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对周扬说:委屈有三种情况,都要坦然面对

历史客栈 2024-12-26 11:01:17

当一个人受了委屈,难免会伤心难过,急于申辩自己是无辜的。其实大可不必,不妨来看看毛主席是怎么说的。

在抗战时期,毛主席有一次和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说起了有些人“受委屈”的事,说:“委屈无非有三种情况,一种是你对,他不对。那你就不要感到委屈嘛,因为真理在你这边,有了真理,你就会感到有无穷的力量,不需要委屈。第二种是确实是你错了,人家是对的,就是你自己的问题,这还有什么好委屈的?还有第三种情况,就是一半是你对,一半是人家对,那你就更不必感到委屈了,因为你既有真理,又有错误,就更要坦然面对了。”

看完这些话,是不是一下子豁然开朗了?

其实,这就是毛主席对待一切委屈、不公、冤枉甚至栽赃、陷害的态度,坦然面对,不急不躁,只要坚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就可以化解一切委屈。

毛主席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尤其是在革命早期,经常遭到打压、排挤,正确的主张得不到采纳,让他非常苦闷,在1956年毛主席就在一次会议上说过:“三次‘左’倾路线时期,给我的各种处分、打击,包括‘开除党籍’、开除政治局候补委员、赶出红军等,有多少次呢?记得起来的就有二十次。”

这二十次打击,如果是一个普通人,可能早就心灰意冷、撒手不干了,但是,毛主席却没有放弃,而是以极大的胸怀把这些委屈都承受了下来,一次次地重新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带领大家走下去。

毛主席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胸怀呢?就是因为他坚信真理在自己这边,别人现在不理解自己,只是因为他们还没有发现而已,等到他们发现了这个道理,就会重新请自己出山。

其实,毛主席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这么大的胸怀,他自己就曾经说过:“我这个人呀,40岁以前肝火大,动不动就发脾气,总觉得真理、正义在自己手里,得罪了不少人。”

从什么时候开始改变的呢?就是从41岁,也就是1934年底,中央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损失惨重,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开始了艰难的长征。

毛主席直到这个时候才开始意识到,如果自己再不改变性格的话,就会始终得不到大家的支持,中国革命也将永无出头之日,因此,毛主席就开始沉下心来,以极大的耐心说服张闻天和王稼祥等人,召开了遵义会议,结束了李德、博古不切实际的瞎指挥,最终让红军走出了泥潭。

贺子珍后来也说过:“毛泽东在遵义会议以后,有了很大的变化,他更加沉着、练达,思想更加缜密、周到,特别是更善于团结人了。”

这就是毛主席对待“委屈”的态度,如果是自己错了,就积极改正,以利再战;如果自己是对的,那就坚持真理,说服别人;而如果自己和别人都有对有错,那就心平气和地取长补短,共同进步。

当然,坚持真理还是最主要的,即使遇到再大的困难,也不能抛弃真理。

比如在1957年,中央要让吴冷西担任《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担心自己胜任不了,毛主席就鼓励他说:“你到人民日报社工作,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要准备遇到最坏的情况,要有‘五不怕’的精神准备。这‘五不怕’就是:一不怕撤职,二不怕开除党籍,三不怕老婆离婚,四不怕坐牢,五不怕杀头。有了这‘五不怕’的准备,就敢于实事求是,敢于坚持真理了。”

毛主席又举了屈原和司马迁的例子,说:“一个共产党员要经得起受到错误处分,可能这样对自己反而有益处,屈原放逐而后有《离骚》,司马迁受到腐刑乃发愤著《史记》。”

在1962年的“七千人大会”上,毛主席对大家说:“现在为许多遭受挫折的同志平了反,要出来工作,是不是就必须安排到平职或是更高的职位上去工作?降到下级机关去做工作,或者调到别的地方去做工作,那又有什么不可以呢?一个人为什么只能上升不能下降呢?为什么只能做这个地方的工作而不能调到别个地方去呢?我认为这种下降和调动,不论正确与否,都是有益处的,可以锻炼革命意志,可以调查和研究许多新鲜情况,增加有益的知识。我自己就有这一方面的经验,得到很大的益处。不信,你们不妨试试看。”

然后,毛主席还背诵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一段话:“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这就是毛主席的过人之处,不管是受了委屈也好,受到批判也好,都不要自暴自弃,而是要把它当作对自己的一种锻炼,只要坚持真理,就什么都不用怕!

后来,周扬也深有感触地说:“一个人不管有什么样的贡献,只要他参加革命,就要预料到在革命进程中会遭到挫折,他要是没有这种精神准备,就不配谈革命。”

(参考资料:《历史选择了毛泽东》《中外名人评说毛泽东》)

0 阅读: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