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是公民,在以色列却是"贱民"!犹太种姓下的中国犹太人

鸿毓说过去 2024-07-21 13:11:09

支持作者,写作不易,文中会有5s广告,观看后可免费阅读全文

文|有风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前言

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中国属于特殊的少数群体,是中国公民,但是在以色列,他们被视为“外邦人”,甚至称呼他们为“贱民”

他们就是犹太种姓下的中国犹太人,为什么犹太人会在中国?犹太人的种姓制度又是什么呢?

开封犹太人

说起这群犹太人的故事,要从宋朝那会儿讲起。大概公元960年前后,有那么一群波斯来的犹太商人,他们沿着古老的丝绸之路,一路风尘仆仆地到了中国。

起初他们是来这儿做买卖的,但慢慢地有的人就喜欢上了这儿,决定在宋朝的首都开封安家,那时的开封是一个热闹非凡的商业宝地,而且特别包容,各种文化都能在这儿找到一席之地。

这些犹太人在开封扎了根,建起了自己的小圈子,还有犹太会堂,他们坚持着自己的信仰和习俗,日子过得挺有滋味。

和当地的老百姓也相处得挺好,有的还成了亲家,慢慢就融合在一起了,成了中国犹太人最早的一批。

不过到了清朝的时候,犹太人的社区就遭了难,战乱、天灾接连不断,人少了,钱袋子也瘪了,生活就变的艰难。这就导致好多犹太人的传统都丢了,希伯来语不会说了,教规也忘了,连自己祖先的故事都模糊了。

但他们也变得更像中国人了,完全融入了这片土地的文化里,成了我们常说的“汉化”的犹太人。

为什么被称为“贱民”

这要从犹太的种姓制度来说了,在以色列,有个大家心照不宣的高等族群,那就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他们被称为犹太界的“贵族”这在犹太人中属于“第一梯队”。

阿什肯纳兹这词,得追溯到《圣经》里的亚实基拿,虽说他和现在的族群没直接血缘,但名字就这么传下来了。到了中世纪,它就成了欧洲犹太人的代名词。

但是就是当初那几万人的小圈子,后来竟能翻云覆雨,影响世界。爱因斯坦、奥本海默这些响当当的名字,都是这族群的骄傲。

从以色列建国到现在,国家上层里几乎全是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的身影,稳稳坐在以色列社会金字塔的顶尖上。

再往下“第二梯队”就是地中海犹太人了,他们算是早期流落到欧洲的犹太人的后代,虽然跟现代欧洲关系不深,但在犹太复国这事上没有什么贡献,却还是被阿什肯纳兹犹太人视为“次贵族”,主要是因为他们人数不少,能帮着制衡另一大族群——东方犹太人。

东方犹太人属于“第三梯队”人数是最多的,但他们跟阿拉伯世界关系紧密,说的是阿拉伯语,曾经在中东贸易上呼风唤雨。

但是在犹太复国时候,他们没怎么出力,所以阿什肯纳兹犹太人对他们印象就不好。甚至为了防着东方犹太人让以色列“阿拉伯化”,还出台了不少政策,比如取消阿拉伯语的官方地位,对东方犹太人的移民设门槛,但对自家欧洲兄弟却是大门敞开。

更有趣的是,犹太社会里的“等级制度”还在不断细化。到了80年代,又冒出个“外邦犹太人”这也就变成了以色列种姓制的“第四梯队”,

这一梯队是以色列从埃塞俄比亚接回大批的贝塔犹太人。他们一到以色列,就因为肤色问题,被东方犹太人给排挤了,贝塔犹太人在以色列有十几万人,生活在最底层的,干的多是体力活。

而中国开封的犹太人,到了以色列,情况跟贝塔犹太人一样,也被归为“外邦犹太人”的行列,因此在以色列开封犹太人的地位就相当于“贱民”

然而到了这里,他们的种姓分化还没有结束,1991年苏联轰然倒塌,导致大概有110万的东欧犹太人踏上了前往以色列的旅程。

这样一来欧洲犹太人在以色列的占比噌噌涨到了47%,但原本的欧洲犹太人却不那么高兴了,因为新来的东欧犹太人,虽然同根同源,但带着苏联的背景,让人心里犯嘀咕。

因为苏联时期的共产主义思想,跟以色列的价值观有根本差异,他们担忧这批犹太人,在以色列搞“苏联复兴”。

这种意识形态上的差异,就像一道看不见的墙,把东欧犹太人和老牌的西欧犹太人给隔开了。这也导致欧洲犹太人内部出了问题,西欧和东欧的犹太人之间,表面上是和气一团,但私下里却是各怀心思,合作中带着那么几分戒备。

所以说犹太民族,表面上看似团结得像块铁板,实际上内里却是千丝万缕,各有各的想法,就像是“散装民族”。

信息来源:2017.04.19,光明网——犹太文化的双重“身份

以宗教划分民族

通常情况下,民族的定义往往基于血统,但犹太民族却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它是以宗教信仰为核心来界定成员的。

成为犹太人的关键不仅在于信仰犹太教,还需要有直系亲属作为介绍人,这无形中设立了一个间接的血统门槛。

外邦女性通过婚姻与犹太男性结合,并在丈夫的引导下皈依犹太教,便能跨越这道门槛,成为犹太社会的一员,就连特朗普的女儿伊万卡或是华人杰出女性邓文迪,也遵循了这样的路径成为了犹太女性。

这一现象也引发了宗教学上的深刻悖论:一方面,被上帝视为选民的犹太身份,其准入并非完全由上帝决定,而是允许了外来者的融入。

另一方面,尽管所有犹太人都信奉同一宗教,自视为上帝的选民,但他们内部却出现了类似种姓制度的分化,既信仰上帝的教义,又在某种程度上背离了这些教义。

简单的来说一是未被上帝直接挑选的人,却能通过信仰和仪式成为上帝的选民,二是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人,其内部却存在等级划分,某些成员甚至可能被剥夺或降级其选民身份。

这不禁让我们想,是上帝的绝对权威至高无上,还是作为上帝选民的犹太民族更为尊贵?又或者是犹太民族中的精英阶层——尤其是欧洲犹太人,占据了更为显赫的地位?

进入21世纪,以色列政府推出了“熔炉政策”,试图通过跨族群通婚来消除界限,促进融合。这一政策为非犹太女性成为犹太人提供了更多可能,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欧洲犹太人对其他族群的同化企图。

然而即便通婚率有所提升,犹太社会内部的种姓化现象却并未得到有效缓解,反而出现了新的“东欧犹太人”群体,进一步加剧了内部的分化。

结语

种姓制度是历史长河中沉淀的不公,它像一堵无形的墙,将人类分隔成不同的阶层,限制了个人潜能的释放与社会的整体进步。

我们应当反思,意识到每个生命都独一无二,值得被尊重与平等对待。唯有打破种姓的枷锁,才能促进社会的真正融合与多元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在阳光下自由成长,共同编织一个更加公正、和谐的世界。

参考资料:2017.04.19,光明网——犹太文化的双重“身份

1 阅读: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