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年,过江后的孙策赶走扬州牧刘繇,占据了丹阳、吴两郡。
但境内还有严白虎等势力,各拥众上万,屯驻遍地。吴景以下,都认为应该先平定后方,再取会稽。
但孙策说群盗都是胸无大志、束手待擒之徒,不能成气候。
于是大军集结于吴郡钱唐县(今杭州市钱塘区),准备渡“浙江”而取王朗的会稽郡。
(《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
(孙策兵结钱唐准备渡江取会稽郡)
这“浙江”可不是现在的浙江省,而是当时对今天钱塘江、富春江、新安江整条大江的统称。
(本文正文有4868字,需要耐心阅读!)
会稽太守王朗的防守体系王朗是徐州治所东海郡郯县人,作为“省城”贵族,又精通经书自成“王学”体系,入朝做过郎中,又回徐州彭城国做了菑丘县长。
他师从太尉杨赐,这杨赐就是杨彪的父亲,杨修的爷爷。
杨赐死后,王朗弃官为他服丧,朝廷征辟他都不肯去。190年,关东起兵讨伐董卓,服完丧的王朗被陶谦请出为徐州治中。
193年,王朗与徐州别驾赵昱,看出联军成不了气候,就劝陶谦利用这个机会上贡朝廷,捞取好处。
果然,朝廷见关东还有忠臣,将陶谦从刺史升为徐州牧,将去上贡的赵昱封为广陵太守,同行的王朗也成为了会稽太守。
(《三国志·王朗传》)
(会稽太守王朗对民仁爱)
会稽郡一直还保留着把秦始皇的木像,立在禹王庙与大禹同祭的风俗。王朗认为秦始皇是无德之君,将其神像拆除,不再祭祀。王朗在会稽为太守四年,“惠爱在民”。(裴注《三国志·王朗传》引《朗家传》)
这说明王朗是反对法家“严刑峻法”思想的,而主张以儒家的“仁爱”治民。
后来在魏做大理时,王朗疑罪从轻,主张宽恕。钟繇就是法家的明察善断,依法办事。二人都以案件审理得好著称。(《三国志·王朗传》)
所以,王朗的会稽太守做得很好,很得人心。
(王朗建立对抗孙策的防御体系)
这号人物,是不可能没提前做好守土准备的。
一方面,他已提前派出虞翻出使豫章,去联络那里的刘繇和太守华歆,一起对抗孙策。(裴注《三国志·虞翻传》引《翻别传》)
另一方面,早已建好了一个坚固的防御体系。
在钱唐城的江对面,现在的杭州市萧山区东北部,萧山机场那一带,春秋越国大夫范蠡曾在这里筑有一城。因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取名固陵。(《越绝书》)
王朗修缮固陵,只要派兵进驻,就将是铜墙铁壁,固若金汤。
又在今萧山区高迁桥的位置(《三国志·王朗传》裴松之案),囤积了大量粮草、军备物资。一旦开战,便可往固陵不断输送。
这就是高迁屯。
王朗的这个防守体系,起初让孙策一筹莫展。
(孙策绕过固陵防线路线图)
暗渡查渎道出使豫章的功曹虞翻,在路上听闻孙策军已向会稽出发,赶紧折返了回来。(裴注《三国志·虞翻传》引《翻别传》)
郡功曹是太守的首要幕僚,替太守总揽全郡事务。
虞翻是会稽本地士族,家乡在郡治所山阴县的东边的余姚县,同在宁绍平原上。
山阴即现在的绍兴市,余姚就是现在的宁波市余姚市。
