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阀士族在东汉是怎么兴起壮大的?存在感有多强?

唐宋元明清 2022-12-13 13:33:41

门阀士族,指以宗族为纽带所形成的封建贵族特权集团,享有特权,把持政权,世代为官,严格等级,标榜门第,构成了强大的社会政治势力,兴起于东汉时期,鼎盛于魏晋,至南朝逐渐衰落,那么,门阀士族在东汉是怎么兴起壮大的?存在感有多强?

说到士族的兴起,必须要提一嘴它的前身“豪族”,在了解豪族究竟在两汉历史中占有多大的存在感之后,才能理解豪族最终走向士族化的选择。

豪族在两汉之交的恐怖力量

士族的前身,叫“豪族”,这个阶层是土地兼并的必然产物,西汉王朝不断的老化过程里,社会阶层开始明显分化。

每赶上天灾人祸就会有活不下去的自耕农,为了活下去人家只能卖儿卖女卖地甚至把自己卖了,投身有钱有地的人家做佃农混饭吃。

捎带手地,这部分地主富商的家底更殷实了,有更多资本去进行下一波回收了,如此的结果便是王朝的重要税源——自耕农逐渐流失,而同时各地开始出现成规模的地主豪强。

但是对于豪强们来说,产业越来越多也有难处:第一,人手不够,管不过来了;第二,被土匪飞贼惦记咋办?

解决办法其实挺简单,人手不够让宗族的人全过来料理家族产业不就行了嘛!料理家族产业,实在亲戚永远比外人放心;怕被贼惦记,不是有佃农给你打工吗?平时修坞堡加防御,等土匪真来了让弟兄孩子们带着这帮人守着不就行了嘛~

扛起锄头是佃农,等贼来了换上家伙就变私兵,简直不要太好用。

庄园——坞堡模式的形成,让整个家族以首领为核心紧密团结,宗族之间资源共享,教育集中,形成了稳定的家族人才队伍。家族利益也开始盖过一切,成为了豪族集团的首要考量点。

而大量的隐藏户口(佃农),也让豪族的枪杆子力量更加壮大,总而言之,人家有本事和你皇帝叫板了。

皇帝慢慢发现,一样的地,一样的人,怎么自己收上来的田税越来越少了?肯定是被这群地头蛇吞了!

但是有辙吗?没辙。

霍光和汉宣帝也都努力过,霍光放出酒类专营,总体上保持与民休息,宣帝设常平仓,借以平衡粮价,这都是给自耕农们活路的政策,这两位几十年的努力,于国于民都是大功,但是此时豪族势力已经尾大不掉了。

到了王莽这里,鱼死网破一样地宣称土地收归国有,豪族家奴作为自由人直接释放,但是效果很搞笑。

先不提王莽能上位,豪族有大功,这属于放下筷子骂娘,单就这政策本身而言,槽点太多。

1、土地国有地方豪族不会有一个买账的,人家要么拉拢勾结要么抄家伙亮肌肉,你地方官连人家大门都进不去还丈量什么土地?

2、自耕农卖身为农奴本身就是因为没饭吃没地种,你把人放出来了又不给地,这不是断人家活路吗?顺便你还方便豪族把干不了活的家奴名正言顺的清出去了。

王莽这一步,把自己给玩砸了,他成功引起了全体豪族的仇恨,后来这群豪族可是各地反叛割据的主力军。

新莽乱世,各地出现的割据势力要么就是本地豪族,要么就是被豪族推举出来的代表,而刘秀就是其中之一。

东汉的开国基础

整个东汉开国,就是刘秀带着一群豪族对其他地方豪族或拉拢,或武装清洗的过程。

从本质上讲,各地豪族投资刘秀,就是相信刘秀能带着大伙成功登顶,让家族利益在乱世里保全并且提升,捎带手再加上那点汉室情节。

而一旦从刘秀这里看不到前途,叛变也不是不能接受,渔阳彭宠和真定王刘杨都是河北开基的大股东,说反就反。

如果说西汉王朝是刘邦一个占了多半数股份的董事长带着一群大股东(功臣),之后经过几十年整合变成家族集权企业。

那么东汉就是董事长刘秀带着少数大股东和无数小股东拉起来的股权极度分散的利益集团。

西汉强干弱枝,东汉强枝弱干!

