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烧记作者/王昆文
6月22日早上七点半过,我社区内居住的罗某(女,五十多岁)带其外孙(男,6岁)来家敲门。她说是小孩发烧,故前来诊治。
她告诉我,外孙昨日下午回家后从冰箱内拿出一瓶金银花露(大约有250—300毫升)一口气就喝完了。昨晚睡觉尚好,但今早起来即发高烧,且不出汗。她刚才给他洗了个澡,现在周身肌肤仍滚热,自言头痛。
我看小孩呼吸似有点急促,口唇略肿,舌尖略红,舌苔花剥(以往来看病也是),右手脉滑数。他自言胃中不舒,不大想进食。其外婆说,小孩早上吃了一点醪糟水。我说,他有湿热,不能吃这个。
从现在的症状来看,今日正好是夏至,但昨日天气有些热,气温达30度。小孩吃了冰冻的银花露后,内热为寒饮所闭,寒热相争,故发烧无汗,此属于中医暑温的范畴。
如果单纯从退烧的角度考虑,生石膏应为首选药。
《名医别录》云:“石膏,味甘,性大寒,无毒,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
其次,香薷发汗解表、和中利湿,有夏月麻黄之称,适用于夏月发烧无汗者。另外,滑石亦为解暑退热的要药,配合薄荷、甘草称为鸡苏散。其余如银花、连翘、淡竹叶皆可清凉解表。尤其是小孩为冷饮所伤,故需用温中镇胃的藿香,并用炙枇杷叶升清降浊。虽然患儿不咳嗽,但我感到他呼吸略紧,故又用了炙麻黄、杏仁宣肺降气。
处方
由此而拟方如下:生石膏30g,香薷12g,滑石30g,炙麻黄8g,淡竹叶10g,川银花15g,连翘15g,桔梗12g,薄荷10g(后下),杏仁12g,藿香12g,炙枇杷叶25g,炙甘草10g。一剂。
中午过后一点多钟,患儿外婆又来我家,说小孩仍在发烧。我安慰她不要着急,中药可以喂勤一点,即不一定每天只服三次药。下午五点多钟,她又把小孩带来说,患儿已服了4次药,刚才又给他洗了个澡。目前身上好似有一点微汗,但仍发烧在39度,仍有点头痛。我说不要紧,注意继续观察,并把我家中的一把干银花藤(我家中自栽了一株金银花)给了她。说拿回去洗净后煎水兑在原先的药里服。
她们临走时,我才发现门口旁边还停着一个小孩的滑板车。刚才这个患儿就是蹬着这个小滑板车来的,现在仍然用它蹬回去,滑板车上有彩灯闪烁。我感到吃惊地说,您怎么还能蹬滑板车?他外婆说:“我扶着他蹬的,不然他可能站不稳。”由此可见,这个小孩很天真活泼,虽然发着高烧也不忘玩耍。
第二天上午我在药店坐诊,心里还惦记着,不知昨日来的小孩是否有好转。大约十来点钟,罗某就带着小孩来店里给我说:患儿昨日共服中药6次,直到晚上十点多才退烧。她问,现在小孩是否还需服药?我答:可以少服一点,把剩下的中药服完。
总结
小孩发烧,尤其是发高烧,家里大人都很着急并担心,这是难免的。一般都会马上寻医问药。但家长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到底找西医还是中医?由于各人的认知不同,信仰不同,选择也就不同。然而,这个选择却很重要!如果找西医,就进医院,那就需要做各种检查,自然要麻烦些。如果找中医,那自然要找自己比较信得过的。
这个患儿家属一大早就来家扣门求医,当然是对医者的信任。这一天她着急地登门再三来咨询,反映小孩的病情,对此我自然也会再三斟酌自己的处方,反复考虑这个处方开得正确与否。一天之内,这个患儿的家长如此地着急、紧张而焦虑,而作为医生的我,难道心里就没有一丝担心和牵挂?
最终结果,好在这个患儿的家长对我的信任,没有中途更医,没有把小孩改送医院,而是坚持让孩子服中药。这要大人即家长们有何等的定力啊!而有些患儿的家长是做不到的。
须知这个小孩姐弟俩(一个6岁,一个7岁)及其外婆,她们平时有病,一般都会找我看,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建立起了信任。平时这两小孩有病,都是她们的外婆带着她们来看。这一次我在给小孩看病时,患儿的外婆还告诉我,她的同事张某6天前带其四岁因咳嗽半月未愈的女儿来找我看病,服中药一剂后已好了。而张某小孩的爸爸本来是想让孩子去看西医的。
总之,用一剂中药在不到一天的时间内使患儿退了烧,这说明只要医生辨证仔细无误,用药投了方,中医药的疗效还是可以肯定和值得信赖的。
这个病案从学术上讲,虽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我还是把它记录下来,以供同道讨论及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