别看会稽郡地图上看起来好大,汉末时期主要就只北端宁绍平原上的几个县还可以,其他基本都是没开发的山地,散落着一些县城,一个县管很大一片地方,随着后来的发展才一步步分出更多县。
(会稽郡地图虽大其实很弱小)
虞翻回来时刚好父亲过世,穿着丧服就来郡府拜见王朗。王朗得知虞翻服丧,就要出门来见,虞翻赶紧脱掉丧服,入府去见王朗。(《三国志·虞翻传》)
这虽是繁文缛节,却可见王朗、虞翻君臣的相互敬重。
见到王朗后,虞翻说会稽弱小,抵挡不了孙策军,请王朗先行撤离。但王朗认为自己身为大汉封疆大吏,有守土之责,于是派兵进驻固陵,迎战孙策。(《三国志·王朗传》)
是时(会稽)太守王朗拒(孙)策于固陵,(孙)策数度(通渡)水战,不能克。--《三国志·孙静传》
大战开启,孙策虽然骁勇善战,但是多次渡江进攻,都没能攻下固陵。
(孙策多次渡江却攻固陵不下)
孙静是孙坚的小弟弟,当孙坚自荆州北上参加讨董联军后,留在老家富春县的孙静,召集了五六百乡亲和族人以自保,后来加入的人越来越多。
当孙策要攻打会稽时,派人去请孙静,孙静领兵带着全家,与孙策会师于钱唐。
孙静见无法攻破固陵,告诉孙策查渎在钱唐之南几十里,那里有条很少人知道的“查渎道”。
他亲为前队,悄悄渡江绕过固陵,进入会稽腹心,将会必胜。并说这就是攻其不备,出其不意。
(《三国志·孙静传》)
富春县,在现在的杭州市富阳区富春街道,也位于钱唐的南边,江的上游。
(富春在查渎附近)
所以,孙静很熟悉这一带,知道查渎道可渡江,而王朗这边却不知道,没有防备。
于是孙策假装说连日大雨使饮水浑浊,造成军中很多人喝了都肚子痛,下令赶紧找来几百口大腹小口的瓶罐澄水。(《三国志·孙静传》)
(罂缶是大腹小口的瓶)
至昏暮,罗以然(燃)火诳朗,便分军夜投查渎道,袭高迁屯。--《三国志·孙静传》
等到黄昏过后,孙策将这些瓶罐“散布”营中,装进易燃物,点上火以迷惑对岸的王朗军,让他们觉得孙营人员没有变化。
暗地里分兵趁夜奔赴查渎道过江,直袭高迁屯。
高迁屯之战得知孙策军绕过固陵,正在攻打囤积物资的高迁屯后,王朗十分惊讶。
高迁屯是必救之地,他赶紧请出原来做过丹阳太守的周昕,及派调董袭等各军前往去救。
(《三国志·孙静传》)
董袭也是余姚人,一米八几的大高个,武艺高强,在高迁屯率军投降了孙策。(《三国志·董袭传》)
(董袭后来位列江东十二虎臣之一)
由于人心已散,周昕等军皆败,周昕等将领都被斩杀。(《三国志·孙静传》)
王朗南逃东侯官前方失守,山阴城保不住了。
虞翻建议送王朗回徐州广陵郡,那里有与袁术势力作战的下邳陈氏,可与之联合。
但王朗受徐州东海老乡,道家高人王方平“疾来邀我,南岳相求”的谶言影响,认为往南走才有生机。
(裴注《三国志·虞翻传》引《吴书》)
于是虞翻不顾有孝在身,大海漂泊,护送王朗来到东部侯官。(《三国志·虞翻传》)
东部侯官基本就是现在的福建省,当时是县级编制,治所东侯官,也叫东冶城,就是现在的福州市。
王朗并不打算就此安顿下来,还想继续南下交州。
(虞翻护着王朗逃到东侯官)
虞翻劝说《王方平记》只是本不靠谱的书,何况交州也没“南岳”,怎么找得到王方平?
