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敏洪对“高情商”做过解读,他说:
“一个人如果八面玲珑能说会道,特别会来事,这个人根本不是情商高。
真正的情商高,是这个人走到人面前,被人无限地信任。”
这种人无需华丽的言辞,只需一份真挚的心,就能在人群中立足,赢得他人的尊重和喜爱。
所有让人舒服的言行背后,说到底都是推己及人的理解,不动声色的成全。
真的高情商,是眼里有他人。
坐落在瑞典哥德堡的沃尔沃集团总部,有一个可供2000多人停车的大型停车场。
有记者好奇,这么大的停车场,为何堵车情况却一次也没发生过?
便在停车场安装了几个摄像头,观察沃尔沃员工到底是怎么停车的。
他发现,每天早上7点开始,就有员工陆续到来,他们会自觉地将车停到远离办公楼的地方。
下班时,车总是从近的泊位开始驶离总部。
记者于是前去询问:
“是公司明文规定员工要这么停车吗?”
结果员工回答:
“我到得比较早,有时间可以走路。
如果晚到的同事把车停这么远,他们上班会迟到。”
所谓看得见他人,就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能想到另一个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考虑,给人推己及人的关怀,这才是真正的高情商。
央视主持人王小丫有次去矿井做现场采访。
当时正好赶上午饭时间,他们就和刚从煤窑底下上来的工人们围坐在一起,边吃边聊边拍。
采访结束时,工人们的饭才吃到一半。
摄像师一边收拾机器,一边示意王小丫该走了。
王小丫却像完全看不见摄像师的眼色似的,没有一点要走的意思。
后来,等工人们全部吃完饭,王小丫才起身离开。
回程的路上,她告诉摄像师,那时没走,是因为怕矿工们会放下饭碗起身送她,耽误大家吃饭不说,大家的饭还会凉掉。
她说:
“他们从事的是重体力劳动,不能因为采访,连累大家连一顿热乎饭都吃不上。”
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
眼里有他人,是看得见别人的需求,与人方便。
青年作家@入江之鲸读大学时,突逢多年难得一遇的寒潮。
她的农民父亲骑着三轮车慌忙赶过来给她送被褥。
父亲风尘仆仆的,而他那锈迹斑驳的三轮车上,摆放着两床厚实,却有些破旧的棉被。
入江之鲸搬被子的时候,刚好遇到同班一个同学。
她父亲开的小轿车停在校门外,她那西装革履的父亲,正在忙里忙外地帮她搬东西。
高级的蚕丝被、电热毯、暖手袋——所有能御寒的东西,在车门前堆成了一座小山。
入江之鲸那个老实巴交的父亲,脸忽然间涨得通红。
入江之鲸本想快速离开,没想到同学竟然大呼她的名字。
她尴尬极了,因为她认定,这个在系里都出了名的骄傲的女孩一定会羞辱自己一番。
没想到同学却欢喜地朝着她喊道:
“哎呀,这种被子可真好,我小的时候在姥姥家,经常盖,特别暖和。”
回头她还冲自己爸爸撒娇:
“爸,下次我也要这样的。”
而她那一旁原本无措的父亲,脸上的表情也从尴尬变成了宽慰。
亦舒曾说:
“涵养与修养并非虚伪,故意使人难堪也并非直率,这里面有很多分别。”
真正的高情商,是把自己看穿的那部分放在肚子里,不拆穿别人秘密,不伤及他人颜面。
林海音小时候痴迷阅读,却因囊中羞涩,只能偷偷到书店里蹭书读。
书店有位店员,每次见她进来,都不吱声,也从未打扰过她。
有一次,她照例到角落翻看一本正在读的书,却没有找到,她一下子就慌了。
这时,那位店员走了过来,把她正在找的书轻轻地放在了她面前的书架上。
后来林海音把这段经历写进了《窃读记》,她说:
“记着啊,我们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
眼里有他人,是看得见他人的难堪,而不拆穿。
是最大程度地理解他人,学会换位思考,不咄咄逼人,不自以为是,不将别人置于尴尬的境地。
与人为善的理解,发自内心的真诚。
这是一个有温度的人最可贵的体现,也是一个有情商的人最高级的表达。
看过一个网友分享的故事,感动了许久。
小时候,他家小区门口,总有一些农村的老人家在摆摊卖菜。
每次家里没菜了,父亲都会让他现金去那买,还嘱咐他不要讲价。
他很疑惑,明明可以去超市扫码买到更新鲜的菜,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拿零钱去买路边摊呢?
父亲回答说,对于那些起早贪黑出来摆摊的老人来说,这些钱不算多,但也许会够他们吃一顿热乎的饭。
这份不着痕迹的体贴,可能就真的撑起了他们生活下去的动力。
所谓高情商,背后是不动声色的善良。
是行善而不扯起善良的旗帜,是积德不需要人看见。
当别人处于弱势,陷入困顿时,给予体谅,默默成全。
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里,有个东家叫老范。
他家私塾先生老汪的妻子爱占小便宜,总爱拾别人地里尚未收割的庄稼。
因为学堂出南门离老范家的地最近,所以她拿老范家的庄稼最多。
管家不止一次劝老范:
“把老汪辞了吧,他老婆爱偷庄稼,是个贼。”
老范却摆摆手:
“贼就贼吧,我五十顷地,还养不起一个贼?”
老范知道,老汪学术不精,一年下来收不了几个学生,家里又还有四个孩子要养活,索性就对这件事睁只眼闭只眼了。
老汪知道这件事情后,感动得泪水涟涟。
眼里有他人,是看得见他人的脆弱,小心守护。
真正的体贴,不需要摇旗呐喊,更不用居高临下,只需要默默成全。
杜甫有首诗叫《又呈吴郎》。
大意是说,他在夔州居住的茅屋前,长着一棵大枣树。
一天深夜,一个老妇人来打枣,惊醒了杜甫。
杜甫看见老妇人饿得骨瘦如柴,瞬间起了怜悯之心,不仅为她端来了菜粥,还嘱咐她,白天再来打枣,以免摔倒。
后来,杜甫搬离了这里,把房子借住给了朋友吴南卿。
吴南卿一来,便在茅屋四周围起了高高的篱笆。
老妇人打不到枣,日子过得越发艰难。
杜甫知道后,特意写了一封信给吴南卿,说:
“老太太很可怜,我们也很可怜,就让她打吧。”
几个月后,吴南卿也离开了这里。
临走前,他按照杜甫的意思,将茅屋和枣树都留给了老妇人。
杜甫自己,一生都没有谋到什么像样的官职,日子过得非常拮据。
由于米价昂贵,全家都只能忍饥挨饿,未满周岁的小儿子也被活活饿死。
由于无力负担房价,他只能一次次搬家,大半生都在飘零中度过。
但他却并没有因此而对世界充满恶意。
相反,他明白人人都有自己的难处,总是尽可能对别人施以援手。
马一浮曾说:
“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
眼里有他人,是看得见他人的苦楚。
怀着悲悯心,尽可能去理解和帮扶别人。
自己淋过雨,所以想为别人撑把伞;
自己淌过泥泞污浊,依旧对众生慈悲。
▽
很认可这样一句话:
“所谓高情商,不是用华丽的语言、做作的表演包装出来的,而是个人身上闪光的品质外溢出来的。”
再高超的社交技巧,都不如眼里有他人。
学会换位思考,当你给人理解与体谅,也是在成全自己的好人缘。
来源: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