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日”说说中国最早把“地球”写进去的诗歌

无心随墨 2020-04-22 09:29:06

地球

我们现在对“地球”这个名词已经是太过熟悉了,说不定有时一天还会说上好多次。可是你否知道,“地球”这个名词的历史其实并不算十分久远。在古代各国,对地球形状的猜测就有多种,这里面自然也有认为是球形的,但毕竟都是假说和猜测,直到十六世纪才由葡萄牙人麦哲伦率领的第一次人类环球航海证实。在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为中国带了这种理念,他在为中国皇帝绘制的《坤舆万国全图》上,第一次出现了“地球”这个名词。在此之前,中国有大地的概念,却没有地球的概念,所以把地球作为一个概念和名词写进诗词里肯定不会很早。

《坤舆万国全图》

有人查找唐宋诗词,得到一个结论,宋朝的薛嵎就已经在《太白山观雪》里写到“地球”了,而且他说地球是“大地球”,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先看诗:

二十里松声,千山雪未晴。

人当绝顶见,吟到此时清。

大地球琳满,空林鸟雀惊。

老僧观物化,无灭亦无生。

作者薛嵎,字仲止,一字宾日,号云泉,是一位不太有名的南宋后四灵派诗人。他一生仕途不顺,数试不第,45岁才考中进士,官也只做到福州长溪县主簿。太白山是位于陕西宝鸡的一座历史名山,风景也不错。而薛嵎这次就是在这座名山观雪,而诗歌里面也确实有“大地球”的字眼,但这个“地球”和我们所说的“地球”是一回事吗?

太白山

诗歌首联就点明了环境,风声呼啸,大雪不息。颔联紧接着写,要看雪,就要到山的最高处去,而看雪吟诗,环境清冷,自己的诗歌也似乎受了天地之气,清灵了起来。

颈联里一上来就是那句“大地球”,让现在人一读似乎还有点感觉搞笑。但这个“大地球”到底是什么呢,我们还是先看下一句,“空林鸟雀惊”,空寂的山林鸟雀都受惊了。律诗讲究中间两联要对仗,那么“鸟雀”是一个名词,应该对“球琳”才对,这一下子就不对了,剩下“空林”就对“大地”了,这说明“地球”在这里根本就不是一个连在一起的词语啊。这里的“大地”不用多说,却多出一个不太容易理解的“球琳”,是个什么东东呢?古代造字,形声字是主流,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左边的偏旁都是“王”,稍微有点文字学知识的人都知道,在偏旁里,这个“王”其实就是“玉”字,带这个偏旁的基本都和玉有关系,比如“玫瑰”(这个最早确实指玉石),比如三国大人物周瑜的名“瑜”和字公瑾里面的“瑾”,我们常说“怀瑾握瑜”,里面的“瑾”和“瑜”都是美玉的意思。还有“璞”、“理”、“瑕”等都和玉有关系。而这个“球琳”其实也是美玉的意思,所以他的“大地球琳满”,真正的意思是,大地是到处都是雪,这里只是用美玉来比晶莹纯洁的雪而已。这下应该明白了,所谓“大地球”,是不存在的。

这首诗最后一联就不多解释了,无非用佛教的理论写自己的感悟罢了。

这样很多人难免失望,竟然没有“大地球”。其实现在很多理念进入诗词,时从清末黄遵宪“诗界革命”之后,当时他的诗歌中运用了很多现在的天文地理科技的内容。我下面找了一首真正写地球的诗(是不是我国第一首写地球的,我也不知道),大家欣赏一下写的如何。

海行杂感

星星世界遍诸天,不计三千与大千。

倘亦乘槎中有客,回头望我地球圆。

这首诗题目叫《海行杂感》,当然内容就是写的海上航行的事情。前面两句可以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夜晚行走海上,看到的是无数的星星。第三句运用了一个典故。据说某人曾乘小船不知道走到哪里了,结果回来一打听,自己竟然顺流直到牛郎星那边了,可见海天相通。这句假设有人乘船到了天上,回头会看到什么,那当然是圆圆的“大地球”了。

这首诗融现代的天文地理知识于诗歌,别说,在当时是很受欢迎的,这也是他“诗界革命”中的一项内容,而且还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颇大。

这之后就有很多人写到“地球”了,你知道有那首诗里有呢?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