汤和不愿意帮朱元璋捕杀黑熊,亲信们不理解,汤:把熊字拆开看看

2024-12-15 11:39:36

汤和不愿意帮朱元璋捕杀黑熊,亲信们不理解,汤:把熊字拆开看看

洪武年间,在朱元璋统治的大明王朝,一场别开生面的狩猎活动震动朝野。当朱元璋号召群臣前往猎杀黑熊时,众将纷纷响应,唯独开国功臣汤和一人按兵不动。面对亲信们的不解,这位与皇帝同为发小的老将军却意味深长地说:"你把'熊'字拆开看看。"这看似简单的一句话,却暗藏玄机,不仅让他避免了日后的杀身之祸,更成就了他在明朝开国将领中罕见的善终。这个发生在明初的故事,揭示了一位智者是如何在权力更迭中全身而退的。

少年结义 功勋卓著

元末动荡,民不聊生。在濠州定远县的一片穷苦农田里,两个少年因命运的牵引结下了深厚友谊。

这两个少年,一个是朱元璋,一个是汤和。朱元璋家中贫困,为了生计不得不到皇觉寺当和尚。汤和则带着十几个志同道合的人投奔了起义军首领郭子兴。

当汤和得知朱元璋在寺庙里苦度光阴时,便立即前往寺庙寻访老友。看到昔日玩伴为了糊口而剃度出家,汤和心中不忍,随即将朱元璋引荐给郭子兴,让他也加入起义军伍。

那时的汤和已是千夫长,麾下统领着上千士兵。让人没想到的是,朱元璋进入起义军后展现出非凡的军事才能,短短几年便官居高职,地位远超汤和。

在朱元璋崛起的过程中,汤和始终以兄弟之情相待,从不因地位的变化而心生嫉妒。他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为开创大明江山立下汗马功劳。

攻打常州之役,汤和与朱元璋在军事策略上产生了分歧。这本是军中常事,但汤和却因一时酒后失言,说出了"我想站在哪边,哪边就能获胜"的狂言。

这番话传到朱元璋耳中,虽然念在旧情没有治罪,但在后来的论功行赏中,汤和却失去了应得的奖赏。这件事给汤和敲响了警钟,让他明白即便是结义兄弟,在帝王面前也要谨言慎行。

从那以后,汤和在朝堂上谨小慎微,不与任何人结党营私。当朝廷发生胡惟庸案、蓝玉案等重大案件时,汤和因其清白之身未受牵连,反而赢得了朱元璋更深的信任。

凭借着过人的智慧和洞察力,汤和在朱元璋的雷霆手段下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他不但躲过了开国功臣们的悲惨命运,更在日后成为了明朝开国侯爵中的第一人。

相国寺卧虎藏龙惊风云

洪武十年的一个冬日,大殿内觥筹交错,朱元璋举办了一场规模盛大的宫廷宴会。席间,朱元璋提议要组织一场声势浩大的狩猎活动,要求文武百官一同参与。

御前众臣闻言,纷纷响应,唯独汤和始终保持沉默。面对群臣的踊跃,朱元璋特意点了汤和的名字,问他为何不发一言。

汤和面对天子的询问,只是淡淡说了句:"臣年事已高,不便骑马射猎。"朱元璋听后也不再追问,转而与其他大臣商讨起狩猎的细节安排。

消息传出后,不少大臣纷纷前往汤府探访,希望能劝说这位老将军改变主意。他们认为,皇上举办狩猎是为了检验文武百官的骑射本领,汤和作为开国元勋不参加实在说不过去。

这些人中,有汤和的亲信张德,他是汤和的门客,也是相国寺的一位和尚。张德来到汤府,苦口婆心地劝说汤和不要与圣意相左。

汤和听完张德的话,忽然问他:"你是相国寺的和尚,应该识得不少字吧?"张德点头称是。汤和又问:"那你可知道'熊'字怎么写?"

张德不解其意,但还是按照汤和的要求,在纸上写下了一个"熊"字。汤和看着那个字,对张德说:"你把这个字拆开看看。"

