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武器发展史

豫宛弘道 2024-11-09 17:58:40

微波武器,又叫微波导弹,电磁脉冲武器。电磁脉冲武器,号称是可以10公里内以光速摧毁一切电子设备,威力巨大,同时对有生机体不产生伤害的现代化大杀器。

1958年,美国军方在一次氢弹试验中意外地发现了核电磁脉冲的“奇特效应”,随即组织人员深入研究,并把核电磁脉冲作为第三代核武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着手研发弱核爆电磁脉冲弹。

1961年,苏联在北极圈附近进行核试验,剧烈的核爆炸不仅对苏联空军的地对空雷达造成损坏,还影响到上千公里外的电子系统。苏联的相关氢弹爆炸试验导致数千公里内的电子设备被烧毁,甚至苏军的雷达也被烧坏,通信线路全部中断。

1963年,美国在太平洋海岛(约翰斯顿环礁)上空400公里处进行氢弹引爆试验(核爆试验),距其数千公里外的檀香山、夏威夷群岛深受影响,警报器、电子通信监视指挥系统相继失灵。民用设施也受到影响,包括停电,甚至五千公里外的澳大利亚雷达失灵。

20世纪70年代,当时美、俄、英、法等发达国家开始研制微波武器。美国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一直保持领先地位。

1980年代后期,美国找到一种以非核爆形式而能得到高能电磁脉冲的方法,即“高功率微波弹”。其打击威力某种程度上不亚于原子弹,但没有核武器那样大规模的杀伤力。以航母为例,当遭到非核电磁脉冲武器时,可能会让所有的雷达、通信设施、指挥设施全部瘫痪,从而使舰载武器变成废铁。虽然电磁脉冲对生物体几乎不会造成直接影响,但如果在电磁脉冲发生时接近受影响的电子设备,则可能因为瞬间产生的超高电压而灼伤、休克,甚至死亡。

1991年‌,海湾战争中,美军用“战斧”巡航导弹携带电磁脉冲弹头,打击伊拉克防空系统和指挥中心电子系统,导致伊拉克军队整个防空体系瘫痪——导弹和高射炮成了一堆废铁,战斗机被“按”在跑道不能起飞。

1993年以来,美国空军科学研究部研制多型电磁脉冲发生器。电磁脉冲武器能使雷达、电脑、媒体和通信等设施陷入瘫痪,直接影响精确制导武器和信息化单兵的作战效能。伊拉克战争中,美英再次使用电磁脉冲武器干扰伊拉克的电子信号,首都巴格达所有电子信号被覆盖。美军还向伊拉克国家电视台投掷了电磁脉冲炸弹,造成了电视转播信号的中断。

1994年,俄罗斯在‌欧洲技术博览会上展示了高功率微波弹。

1998年,俄罗斯已拥有小型爆破驱动的便携式微波炸弹。

1999年,美国研制出高功率微波炸弹,其破坏半径为400米。

2020年,俄罗斯在春天的测试中,最新的电磁脉冲炮已能将试验范围内的无人机摧毁,超出了研究人员预料。俄罗斯这次试验对象只是无人机,但电磁脉冲武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应用,打击对象将更加广泛。无论是坦克、装甲车、武装直升机还是无人机都需要先进的通信设备和火控系统,这些设备或技术一旦被电磁脉冲武器击中,便会瞬间失去联系,其直接后果就是所有武器都将变成“瞎子”。据悉,俄罗斯计划于2025年将电磁脉冲炮装备在第六代战机上。

氢弹爆炸产生的密集的α、γ射线会从大气中电离出大量高速运动的电子,继而在空中产生强大的电场。在爆炸中心附近几公里内的电场强度可以达到数万伏/米,不断变化的电场又会激励出磁场,瞬间产生的电磁场会以光速传播并产生强大的电磁脉冲,从而导致地面上的电器产生感应电磁场,继而将电子设备烧毁。

微波导弹,也是个俗称,全程是反电子高功率微波先进导弹项目。导弹本身用的就是AGM158B巡航导弹,把战斗部换成了高功率微波发射源,用电磁脉冲,引起对方电子设备里产生强电流和高电压,把对方电子设备击穿烧毁,或者把电子设备里存储的数据都冲没了,其实就是电磁脉冲弹的一个类型。