所以东汉从立国一开始,就已经不存在秦和西汉那种皇权独揽的土壤了,强如刘秀,手里本钱不够照样没办法和豪族全面对着干。

再来看看东汉开国主要功臣的成分:

邓禹,新野邓氏,皇亲,刘秀的创业合伙人,顶级豪族;阴识,新野阴氏,皇亲,顶级豪族;耿弇,上谷耿氏,河北之战入了关键股份,顶级豪族;窦融,陇西窦氏,平隗嚣的时候把整个陇西入股,顶级豪族;吴汉,贾复,岑彭,王霸,朱祐,南阳豪族,刘秀老乡,铁杆心腹;冯异,颍川豪族,刘秀铁杆心腹……

不是刘秀太仁慈,是这群人动不起啊!

但是刘秀毕竟是几百年难遇的顶级皇帝,人家面对这种困局还是做出了努力的。

1.度田。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下令各州、郡,清查人们占有田地数量和户口、年纪,把透漏的数据算出来!

结果地方豪族直接暴力扛检,度田政策推行困难重重,最后成效不明显。

2.地方大豪族搬家。以陇西窦氏,上谷耿氏为代表,举族搬迁到司隶,补偿优质田产和京畿户口,这一政策把大量边境豪族迁到了帝国核心区域,实实在在地让边境割据的压力减缓了。

3.皇室联姻。把顶级豪族拉拢成皇室姻亲,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办法把双方利益绑在一股绳上。

4.豪族士族化改革。

刘秀的“三步走”选官制度及士族脱胎原因

东汉开国初期,儒家的处境非常尴尬,王莽全盘儒化复古改革玩砸了的盛况所有人可都还记着,那群太学生臭不要脸给王莽上劝进表的原件估计都还在。

从汉武开始独尊,成天叨叨“天命”和“君权神授”的儒家,合着就推出了王莽这一玩意?

新莽覆灭以后,儒家面临着被彻底清算的危险,不过,幸运的是最后的胜利者是刘秀。

第一,人家姓刘,上承祖宗之法合情合理;

第二,刘秀也是“天命”和“ 谶纬”理论的受益者;

第三,东汉一堆开国功臣,包括刘秀自己,可都有太学从儒的经历,这时候清算儒家不是打自己脸嘛!

公元25年刚拿下洛阳,刘秀就开始火急火燎地建太学,收儒经,招讲师了,这一举措无疑是做给天下儒生看的,总之效果很好。

等到天下平定后,刘秀照样业余时间和大臣讲经论道,后来汉明帝刘庄甚至自己兼职太学讲师开班授课,到底是亲爷俩,这脑子就是好使。你说你要是课堂上的太学生你怎么想?圣君啊!被天子授课,天大的福分啊!

刘秀父子的倡儒行为经过天下儒生渲染宣传,不光给自己博得了非常好的后世名声,更让天下树立了推崇儒家,修经治学的新风气。

在思想稳定的基础上,刘秀开始了对士族成长至关重要的改革:选官改革。

首先缩减太学生人数,杜绝王莽时期疯狂扩编的神经病作风,对太学生不求量只求质,六百石以上高官子弟直接入学,其他成分的经过地方推荐也可以获得入学资格。

少部分优秀太学毕业生直接获得保送名额得吃国家饭,其他学生经过地方察举,依然有极高入仕机会!

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仔细联想一下这个入学名额的门槛,再想一想无纸无印刷术时代能读书的都是什么阶层的人,就能明白刘秀想干什么了。

这是以入仕为条件,明码标价和地方豪族分红呢!

一、六百石以上官员包含绝大多数开国功臣,用子代入太学的方式保证了这些官员大概率长期保有入仕名额,从而延续家族荣光

二、让地方豪族始终有入太学和“举孝廉入仕”的机会;

三、用读书研学和地方察举两道门槛,保证了阶层的稳定,巩固了豪族的基本盘。

一切的一切,都要以尊儒治经为基础,从此,全国豪族开始自发修经学,争取入学入仕,顶级豪族如窦家邓家直接和皇族结亲,享受至尊荣耀;功臣阶层撵着后辈们进太学深造,争取为数不多的保送名额;普通豪族子弟也想进步,必须苦读圣贤书,进太学,然后争取地方察举入龙门;小豪族和普通阶级也不是没希望,你在地方修经学做善事搏个“名士”名声说不定能被地方官员慧眼识珠呢?

