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湖边上,有座“聚才”的城市。
1
“人才会客厅”
最新一期的人才会客厅如期而至。
2023年9月27日,湖州周三亲清直通车·政企恳谈会暨“在湖州看见美丽中国”人才会客厅活动举行。活动中,湖州市委书记陈浩与30位在湖创业创新人才面对面座谈交流。浙江三时纪新材科技有限公司研发总监杨原武、星光农机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韩冀皖等人才代表,围绕新兴产业培育、融资环境优化、人才政策供给、科研成果转化等提出意见建议。
这是湖州的“特别节目”。自2022年6月以来,这座城市坚持每周三召开人才会客厅。在座谈会上,没有主持人、没有固定话题、没有发言材料,政府人员和各行各业的高层次人才敞开心扉,面对面交流。
通过这种机制,不少人才在湖州找到了家的感觉。
例如浙江兆龙互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国家级人才何博士,其在人才会客厅提出孩子无法办理医保卡问题后,湖州市委人才办立即行动,积极协调多部门,迅速解决了问题。
再如国家级人才许博士,其领衔的瑶光半导体项目从初次接触到确认签约意向,前后不超过两周时间。通过人才会客厅,在得知企业有资金需求后,湖州协调金融机构前往企业对接,成功帮助企业信用贷款600万元,推动了项目快速落地。
他们不是个例。截至目前,湖州已召开市级人才会客厅55期,服务人才445位,共交办解决问题765个,满意率达99.5%。
通过这种面对面交流、点对点服务的方式,湖州全力做优服务,给予人才发展信心。
设立人才会客厅不是一时兴起,背后是湖州的战略考量。近年来,湖州深入实施人才强市创新强市首位战略,以最大诚意召唤人才来湖干事创业。
最新资料显示,湖州位列中国城市人才吸引力榜单第29位,青年发展指数全省第2位。
据统计,今年湖州已新引进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231个,同比增长49%。
能吸引到如此多的人才汇聚,湖州到底有什么魔力?
2
为什么是湖州?
这个问题的答案,同样得从湖州内部寻找。
城市引才,“引”字至关重要。天下人才,犹如星辰,散布各地。从哪里引,怎么引,都考验着一个城市的功力。
从顶层设计上看,湖州这些年系统推出人才新政:“湖九条”“湖十条”“人才新政4.0版”“博士双创新政”……此外,还有“湖州未来大会”“湖州浙江大学校友日”等活动持续举办。
值得一提的是,就在2023年5月20日,这座城市开创了首个“湖州人才日”,在湖州未来大会上打出“湖州爱你”人才工作品牌。笔者第一次看到,一座城市用如此直接、年轻、炙热的方式向人才“表白”。
湖州在引才方面的创新,远不止于此。围绕激发企业引才主体作用,湖州首创“人才强企指数”,对全市4227家规上企业和人才企业精准画像,公布湖州市“人才强企”百强企业榜单,并对10强企业进行表彰。
此外,湖州主动对接G60科创走廊人才高地建设,与杭州、嘉兴等地签订区域战略合作框架,参与组建长三角人才一体化城市联盟,深化区域人才共引共育合作。据了解,今年第五届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就将在湖州举办。
没有任何人可以低估这座城市对人才的渴望和诚意。
湖州的努力也换来了回报。数据显示,这些年来,湖州已累计遴选“南太湖精英计划”人才项目1980个,带动引进高层次人才2万余人。
古语云,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湖州,正在成为那个不常有的伯乐。
3
“硬件”“软件”齐上阵
引人不容易,留人更不容易。
如果说把人才引来,需要的是诚意和坚持;那把人才留住,则更需要实力。
对高层次人才来说,他们大多渴望有一个平台能施展自己的抱负与才华,由此为社会创造价值。
湖州在这方面的底子很扎实。精准的人才政策之外,湖州正在打造以“五谷丰登”为核心的创业平台。通过在绿水青山之间布局新型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高能级创新主体,有效聚引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创新资源要素。截至目前,7个创谷累计引进科创项目63个、高层次人才团队81个,聚引各类人才1.02万人,其中首位谷-西塞科学谷引进工业控制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等科创项目28个,聚引青年人才2100余人。
在人才创业平台打造上,湖州大力推进“南太湖精英计划”产业园建设,累计已建成专业化人才园区6个,成功创建省人才创业园2个。
在高教平台的搭建上,湖州坚持实施“名校名院名所”引进计划,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浙江大学湖州研究院。资料显示,该研究院2020年12月成立,目前已引进领军人才28名、“浙大南太湖学者”6人,科研人员规模将近500人。结合湖州市“八大新兴产业链”发展需求,研究院朝着智能机器人等领域不断发力。
创新的集聚离不开资本力量的赋能。自2021年成立以来,湖州市级人才基金规模已超10亿元,累计投资科技型人才项目49个、投资总额达5.5亿余元,帮助孔辉汽车、旦迪通信等新招引人才企业加速落地投产。
2023年以来,湖州更是创新基金运营模式,人才基金采取“1+X”母基金+若干子基金的模式。人才基金已累计成立6支子基金,子基金总规模达13.35亿元,2023年新增浙大创投基金和巨人涌旺基金2支子基金。各子基金深耕专业领域,聚焦新能源、合金特材、工程机械、光电通信及半导体等八大新兴产业,以基金投资助力孵化型企业驶入快车道、推进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湖州对人才的呵护除了以上这些“硬件”,还有无处不在的“软件”。
令笔者感到惊讶的是,湖州组建了长三角首个人才发展集团,从人才引进、人才园区、人才投资、人才培训、人才公寓、人才服务等六个方面提供全方位关怀。没有钱,他们帮忙融;没有员工,他们帮忙招;没有房住,他们帮忙安排。
文章开头提到的人才会客厅正是这种服务思维的体现。“让人才找到家的感觉、感受家的温暖”是人才会客厅的主要目标。这不仅仅是一个口号,为确保实效,湖州还建立项目交办、专班运作和跟踪问效等机制,定期亮晒办理结果和人才满意情况。那些不作为、慢作为的部门,还会被通报。
以车磊为例,2011年,他只身一人来到湖州创业。让他没有想到的是,企业创立伊始,湖州就将系统内优秀的干部派驻了过来,“我们晚上搞到几点,他也一直陪着”。在疫情时,湖州还贴心准备了年夜饭套餐,预约了风景秀丽的民宿供他们休闲放松。
正是这种人情味,让车磊一直坚定地留在湖州。时至今日,车磊创办的“宜可欧”已成长为国内环保行业的“独角兽”,公司销售额突破1.5亿元,自主研发的多项产品打破了国外垄断的局面。
如此种种,足见湖州对人才的信心、细心和真心。
4
结语
湖州的骨子里,藏着“崇文重教、礼敬人才”的基因。
据统计,由宋至清,湖州一共出了18名状元,其中清代9人,数量位居全国第二、浙江第一。此外还有榜眼8人、探花6人,进士前三名就有32人。
到了现代,湖州的传统也没有落下,截至目前,湖州已经走出了42位院士。最近的一位,是湖州籍科学家俞飚,当选中国科学院化学部院士。
湖州在古代的人才爆发,根源于强大的经济实力和文化实力,以及由此孕育出来的文化氛围。而如今,这种历史底蕴之外,湖州还多了一份主动作为——积极引才,用心留才。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是,湖州交通的改善也让人才更加心动。等到明年底沪苏湖高铁开通以后,湖州到苏州只要15分钟,到上海也不过半小时。
不难想象,越来越多的新时代人才,将加速涌向太湖南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