张德仔细一看,恍然大悟。"熊"字拆开来看,上面是"能",下面是"熊"。这个"能",指的是能人;而把"熊"字倒过来看,就成了"雄"。

这一拆字的玄机,暗示着朱元璋此举是要借狩猎之名,除去朝中能人猛将。汤和的这番机智,让张德深感敬佩。

果然不出汤和所料,这场狩猎活动结束后不久,朝廷就发生了一系列大案。许多参与狩猎的武将,都因各种罪名被处死。

这些大臣中,有的是因为在狩猎时表现出超群的骑射本领,引起了朱元璋的猜忌。有的则是在活动中无意中流露出了不该有的锋芒。

朱元璋作为帝王,最忌讳的就是手下的将领过于强势。这场看似寻常的狩猎活动,实则是一场清除异己的试探。

汤和凭借着过人的智慧,识破了这场狩猎背后的玄机。他不仅自己躲过了这场灾祸,还暗中提醒了一些与他交好的将领。

这些将领得到暗示后,也都找各种理由推脱,没有参加狩猎活动。后来的历史证明,这些人都因此逃过了一劫。

这一段历史,充分展现了汤和的政治智慧。在那个疑心重重的年代,他既不违抗圣意,又能全身而退,堪称是明初朝堂上的一个奇迹。

老将军一言退兵保全功臣

在洪武年间的一个深秋,朱元璋下令要在南京城外围猎黑熊。这道命令一出,文武百官无不摩拳擦掌,准备大显身手。

当时的南京周边山林茂密,黑熊出没频繁。朱元璋特意选在这个时节,说是要借此机会检验将士们的武艺。

御前大臣们纷纷组织人马,准备围猎装备。有的将领甚至调集了上千精兵强将,列队等候出发的号令。

就在众人摩拳擦掌之际,汤和却出人意料地向朱元璋上书,请求免除参加围猎的义务。这一举动立即引起了朝中大臣的议论。

许多将领不理解汤和的做法,纷纷派人前去询问。在他们看来,汤和作为开国元勋,不参加皇帝组织的围猎活动,实在是有失体统。

面对众人的质疑,汤和只是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把'熊'字拆开看看。"这句话像一块石头扔进了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

有识之士仔细琢磨这句话,渐渐明白了其中的深意。"熊"字拆开来看,上面一个"能"字,下面一个"熊"字。

这个"能"字,指的是朝中的能人。而"熊"字倒过来念,就是"雄"字,暗指朝中的英雄豪杰。

汤和这番话,实际上是在提醒大家:朱元璋此举是想借围猎之名,测试朝中武将的能力。表现得太出色的人,恐怕会引来杀身之祸。

果不其然,在围猎活动中,有几位将领为了表现自己,带领大队人马,声势浩大地进入山林。他们或是一箭射杀猛兽,或是空手搏斗黑熊,展现出非凡的勇武。

这些将领的表现,引起了朱元璋的警惕。没过多久,这些在围猎中表现突出的将领,就以各种罪名被收入大牢。

而那些听从汤和建议,找借口推脱或是刻意表现平庸的将领,却平安无事地度过了这次风波。这些人后来私下里都感激汤和的提醒之恩。

在朝堂上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汤和不仅救了自己,还用一句巧妙的话,救了许多无辜的将领。这个"熊"字的玄机,成了明初政坛上的一段佳话。

通过这件事,汤和展现出了高超的政治智慧。他既不直接得罪皇帝,又能暗中提醒同僚,在权力的博弈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道。

这种智慧不仅保全了自己,还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朝廷的稳定。因为那些被他救下的将领,后来都成为了朝廷的中流砥柱。

在历史的长河中,汤和这个"熊"字的故事,成为了明朝政治智慧的一个缩影。它告诉后人,在权力的漩涡中,有时候聪明比勇武更重要。

功臣善终传千古一段佳话

洪武二十四年,已年过六旬的汤和依旧在朝中任职。这一年,朱元璋再次召集群臣议事,话题又提到了多年前的围猎黑熊之事。

朱元璋在殿上说起当年汤和拒绝参加围猎的事情,目光在群臣中扫过。在场的大臣们个个噤若寒蝉,唯恐皇帝突然翻出旧账。

让众人意外的是,朱元璋不但没有责怪汤和,反而当众称赞他识时务。朱元璋说,汤和当年一句"把熊字拆开看看",不仅救了自己,还点醒了不少人。

这番话一出,群臣这才明白,原来当年的围猎确实暗藏杀机。那些因为表现出众而遭到处置的将领,正是因为没有看透其中的玄机。

在朱元璋统治期间,开国功臣们的命运大多十分悲惨。蓝玉、常遇春的后人惨遭株连,胡惟庸一族被满门抄斩,李善长死于狱中。

但汤和却在这一系列的政治风暴中全身而退。他不仅自己平安,家人也都逃过了清洗。

在朝中,汤和始终保持着谦逊的态度。他从不炫耀军功,也不结交权贵。每次朝会,他都是最早到达,最后离开。

朱元璋常常在朝臣面前提起汤和的为人,说他识时务,懂分寸。这样的评价,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无异于保命符。

到了洪武三十一年,汤和已经年逾古稀。这一年,他向朱元璋提出了告老还乡的请求。

朱元璋破例准许了汤和的请求,还特意为他举办了盛大的退朝仪式。在仪式上,朱元璋亲自为汤和撰写了褒奖诏书。

诏书中说,汤和为国征战数十年,从未有过逾矩之举。他不但忠心耿耿,更难能可贵的是始终保持本分,不曾犯下大错。

汤和告老还乡后,在南京城外修建了一座别院。他经常邀请故交好友前来饮酒赏景,过着闲云野鹤的生活。

建文元年,年过八旬的汤和在家中安详离世。他是开国功臣中少有的善终者,被后人称为"明朝第一善终功臣"。

汤和的成功,在于他深谙做人的道理。他既有开国将领的威名,又有识时务的智慧。这种难得的平衡,让他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走出了一条独特的生存之路。

后人评价汤和时说,他的成功不在于有多大的功劳,而在于懂得审时度势。一个"熊"字的玄机,不仅道出了他的政治智慧,更展现了他的处世哲学。

这个故事在明朝史书中多有记载,成为后人研究明初政治的一个重要案例。它告诉人们,在权力的游戏中,有时候明哲保身比建功立业更为重要。

0 阅读: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