尊儒重经、太学深造、地方察举,刘秀“三步走”的选官策略在豪族阶级受到了极大欢迎,原本水火不容的中央和地方豪族被这一制度彻底绑定成了利益共同体。

武德充沛的豪强势力开始放下了屠刀,新一代社会风气之下,士族开始脱胎而出了。

士族群体的脱胎及士族运行逻辑

儒家思想被东汉帝王设定为官员选拔基础之后,地方豪族积极响应,“孝悌仁义,泛爱亲人”的价值观也被地方豪族所认可。

从上而下,由儒家提纲掣领的新秩序诞生了,这些豪族从“颖水浊,灌氏族”的豪强恶霸,自发接受教育转型成了赡养乡里“性贤达”的士族队伍。

实际上,透过表面看本质,这也算是地方豪族与中央达成的共识,中央已经变相承认了豪族们在地方上的龙头地位,承认了他们的土地人丁盐铁产业等既得利益,选择接受思想洗礼,积极治学入仕,是坐在不愁吃喝的基础上,为了更高层次需求所做出的行动。

当士族的老家和这里的人都变成自己的基本盘的时候,他们就没有必要再去苛刻盘剥了,而是努力去把乡土打造成造血机器。

赈济灾患,尊敬乡里,扶危济困……士族扎根于乡土逐渐形成责任与使命意识,既让地方秩序出现了史上难得的百年平稳期,也为士族本身博取了珍贵的名士声望。

在此基础上,士族们开始将“光大家门”作为目的,积极为自身的升迁做出努力。

虽然东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明显更加照顾高层次士族,但这并不意味着普通士族就永远失去了上升渠道。

实际上,士族从诞生开始,有数不尽麻雀变凤凰的案例,也有不少顶级豪门泯然众人的事实。

最快的升迁渠道是与皇室结亲,比如平阳贾氏作为司马炎的亲家,在西晋开国前后由中等士族一跃成为顶级门第,但如此机会可遇不可求,不能作为常规的途径去参考。

其次,当宗族中成员由于突出政绩和极高名声被上级提拔,步入龙门成为朝廷高官,那整个家族都会体验到何谓“因一人而兴全族”。比如“四世三公”的汝南袁氏,以及日后臭名昭著的安定梁氏的发迹,都是由袁安,梁商这一代铺平了后代的进阶之路。

而一没有皇室垂青,二没有逆天祖宗的士族们,照样可以从地方做起,积累政绩,日拱一卒地向上攀登。

东汉的地方官认命,中央既遵循了传统的户籍规避制度,不会让高级官员岗位出现本地人士,但也照顾了地方士族对于本地的影响力。

功曹、督邮等官吏的人员安排不会要求太苛刻,基本最高长官上报谁就用谁。所以对于地方长官而言,任用本地士族担任这些官职是最好的选择,一是本地人熟悉情况,二是借此讨好本地士族,为自己治郡的道路上提供方便。

地方长官手握着举荐名额,更是本地士族们求之不得的合作对象,所以他们对这些空降领导都会敞开怀抱表示欢迎并积极配合,以便自家孩子能够得到这些领导垂青。这种互利共赢的模式逐渐变成了东汉地方的潜规则。

除此以外,士族间的姻亲和师承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今天王家的姑娘嫁到卢家,过几天卢家就把孩子送到崔家当学生,再过一段日子崔家的老爷被调到王家地盘做郡守……姻亲,师承,上下级关系让士族与士族之间逐渐形成了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的紧密联系,最终迅速向集团化发展。

关东士族集团就此诞生了。

经过东汉建国以来长达百年的沉淀,大量的名门望族开始脱颖而出,并在历史中或名噪一时,或源远流长。

汉末三国大放异彩的颍川四姓(荀钟陈韩)、汝南袁氏、太原王氏、江东陆氏、河内司马氏……以及在动乱的魏晋南北朝依旧扎根北方,屹立不倒的范阳卢氏、河东裴氏、河东薛氏、清河崔氏、弘农杨氏们,都在此期间先后发迹。

他们在接下来的八百年里大放异彩,却也变成了深居朝堂的皇帝最大的敌人。

1 阅读:438
评论列表
  • ptsd 3
    2022-12-18 03:00

    刘秀就是靠着豪族起来的

  • 2022-12-19 17:32

    更始更象是绿林,赤眉底层暴动推出的前台。刘秀则在北方演苦儿流浪记时,得到幽州耿氏集团,河北刘扬集团(与郭圣通联姻)支持,刘秀很清楚自己当时势力构成,所以冒险(即推心置腹典故)收编铜马军,以求平衡,才真正上快车道,所以人称铜马帝。刘秀集团几大势力内斗也很激烈,连他外侄也是死在这种情形之中。但刘秀政治平衡能力强大,行人所不能,忍人之所不忍,终成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