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玲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一个典型人物,她一生经历作家、战士、文化官员以及等多种身份的转变。因此,在这过程中,她也曾和毛主席有过密切的接触。
在延安时期,丁玲就开始写书了。那个时候毛主席也会给她的书籍提出一点意见,当丁玲晚年回忆毛主席时,她曾说道:“主席对我个人不错。”
1936年,左翼著名女作家丁玲来到了延安。为了欢迎丁玲,中宣部还为她举行了一个欢迎仪式,毛主席和周恩来也都出席。
初次见面,毛主席就热情地称赞他的文笔非常好,书也写得很好。后来,丁玲回忆当时的场景时,也曾表示,这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光荣的时刻。
她是第一次在那么多的领导同志面前讲她的生活经历,似乎在向父母亲诉说一样。
住在延安,毛主席经常和丁玲待在一起,他们会一起谈天说地,谈文学,谈政治。毛泽东似乎把丁玲当作他最喜欢的一个大女儿。而丁玲也把毛泽东当成了父亲,眼神里都是对毛主席的敬佩。
这样一位著名的女作家来到延安,是全党的幸事,因此毛主席对她是寄予厚望的。她的存在就是影响力的象征,因此中央也非常关照丁玲在宣传部安心写作。但那个时候的丁玲完全没有写作的心思,一心想着去当红军,上前线。
毛主席劝说她以笔为枪,也能上前线。丁玲也听了毛主席话,以红军战士的身份去到前线采访那些著名的红军将领。一篇篇刚劲有力的文章在她的手下妙笔生花。一时间,也引起了不少人的注意。
对此,毛主席也非常高兴,为她赋词:“昨天文小姐,今日武将军。”
不久之后,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来到延安,毛主席任命丁玲为中央红军警卫团政治处副主任,向史沫特莱展现延安的新景象,帮助她了解延安。
与此同时,毛主席任命她这个职位,也是想要锻炼一下丁玲。后来,每当丁玲遇到什么问题的时候,毛主席也都会给出解决问题。
也正是这段工作经历,也对丁玲以后的工作产生了很深的影响。
1937年,丁玲带着一个战地记者团到前线去,渐渐地扩大成“西北在地服务团”。毛主席给予他们全力地支持。丁玲也带领西站团途经16个省市县及60多个村庄,辗转了三千多公里。
西站团声名远扬,丁玲也因此受到了中外媒体的注意,国内的文化人先后为丁玲著文。此时的丁玲声名远扬,重要的是他是毛主席立足陕北后迎来的第一个大笔杆子。在那一年多的实践中,毛泽东和丁玲之间如朋友一般,推心置腹。
在毛主席的鼓励下,丁玲也坚持着她自己的创作。
从1946年到1948年,丁玲完成了一部长篇小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1948年,胡乔木乡毛主席介绍起了这部小说。毛主席并没有看过这部作品,也不好随意评价。
不过他还是给出了一些建议:“丁玲是个好同志,就是缺少一点基层锻炼,有机会当上几年县委书记,那就更好了。”
不久之后,丁玲就从萧三夫人的口中得知了毛主席对她的评价,为此丁玲也非常激动。
1948年6月15日,丁玲作为中国妇女代表团成员前往匈牙利出席世界民主妇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当她途经西柏坡时,意外和毛主席相逢。毛主席一见她就说道:“几年不见你了。”
两人一起散步仍然像过去那样谈论了许久。散步后,毛主席又邀请丁玲一起去吃晚饭。在交谈中他称赞丁玲和鲁迅等人都是好作家,也都读了丁玲的文章。丁玲听后也非常感动。
新中国成立之后,丁玲也曾深陷风波,毛主席也曾多次出手保护她。
丁玲晚年复出之后,也曾受到外国记者的采访。他询问:“你现在对毛泽东的看法与过去有无变化。”丁玲坚定地表示:“毛主席是伟大的没有毛主席就没有新中国……主席对我个人是不错的……”
不过,对于毛主席,她也非常遗憾。她表示:“我的终生遗憾,就是没有在毛主席生前,能听他说那么一句话:丁玲改造过来了。”可见,丁玲对毛主席仍然是充满了敬仰和崇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