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来老师带您解读《中国书法批评史》第七十讲
第五章 唐朝中期各家书法思想
第三节 李阳冰、蔡希综对意象的探索
除了张怀瑾外,还有稍晚些时期的李阳冰与蔡希综这两位书法家对书法意象的探讨也有所贡献。其中,李阳冰以小篆技艺而名扬四海,而蔡希综则以其家族传承的书法学问著称。他们在书法意象方面都有着独特的见解。
李阳冰,字少温,尽管其生卒年不详,但他在书法界的成就却是有所记载。他曾担任过缙云、当涂等地的县令,后成为集贤院学士,晚年更是荣升为少监,人们尊称他为李监。他的著作《上采访李大夫书》中,深入探讨了篆书的创作理念。他提到自己致力于研究古篆近三十年,虽然欣赏前人的作品,但觉得它们缺乏生动的点画,更多的是对偏旁的摹刻。他试图理解古人创造文字时的智慧,通过观察天地间的万物来寻找灵感。从山川的方圆流峙,到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从云霞草木的姿态,到衣冠文物的礼节,再到人的面部特征和动物的动态,他都能从中领悟出篆书的笔意。他的篆书作品变化万千,随心所欲,可谓是融合了天地万物的精髓。
李阳冰是唐朝篆书的代表性人物,也是继李斯之后公认的篆书大家。他强调自己在创作篆书时并不仅仅局限于模仿前人的作品,而是有着自己的理解和创新。他对于前人作品的遗憾,也许正如孙过庭所说,那些作品虽然精妙,但因为是石刻,缺少了笔墨流动的韵味。唐朝人非常重视用笔的技巧和效果,对于各种书体的笔法都有深入的研究。篆书作为其中的一种,自然也不例外。这也许正是李阳冰所指的“未有点画”之处,即前人篆书作品在石刻中难以展现的笔墨灵动之美。
李阳冰坚信,要精通篆书艺术,首要之务是追溯其创作之源,深入古人的艺术思维,融入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挖掘其中潜藏的艺术精髓。尽管古人创作篆书时可能并非完全如此,汉字初创之际,确实是从观察自然中汲取灵感。一旦形成固定的书写范式,即便是书写大篆,也多是依据文献记载进行。李阳冰只是以他的独特视角来解读艺术创作的奥秘。他自述从天地山川、日月星辰、草木虫鱼、衣冠文物等自然与人文元素中汲取篆书的意象,并试图从中把握宇宙与人伦的宏观规律。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篆书,更可广泛应用于各种书体。这体现了唐朝中期书法家对于书法意象的深刻追求,虽然同一时期的其他书法理论也有类似的论述,但都没有李阳冰的论述那么全面和深刻。
在李阳冰看来,篆书艺术应表现天地万物的神韵,包括人类的精神生命,展现人们对宇宙生生不息之流的独特体验。至于他自己的篆书作品是否真正体现了这一理念,则另当别论。后来的学习者在研习篆书时,多从先秦金石文字中寻求灵感,一味模仿古人,这无疑会限制篆书艺术的发展和创新。
蔡希综是唐朝天宝年间的书法家,来自曲阿(今江苏丹阳)。他自称东汉书法家蔡邕为其第十九代先祖。他的著作《法书论》在陈思的《书苑菁华》中著录时,被发现存在诸多纰漏。例如,他在文中直接提及先祖蔡邕的名字,且整篇文辞前后缺乏连贯性,似乎是由不同部分拼凑而成。这篇文章中引用了许多前人的书法理论,但其中很多内容都难以证实,包括蔡邕、锺繇、王羲之等人的论述。
其中,蔡希综引述的蔡邕的观点强调,在书写之前应先调整心情,随意发挥;书写时要保持正坐静思的状态,将意念集中在所书之字上,言不出口,气不停歇,这样写出来的字才会优美。在构建字体时,不可随意发挥,而应像描绘自然万物一样,如鸟之形、虫食禾、山树云雾等,使字体纵横有托,运用合度,这才称得上是真正的书法。他还引用了锺繇的观点,强调要从观察万物中汲取灵感,将其形象化于书法之中。这些观念似乎更符合唐人的审美理念。
蔡希综对张旭的草书极为推崇,他赞誉道:近来率府长史张旭,独树一帜,名扬四海。其书法意象之独特,既承袭古制,又在传统中有所创新,有时甚至精简至百字五十字,却仍字形未显,却展现出雄浑飘逸的气象,此乃天赋所致。他常在兴致所至之时挥毫泼墨,或书于墙壁,或写于屏风,笔下的形象仿佛跃然纸上,栩栩如生。有人认为,张旭的书法技艺堪比小王,再度展现出其卓越才华。蔡希综对张旭书法的神韵与气息给予了高度评价,特别是其书法中的“意象”与“乘兴”之理念,正是张旭书法的精髓所在。
米芾曾亲眼见过张旭的墨宝,并留下评语:“每每兴之所至,五指便能掌控全局。”乘兴而为,这正是盛唐时期艺术家们对艺术创作的核心追求。宋代严羽在《沧浪诗话》中也曾提及:“盛唐众人,唯在兴趣,如同羚羊挂角,无迹可循。”此语深刻揭示了盛唐艺书法术所在。
如何才能达到张旭书法中那种既有意象又有气势的境界?蔡希综为我们提供了具体的方法:下笔之初,需藏锋转腕,先缓后急,字形如同虫蛇相互缠绕,意境连绵不断。同时,应追求简洁明了,避免繁琐冗长。在书写过程中,要根据字形和笔势的变化灵活调整,使字体呈现出圆润流畅的特点。若书写过程中出现失误,不可重复摹写,以免失去原有的笔势。若字中有点画之处,需从远处掷下,其势犹如高峰坠石。下笔时,应如同放箭一般迅速果断,迟缓则难以命中目标。同时,草书也需借鉴篆书的笔势,与其他书体相互融合,以丰富书法作品的内涵。若一味追求俗字,则难以在书法作品中展现出独特的光彩。
这些方法在传世的王羲之《笔势论十章》等资料中也有所体现,说明在唐朝时期,这样的书写观念极为盛行。其目的都是为了使字迹更加生动、形象,富有艺术感染力。(共计:2168字)
作者:王贵来(天津书画艺术网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