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警示网约车饱和,但困在驾驶座上的司机踩不下刹车

公孙开心商业 2024-11-02 02:59:21

10月11日,特斯拉的Robotaxi终于亮相。

作为被马斯克给予厚望的无人驾驶出租车项目,Robotaxi也是很快就被拿来跟咱们的萝卜快跑作比较。

有媒体说,这是“洋萝卜”和“土萝卜”的巅峰对决,无人驾驶出租这块,早晚要迎来终极一战。

谁能笑到最后还不好说,但这两个萝卜,无疑都会让已经艰难的网约车行业,变得更加的雪上加霜。

网约车司机现在有多卷?一天开车12个小时,订单收入一降再降,吃喝拉撒全在车上,每月收入却仅为四五千元。

而即便卷到这个地步,司机的总数却还在以每年百万的速度急速增加,以至于多个城市现在都得发文“赶人”。

光是5月以来,重庆、江西鹰潭、江苏苏州、福建莆田、河南商丘等多地,都发布了网约车行业风险预警,公开提醒慎入网约车行业。

网约车似乎进入了一个,入行人数增多,收入减少,然后收入减少,入行人数还更多的怪圈。

先看一看网约车的基本行情和发展趋势。

以江西鹰潭为例,今年第一季度,全市网约车日均订单量1.67万,但单车日均订单量却仅有14单,单均收入14.68元,日均收入为205元。

城市规模更大的苏州和重庆情况稍好一些,苏州网约车日均营收350.14元,重庆则是321元。

全国网约车的每日流水,也集中在200到400元之间。

要注意,流水不等于净收入,扣除燃料能源,平台抽成、保险等费用,网约车司机的平均收入也就在4000到6000元之间。

这个收入水平,跟他们超长的工作时间相比,已经就谈不上有什么性价比了。

而且更糟糕的是,这个内卷的趋势还在持续,即便现在网约车日均接单量已经跌破20,新加入这个行业的人还是源源不断。

2020年10月底,各地共发放网约车驾驶员证254.5万本,到22年初,增加到398.8万,再到今年3月底,又上升到了679.1万。

这也就是说,网约车司机两年增加了近280万,三年增加了近450万,人数增长之快,令人震惊。

为什么会有这么多人选择做网约车司机?除了养家糊口,在多份调查报告中,我们都看到了同一个原因位居前列,那就是工作时间可以自由支配。

在过去,网约车司机的工作时间并不固定,多数都是属于兼职,高兴了就出来接几个单,不高兴了也能给自己放个长假。相比流水线上打螺丝,格子间里敲键盘,网约车司机仿佛是拥有了更多的自由。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美好印象被证明不过是一个幻影。

首先在平台算法上,兼职司机获取订单的难度不断上升,更多的订单都会倾斜给全职司机,早几年那种下班开滴滴就能补贴家用理想模式已经破灭。现在这么干,可能都不够补足空转的油钱。

而对全职司机来说,工作环境同样在恶化。

过去几年,出行平台竞争加剧,各家都拿出了大量的补贴优惠希望吸引顾客。然而这部分成本,很大程度上,是转嫁给了网约车司机。

结果就是,里程单价和日均订单都在不断降低,司机收入减少后就只能不断延长跑车时间。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了北京一位叫做黎强的网约车司机。

黎师傅干白班,每天工作时间在12到13个小时,但每天流水却只有300多,扣除成本后每公里仅仅能赚1块钱。

另外一位陈龙陈师傅的情况稍好一些,日均流水能到600块,但代价是更加玩命地开车。

陈师傅选择客流量更大的晚间时段,下午5点出车,一直干到第二天的七八点钟,每天固定工作15到16个小时,如此长期的晨昏颠倒对身体的伤害,不言而喻,隐形的健康成本其实难以计算。

但陈师傅年过50,一年前刚刚失业,还有3个孩子,想要找到新工作的困难很高,网约车很可能就是唯一的出路,想要养家也只能拼命。

而今天像陈师傅这样的人,不在少数。

2021年底,国家统计局公布“灵活就业者”已超过两亿人。

这些人不会都来卷网约车,但当其他就业管道趋紧时,必然会有很大一部分人,进入同一个赛道,这也就构成了网约车饱和的底层逻辑。

一个典型的特征是网约车司机的性别和年龄比例,都在发生改变。

T3出行的统计显示,2022年该平台仅有2.1万女性司机,但到2024年2月,这个数字已经飙升到了7万人。

规模更大的滴滴打车,女性司机则突破60万,占比也从五年前7点多,突破了10%,同时90后、00后的司机比例同样与日增多。

除了同行竞争加剧外,让网约车司机更感到难受的,还有来自平台的压力。

2024年以来,多家网约车平台扎堆冲击港股上市,3月,如祺出行冲刺IPO,4月,嘀嗒和曹操出行也先后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

