚养不到位“惹的祸”。

02.

有人说,婴儿就像是在沙漠里迷路的路人,而抚养人就是可以救他的人。

当孩子开始求救的时候,抚养人没有给予反应,他就会哇哇大哭。

别认为孩子大哭可以长劲,是的,他们长出来的劲儿全是蛮劲,暴脾气。

是啊,有些成年人总是做不到情绪稳定,深受暴脾气的影响,事后总是悔恨不已。

他们这种情绪波动并非一时之事,而是潜藏于内脏的神经记忆在作祟。

未曾被及时回应的哭泣、长期被忽视的情感需求,都会在内心形成“痛苦的神经记忆”,使得他们在面对压力时,难以自我调节。

其实,内心越平和的人,往往越有内在力量和持久的韧性。

因为人在平和的状态下,理性思维才能达到最佳;而急躁甚至暴躁的人,他们的力量更多体现在外部的粗鲁与蛮力上,难以作出理智的判断。

暴躁不仅让他人受伤,也会反过来伤害自己,甚至影响他的一生发展。

对此,李玫瑾提出“心理抚养”的理论,并强调父母不仅要在物质上给予孩子满足,更要在心理和情感上及时给予关注与支持。

特别是在孩子的依恋期,父母的温柔、陪伴和关怀,会通过大脑和内脏的共同记忆,帮助孩子建立起强大的情绪调节能力。

“心理抚养比物质抚养更重要,性格比能力更决定命运。”

记得,有一位家长这样分享她的故事:

“我的妈妈脾气暴躁,情绪都写在脸上,一言不合就吼(可能她小时候也没得到好的照顾,上一代农村人对待孩子往往如此)。

长期下来,我表面性格温顺,脾气看似不错,但遇事时却很容易急躁,和妈妈的反应如出一辙。

幸运的是,我接触了一些儿童心理的课程和书籍,才明白了自己这样的原因,并努力调整,尽量不把这种负面情绪传递给下一代。

我的宝宝生下来性子急,一醒来就哭,稍微等不到回应就急得不行,几秒钟都不愿等。

但让我欣慰的是,在他成长过程中,我始终保持耐心,温和回应他的合理需求。

现在,宝宝偶尔也会急躁,但大部分时间他都很开心、专注、平和,能够勇敢清晰地表达自己的喜好。

与其刷网络,不如多读书,真的能帮我们更好地陪伴孩子成长。”

03.

是啊,作为家长,最好在孩子3岁之前,给予他们足够的爱与关注。

这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重要的是情感上的回应。当孩子哭泣时,及时给予安抚;当孩子表达需求时,耐心倾听并满足。

这种积极的互动,会让孩子在心中建立起强大的安全感,并通过内脏的神经记忆储存下来,成为他们未来情绪调节的根本。

而对于已经错过早期抚养阶段的父母,也不要过于焦虑。

通过与孩子建立新的沟通方式,倾听他们的内心感受,逐步弥补早期的情感缺失,依然可以帮助孩子改善情绪波动。

只有家长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

当我们明白到,情绪稳定并非天生,而是通过早年的心理抚养与内脏的神经记忆共同塑造的。

那么我们才能更好地承担起养育的责任,让孩子在未来面对生活的风雨时,依然能够内心平静,情绪自如。

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如何通过心理抚养帮助孩子构建情绪稳定的内在力量,李玫瑾的《心理抚养》一书将为你提供详尽的指导。

这本书不仅讲述了早期抚养的重要性,还提供孩子性格培养、青春期孩子叛逆与抑郁等问题的应对办法,帮助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发挥关键作用。

愿《心理抚养》、《幽微的人性》(全两册)照亮你和孩子生命的某个角落。

-END-

1 阅读: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