王朗这才同意到东侯官。
(裴注《三国志·虞翻传》引《吴书》)
可见,王朗受道家思想影响也是非常大的。
但是侯官长商升(《三国志·贺齐传》)见局势有变,不肯接纳,紧闭城门将王朗一行人挡在城外。
虞翻对商升一番劝说后,王朗才被接受入城,商升也因此继续为王朗抵抗孙策。
安顿下来后,王朗见自己的母亲跟在身边,感念虞翻家中也有老母需要侍候,就让他回去了。
(《三国志·虞翻传》)
孙策对会稽的管理王朗逃走后,孙策自领了会稽太守。
虞翻回到家中,孙策亲自登门,以交友之礼请出他继续为郡功曹,共治会稽。(《三国志·虞翻传》)
并不以郡吏相待。(裴注《三国志·虞翻传》引《江表传》)
(虞翻善使长矛能文能武)
孙策本来要重用孙静,但孙静无心出仕,请求镇守老家富春。(《三国志·孙静传》)
但孙策兄弟,对孙静父子的官爵、封赏从没减少。
又见董袭长得高大,任命他为亲信贼曹,负责会稽郡的盗贼警卫事。(《三国志·董袭传》)
治所在章安,即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的东部都尉全柔,是全琮的父亲,率部归顺了孙策。为嘉其功,孙策将他调任为大郡丹阳都尉。(《三国志·全琮传》)
芮祉曾跟随孙坚作战有功,被孙坚推荐为九江太守,后来又做过吴郡太守。其长子芮良,出身高贵,又随孙策平定江东,被任命为会稽东部都尉。(裴注《三国志·潘濬传》引《吴书》)
永宁县即现在的温州市,其县长韩晏也归顺了孙策,被孙策任命为会稽南部都尉,管辖东部侯官,负责讨伐东侯官事宜。(《三国志·贺齐传》)
(孙策的会稽东部、南部都尉)
孙策喜欢驰骋游猎,常微服轻行,不带多少护卫就到处跑(《三国志·虞翻传》),顺便考察会稽各县令长治理情况。
到今天的浙江省衢州市龙游县,当时属太末县,发现代理县长贺齐是个人才。
会稽郡一年只有两个孝廉名额,孙策举贺齐为196年会稽郡的孝廉,并将他调到南部都尉治所永宁县为县长。(《三国志·贺齐传》)
虞翻劝谏孙策这样到处跑很危险,孙策很同意,但他说自己想法太多坐不住,有了新想法就忍不住要去执行。(《三国志·虞翻传》)
因没能改变这个做法,为他的死埋下了隐患。
残害会稽周氏、盛孝章门户孙策重用中下流士族,但在会稽对顶级士族手段却是残暴的。
会稽周氏的大哥周昕,做丹阳太守时被袁术派吴景攻打,为保护百姓回了会稽,又为王朗抵抗孙策而死。
(会稽周氏三兄弟)
老二九江太守周昂、老三豫州刺史周喁,曾为袁绍攻袁术、孙坚的豫州,后在九江周昂为袁术所灭,周喁救周昂不成,回会稽途中被许贡所杀。
三兄弟个个都是人才,周昕又有德行,此时都已亡故,会稽周氏算得上是一门忠烈。
盛孝章,即原吴郡太守盛宪,也是会稽人,“器量雅伟”,被孔融称为“贤者”。因不愿搅入袁术、刘繇之间的纷争,在刘繇过江时称病下野。
但因为盛孝章的影响力仍不小,支持者还比较多,孙策对他很是顾忌。(裴注《三国志·孙韶传》引《会稽典录》)
而周(会稽周氏)盛(盛孝章)门户,无辜被戮,遗类流离,湮没林莽,言之可为怆然。--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
孙策没有放掉会稽周氏剩下的族人,追杀盛孝章并同样残害了他的家人,致使两个大家族死的死,逃的逃,家族毁灭。
(孙策很忌惮原吴郡太守盛孝章)
当然,打压大士族可以减少统治的阻力,重新洗牌,对管理上有一定的好处。
但在当时士大夫当道的时代背景下,孙策的做法或许激进了些。到了孙权时代,新的顶级士族形成,仍然对孙权的统治形成了掣肘。
贺齐讨平东侯官南部都尉都是连绵不绝的丘陵地带,进攻东侯官要走海路,并不好打。
韩晏被侯官长商升所败,孙策又升贺齐为代理南部都尉,继续攻打东侯官。
商升得到贺齐做了南部都尉的消息,又知道他的威名,就害怕了,派人到永宁请求与他和解。
贺齐借机给商升的使者详细分析了局势,让他回去转告商升认清形势。
于是,商升带着印绶,亲自动身准备前往永宁向贺齐投降。
(贺齐平定管理发展古福建省)
但是东侯官豪族张雅、詹强,不希望归降,联合起来反叛,在路上杀掉了商升。
事后,张雅自称无上将军,詹强自领会稽太守。
就是说他们连在东侯官的会稽太守王朗也不认,要的是割据自立!