而从三家的招股书来看,亏损,依旧是网约车市场的主旋律。

曹操出行累计亏损已近70亿,如祺出行三年亏损超20亿,滴嗒出行同样整体上仍处于亏损。

至于行业龙头滴滴,虽然占据了全国7到8成的市场,但成立12年,直到去年才扭亏为盈,而在这之前,它的累计亏损也已超过千亿。

网约车烧钱烧得多,自然是因为要买车投资大,加上打价格战竞争,要用各种低价券来吸引顾客。

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就不想赚钱,只是顾客价格敏感度高,你敢涨价就等于把市场推给竞争对手。

但平台对网约车司机则不一样。从行业趋势来看,平台并不担心找不到人手开车。所以现在各家企业的抽成都不低,普遍在18%到30%之间,像前面提到的黎师傅,他的抽成就来到了27%。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现在许多腰部网约车平台,接单都是通过美团、高德这类的聚合APP。这也就意味打车费到司机之前,还得多经过一道甚至几道程序,一笔订单司机最后拿不到一半钱的情况并不稀奇。

甚至还有“阴阳单”的情况出现,乘客实际支付的车费比司机所看到的更高,低透明度加上复杂算法,让司机本人其实很难计算实际被抽走的数目。

如此高的抽成,让广大网约车司机感到压力山大。

对这一点,有关部门不是没有没有动作。

2023年4月,交通部曾发文,要求保障网约车司机合理劳动报酬水平,明确出行平台抽佣的上限是30%。

之后在8月的发布会上,交通部表示各个平台经过整改后,抽成比例普遍下降了1到3个百分点。

1%到3%的降幅不能说没有意义,但距离司机的期盼,显然还是有不小的距离。

更关键的是,网约车饱和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当一个行业每年都以百万级的数量增加人手,并且门外头还挤满求职者的时候,行政部门其实很难阻止企业减少、或变相减少工资。

因为你不降别人降,竞争对手的运营成本就会比你低。

反映到网约车上,就是别人打价格战,吸引乘客的空间更大,那结果自然是你被市场淘汰,残存下来的司机,最终还是只能接受更高的抽佣与更低的收入。

更糟糕的是,随着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网约车司机的前景也极为堪忧。像7月初开始投入市场的萝卜快跑,收费就仅为普通网约车的一半甚至更低,面临自动化的竞争,网约车司机的压力只会越来越大。

收入不高,工时超长,抽佣还高企,那司机就只能自己想办法减少运营成本,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同样降低了乘客的乘坐体验。

近一年来,许多乘客都发现,经典的出租车拒载问题正在重演,长短两类订单都越来越难找到司机。

短单是指“起步单”,只有起步价包含的距离,里程短,单价低,可能都无法弥补司机开车过去接客损失的油钱和机会成本。

而“长途单”很多跑郊区机场,在那里往往半天接不到返程单,所以同样划不来。

另外,还有一个侧面可以看到网约车司机的困难。

五一期间,“打到臭车”的话题曾经冲上热搜,许多乘客吐槽,现在打车经常会闻到各种异味,坐上网约车仿佛是“钻进了司机的被窝”“打十辆车七辆都是臭的”“坐臭车上班就是打工人的酷刑”。

在网友吐槽之外,我们都知道,这实际上是超长运营的必然结果。

网约车每天运行十几个小时,运送几十名乘客,里面的味道能好才是怪事。不少司机为了减少生活开支,选择租房都是非常偏远的郊区,可能四五天才回去好好休息一次,平时吃喝拉撒睡都在车上解决,那各种味道混杂在一起,自然叫乘客难以忍受。

不止如此,收入减少的压力也让很多司机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原来很多默认的附加服务,在当前的环境下都通通没有了。

比如说帮乘客拿行李,车内开空调等等,全看司机心情。心情不好了,要求被拒绝不说,乘客,尤其是弱势的女乘客,挨一顿臭骂都一点不稀奇。

去年青岛一女子打车要开空调,被司机拒绝后辱骂了一路,武汉有女子打车要开空调,也被司机回怼说:一口价没这个权力。

杭州一个妈妈带着孩子打车,要司机帮忙抬下婴儿车,被司机怼“打特惠车要五星级服务,你是放屁”。

至于等人、堵车、远程返费,取消订单争议带来的各种司机乘客冲突,最近发生的频率也是越来越高。

这些海量个例,实际就是网约车司机工作困境的外显。

超时工作与收入压力让许多司机的负面情绪不断积累,就像一个只进不出的火药库,只要一点儿火星,就会彻底引爆。

现在网约车正陷入了一个向下螺旋,从业人员的不断增加,让每一个司机感受到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只能用高强度的工作来勉强保证收入不会锐减。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网约车的饱和,光靠地方政府发文劝退,效果也十分有限。因为“越卷越穷,越穷越卷”的根子,并不在网约车自身。

过去,有专家说网约车是就业蓄水池,实际上它也确实曾起到过,缓解环境压力,为灵活就业者提供一条出路的作用。这也是为什么在这几年,整个网约车司机规模会以翻倍的趋势,在不断暴涨。

但是,再大的池子也不能只进不出,那样总归是有蓄满水的一天。

因此,能不能改善整个宏观环境,以挖掘更多的就业潜力,或许才是破解网约车内卷的终极之道。

你最近有坐网约车吗?感觉如何呢?欢迎在评论区里留言。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