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成语在流传过程中都逐渐丧失了本意,比如“梅开二度”本来指一件事情成功做到两次,其背后更有着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如今使用这个成语却处处透露着猥琐。
成语“人尽可夫”也是一样,在现代人的印象中,这个成语蕴含严重的贬义,是对一个行为不检点女性的极致侮辱,但知道成语背后的完整故事以后,大家会发现,这个成语和辱骂没有一点关系。
它是一位弱女子在面临人生重要选择时,孤注一掷的勇气,也是一位母亲在女儿遇到两难境地时,给出的最优建议。那么“人尽可夫”到底讲述了一段什么故事呢?
郑国公子争位在春秋战国初期,郑国国力在众多国家中位居前列,郑庄公在位时更是励精图治,使得郑国称“小霸”于诸侯,不过郑庄公早期也因为母亲偏爱次子叔段险些不保继承人之位。
原因在于郑庄公母亲武姜生下他时难产,导致武姜对这个嫡长子并不宠爱,相反,叔段是顺产生出,武姜对叔段极为宠爱,她多次请求郑庄公的父亲郑武公立叔段为太子,但郑武公并没有同意,最终嫡长子郑庄公继承君位。
然而郑庄公在挑选继承人的时候,和母亲武姜犯了一样的错误,他准备将郑国交到嫡次子公子突手中,原因也很简单,他极为宠爱公子突的母亲,此举是爱屋及乌。
郑庄公临终之前,将自己的心腹大臣祭仲叫到身前,询问祭仲对几位公子的看法,在谈话过程中,郑庄公着重提及了公子突的才智,祭仲自然明白郑庄公的意思,但他并不支持郑庄公废长立幼。
祭仲是郑国权臣,他的意见对郑庄公有很大影响力,郑庄公见祭仲不支持立公子突为国君,只好立太子忽为君。太子突本来为国君的热门人选,结果因为祭仲不支持而憾失国君之位,他心中自然怨恨。
公子突的母亲雍姞是宋国人,极受宋庄公宠爱,宋庄公听说祭仲拥立太子忽为郑国国君时十分不满,决定为公子突讨回公道,于是宋庄公设计将祭仲诱骗到宋国,并将其抓起来威胁称:“不立突,将死。”
与此同时,宋庄公还暗中抓了公子突,以此要挟郑国拿赎金赎人,宋庄公这一招真可谓毒辣老道,面对威胁,祭仲无奈签下合作协议,同意改立公子突为国君。
公子突谋划刺杀祭仲不仅如此,祭仲还被迫将女儿嫁给公子突的娘家族弟雍纠,是为雍姬。
祭仲和公子突达成了友好共识,这可吓傻了郑昭公(太子忽),郑国国君宝座还没坐热乎,马上就要拱手让人了,他不是没有想过除掉祭仲和弟弟,奈何祭仲在郑国的权势太大,他根本无力反抗。
结果郑昭公逃亡卫国,将国君之位让给了弟弟公子突,公子突即位后是为郑厉公。郑厉公虽然如愿以偿当上了国君,但他发现,自己这个国君当得十分憋屈,因为他的话还没有祭仲管用。
祭仲在郑庄公时期就是权势滔天的权臣,到了郑厉公时期,权势更是有增无减,一些军国大事根本没有郑厉公插嘴的余地,这令郑厉公十分忌惮且厌恶祭仲。
除掉祭仲成为郑厉公的当务之急。有一天,郑厉公召见雍纠喝酒,在宴饮之际,雍纠很快发现郑厉公在担心什么,于是他谄媚地向郑厉公表达忠心,主动献计设宴招待祭仲,然后用毒酒送祭仲归西。
由于将女儿嫁给雍纠是受到胁迫的无奈之举,祭仲并不待见这个女婿,雍纠对祭仲这个岳父也是多有不满,所以他才主动为郑厉公献计除掉祭仲。
郑厉公对雍纠的计策十分满意,两人密谋多时,直到细节完善之后才散了宴席。刺杀岳父本来就是一件见不得人的事情,回到家的雍纠见到妻子雍姬之后自然心虚,一些行为也与往常大不相同。
雍姬敏锐察觉到丈夫的不对劲,当即询问丈夫发生了什么事,雍纠当然不会将自己与国君密谋刺杀祭仲的事情说出来,他只是含糊其辞地说要设宴邀请岳父祭仲参加。
人尽可夫,父一而已雍姬意识到丈夫所说的宴请父亲绝不简单,于是她将丈夫灌醉,假装在不经意间询问关于宴会的事情,结果雍纠在半醉间将暗杀计划全盘托出,这时雍姬才明白,原来丈夫和父亲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
雍姬真的慌了,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个消息,如果向父亲祭仲通风报信,那丈夫雍纠难逃一死,若是隐瞒不报,那父亲必然会被毒死,万般纠结之下,雍姬回了娘家。
回娘家见到亲娘之后,雍姬满脸忧愁地询问母亲:“父亲与丈夫究竟哪个更亲近一些呢?”这个问题是不是有些眼熟,和女人问男人:“我和你妈掉水中,你先救谁?”简直如出一辙。
听到女儿的问题,雍姬之母感到十分不解,但她还是不假思索地回答道:“人尽可夫,父一而已。”她的意思很明确,丈夫没了可以再嫁,但父亲只有一个,二者根本无法相比。
雍姬听罢母亲的话恍然大悟,这才将丈夫与国君暗中计划毒杀父亲的计划原原本本告知给了母亲,母亲听后也一阵后怕,若不是她回答的好,那祭仲可就危险了。
得知实情的祭仲决定先下手为强,在宴会上,他处死了雍纠。而郑厉公则在得知计划泡汤后,载着雍纠的尸身狼狈逃到了蔡国,在途中,郑厉公还咬牙切齿地痛骂雍纠:“如此机密大事,竟然和一个女人商量,死得活该。”
“人尽可夫”的主人公雍姬听从母亲的话,保全了父亲,将丈夫送上了断头台,这种行为在当时并没有什么不妥,春秋战国的女子并不讲什么“出嫁从夫”那一套,况且她即便选择了丈夫,事后雍纠也肯定不会感激雍姬这个祭仲之女。
人尽可夫这个成语最初是在褒扬雍姬的忠孝之举,但后来却逐渐演变成一个辱骂行为不检点女性的成语,彻底变成了一个贬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