张雅、詹强等是地方豪族势力的联合,又与山越有勾结,兵势强盛。不像原来商升的朝廷地方守军,兵员数量是有限额的。
贺齐兵力不足,攻打东侯官没了胜算,于是暂停了出兵。
无上将军张雅,与他的女婿何雄私下里关系不和,暗自争权夺势。
贺齐就收买了当地人挑拨二人之间的矛盾,造成他们越来越相互仇视,以致于后来内讧打了起来。
机会到了!
(贺齐跨海出击东侯官)
贺齐趁他们打得两败俱伤,出兵从永宁渡海到东侯官城,一战大破张雅军。
城内的伪会稽太守詹强等其余豪族,见大势已去,非常害怕,也都率众投了降。
(《三国志·贺齐传》)
王朗投降由于不适应东侯官当地的水土,王朗的手下大多数都生了病,死得差不多了。
(王朗)从者疾患,死亡略尽。(王朗)独与老母,共乘一欐(小船)。流矢始交,便弃欐就俘,稽颡自首于征役之中。--裴注《三国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王朗言
当贺齐率军打败张雅时,王朗见大势已去,与老母亲乘着一条小船,准备逃往交州。
(王)朗泛舟浮海,欲走交州,为兵所逼,遂诣军降。--裴注《三国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
被追兵拦截住,只得投了降。
(王朗投降后一度颠沛流离)
孙策得知后,派出使者责问王朗:
早先你阻兵不降,仍到东侯官聚众顽抗,害得需要劳师远征,其罪当诛,你现在又投降,是为了活命吗?请解释清楚。
王朗的回复很谦卑,低声下气,说得好像后来是主动投降的一样,看着觉得他还是想保命。
(裴注《三国志·王朗传》引《献帝春秋》)
孙策敬慕王朗儒雅,虽责问而并没加害。
但王朗投降后,却又不肯为孙策所用,被软禁在曲阿,今江苏省镇江市丹阳市。
198年,许都朝廷征召王朗,孙策放行。
(裴注《三国志·王朗传》引《汉晋春秋》)
在曲阿的这两年,王朗虽然自己流离穷困,朝不保昔,但仍收容救济亲近旧臣。这些人自己离去的居多,很少有被遗弃的,王朗做到了仁义。(《三国志·王朗传》)
(孙策取会稽郡后局势图)
曹操有次和他私会,调笑他在会稽丢掉饭碗之事。
王朗仰头叹息道:人要想把言行举止表现得恰如其分,实在太难了!
曹操问为什么这么说。
王朗道:当初我如果早点投降,本可以不丢掉饭碗,却因抵抗丢了饭碗;而明公现在本可以舍弃饭碗,却舍不得放手。
(裴注《三国志·王朗传》引《魏略》)
二人之间的玩笑话,体现了王朗在曹操面前的分量,并非唯唯诺诺之徒,有一定的节操。
同时说明了王朗当初投降更有利,但他选择了抵抗,舍小我而顾大义!
总结会稽弱小,王朗以弱抗强,建立固陵、高迁屯防守体系,效果得到了证实。
他是懂打仗的,并不菜!
但因不知查渎道的存在,功败垂成。逃到东侯官,借助商升继续顽抗,延缓了孙策全取会稽郡的进程。
演义对孙策取会稽的描述,就是个直推,历史比那曲折、有趣多了。
在三国演义里面他还能和太史慈单挑,可见武力也不差
即便三国演义王朗骂诸葛亮也是句句在理,而诸葛亮说不过直接学泼皮骂街[滑稽笑]
沙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