高能电磁脉冲武器

微波武器的组成和工作机理

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伺服控制系统组成。其工作机理基于微波与被照射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将电磁能转变为热能,导致目标设备的电子系统瘫痪或物理性破坏。微波武器可以在远距离上干扰军事目标的光电设备,近距离实施杀伤有生力量或摧毁目标。高功率微波武器具有发射天线增益高、机动性强等特点,能够在瞬间释放高功率微波能量,对目标形成杀伤。

微波武器的应用领域

微波武器广泛应用于攻击卫星、‌弹道导弹、‌飞机、‌舰艇、‌通信系统等重要目标。其作用范围广泛,可以从近距离的杀伤有生力量到远距离的电子系统干扰。高功率微波武器还可以用于防空系统,对抗敌方的空中威胁。此外,微波武器在电子战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够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

中子弹(neutron bomb)是一种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的低当量小型氢弹,杀伤半径一公里。更正式的名称是强辐射武器。亦称“加强辐射弹”,是一种在氢弹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高能中子辐射为主要杀伤力、威力为千吨级的小型氢弹。它属于第三代核武器。第一、二代分别为原子弹和氢弹。中子弹是特种战术核武器,爆炸波效应减弱,辐射增强。只杀伤敌方人员,对建筑物和设施破坏很小,也不会带来长期放射性污染,尽管从未曾在实战中使用过,但军事家仍将之称为战场上的“战神”──一种具有核武器威力而又可用的战术武器。

氢弹(三相弹)由于加一层贫铀(铀238)外壳,氢核聚变时产生的中子被这层外壳大量吸收,产生了许多放射性污染物。而中子弹去掉了外壳,核聚变产生的大量中子就可能毫无阻碍地大量辐射出去,同时,却减少了光辐射、冲击波和放射性污染等因素。

1951年,美国试验了一种威力小于1千吨TNT当量的裂变核武器,但它对坦克的杀伤能力十分有限,且会造成长期的放射性污染。

1958年,美国开始由塞姆·科恩(Samuel Cohen)着手于中子弹的研发,虽然总统 肯尼迪曾反对过中子弹的发展,1962年由劳伦斯·利弗莫尔核武实验室(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Laboratory)首先发展成功,并在 内华达州引爆。中子弹又称强型辐射弹(enhanced radiation bombs),是一种靠微型 原子弹引爆的超小型氢弹,外层用 铍反射层包着,高能中子可自由逸出,使放射性污染的范围比较小。中子流的贯穿能力极强,占总能量的80%左右,距爆心800公尺处的中子流可以穿透30公分厚的钢板、 重型坦克、建筑物、砖墙去杀伤人员,而坦克、建筑物和武器却能完好的保存下来,因此被称为干净的武器,爆炸区在一天之后,军队很快可以进入目标区作战。中子弹其神秘面纱源自于此。

1977年,美军试爆中子弹成功, 卡特总统便以之为政治武器,希望逼前苏联裁军,保证不侵犯西欧。

1978年4月,卡特在国内外各种压力下,推迟了生产计划,改为只生产中子弹部件。

1978年11月17日,前苏联宣布成功研制出中子弹。

1980年,法国竟然试爆了中子弹,并扬言将用它来保卫欧洲!此弹令法国在政治军事上大显神通,美国却气得直跳。

1981年,里根时期为了加强军备,下令生产长矛飞弹的中子弹头和203毫米榴弹炮的中子炮弹。

1983年,美国军方共生产带中子弹弹头的“长矛”战术导弹945枚。

1977年到1988年,中国研制了中子弹。1999年7月15日宣称拥有中子弹。中国在1964年10月16日‌,地点在新疆罗布泊的荒漠‌成功试爆第一颗原子弹,1967年6月17日,罗布泊上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氢弹,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氢弹的国家,也发现了电磁脉冲的现象。‌10年后,科学家采用激光技术,在实验室里观察到中子的产生过程。到80年代初,建造了用于激光聚变研究的装置,80年代末期成功试爆中子弹。上世纪70年代,中国在经济上十分困难,但仍决定研制中子弹这样的高成本武器。中国一直等到1988年与苏联的关系改善后才对最终的设计进行了测试(在该项目研制期间苏联是假想敌)。

参考文献

美国的“微波导弹”为何突然成热点?某些大媒体在替美国吹,刘晓非说,2024-04-26

电磁脉冲武器:从科幻走进现实

《 文摘报》 电磁脉冲武器:从科幻走进现实 2015年06月27日 《新京报》韩旭阳

“不流血的武器”电磁脉冲武器能否实现跨越式发展?环球网,2023-08-25

我们宣布中子弹为常规武器?还有三个国家有中子弹,我们不会犯傻,2023-07-30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