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东升教授:再谈前途选择方法论——《选好专业,挑对大学》序

吕布说教育 2024-01-29 18:36:19

翟东升教授给我的新书《选好专业,挑对大学》写了一篇序,我看过很多遍,每遍都有收获。这篇序不单单对青年人有用,对于像我这样的成年人也很有启发。

2004年刚刚博士毕业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前途选择方法论》,那是我作为青年学者的一些思考。18年如白驹过隙,如今人到中年,工作和生活经历丰富了一些,也目睹了许多同龄人和历届学生的人生起伏,甚至还面试过一些求职的年轻人,因而我积累了一些新想法。当然今天关于前途选择的这些想法也未必多么正确而高明,再过18年等我临退休之际,可能又会觉得“今是而昨非”。

不断提升个人价值

年轻人应该不断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并为之努力奋斗。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和成长,才能在未来拥有更多的机会和选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躺平”只会让年轻人在生活和职业发展中失去很多的机会和优势,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加平庸和乏味。所以,我建议21世纪的中国年轻人不要轻言“躺平”,只要掌握正确的选择方法论,再配以持久的努力,就可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

一般而言,提升个人价值意味着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的压力,常见的提升方法包括学习、自我管理、经商以及社交等。运气在此过程中的作用可能比较小,因为你凭纯运气所获得的财富和地位通常不久就会凭实力还回去。人所能获得并保持的财富与地位,主要取决于他的认知和努力。我下边要列举的是我从这个时代的各种现象中梳理归纳出的实现个人价值提升的若干“攻略”。

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

每个平台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优势,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可以让你更好地发挥个人优势、提高工作效率、拓展人脉和资源、实现自我价值。所以,在选择平台时应该认真考虑自己的兴趣、能力和目标,选择适合自己的平台来开展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以我自己的经历为例,2004年博士毕业的时候,我给自己的人生做了个规划,觉得要想成为世界一流的对外政策专家,除了博览群书以打造跨学科的知识基础之外,还应该深入领域去游历成长,因此我先后选择了欧盟总部所在地——布鲁塞尔和美国联邦政府所在地——华盛顿特区的两所大学做访学,并主动混迹于当地的政策研究圈。在北京,我所任教的中国人民大学受邀参与各方面政策研讨的机会也比较多,对于我的认知、阅历和专业能力的提升非常有帮助。

专注与长线成长的重要性

古语说,大器晚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需要厚积方能薄发,种子要长成参天大树,粮食要酿成珍贵的老酒原浆,都必须有足够的年份,人生从量变质变也是如此。

可能有人会问:该成为专才还是通才?

我目前的认识是:首先要成为专才,而不要从一开始就试图当通才。现代社会的分工非常细,每一个细分领域的顶级人才都可以获得较高的报酬和地位,因此你需要的是在某一个细分领域内做到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强,而不是知道很多领域的事情但是在哪个行业里都不够杰出。在荒岛求生时,孤独的鲁滨孙必须既能捕鱼,又能打猎,还会搭房子,否则他无法存活。但是在高度复杂、充分分工的现代社会,你必须专精一项才能出头。其实这个想法不是我的原创,而是我的博士导师批评我时说的原话。当时我博士毕业留校工作后,为了改善生活给一个商业刊物写专栏评论文章,一个字一块钱,颇为自得。导师批评我说,你应该先给专业同行写文章,而不是给大众写文章,用你的专业思想和能力征服同行,确立了自己的专业地位之后,才有资格面向大众就一般性话题发表见解。我的导师从普通学者开始,到一步步建立学术声望,具有一定行业影响力,应该说是人生相当成功。

人生必须专精一行,也不能轻易换赛道,因为换赛道意味着你无法形成能力、人脉和专业知识的积累。2015年的一天,我从芝加哥大学打车去机场,司机是位60岁出头的墨西哥裔,他的话让我印象非常深刻。他跟我聊了一路,说自己是墨西哥大学的毕业生,本应在自己的国家做一个工程师,但是因为听信了所谓“美国梦”的宣传而来到美国打工,最终发现自己的一生被“偷走”了。他在美国的40年里干过30多个工种,最多的时候一天干4份工才能养家糊口,包括剪草坪、送快递、炸薯条、擦窗户、开出租车和做导购,等等。很多人的人生也是如此被稀里糊涂地“偷走”了,放弃了原本的专业,去做了很多不相干的事情。

要敢于做取舍

许多人的人生靠惯性而不是靠理性驱动,主要原因不是懒惰,而是恐惧。他们对失去的恐惧远甚于对获得的渴望。要想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必须准备好舍弃一些当下拥有的东西,必要的时候,还应该适度冒险和承担一定的压力。

十多年前,有位同事曾面临一项艰难的选择。他们夫妻二人的工作都较为繁重,同时还要兼顾照料家中的孩子。经过坦诚协商,他们进行了家庭分工的结构性调整:一方回归家庭,照顾孩子并休养生息,而另一方全身心地挣钱养家。对于绝大多数家庭而言,这是一个相当冒险而艰难的决策,而且事实上,他们最初两年的转型的确失败了:尝试多种投资,不但没有挣到钱,反而还把家中另一套房产给赔掉了。但是经过继续探索,这位同事在教育行业中站稳了脚跟,讲课讲出了名气,使家中的财务状况上了一个台阶。

几乎在同时,另一位同事也想走讲课挣钱这条路,大家也一直为他出主意找选题,但是10年之后他还停留在说说而已的状态。他总结说,自己跟前一位同事相比,缺乏行动力。在我看来,行动力是表象,谈到底其实是由人生观所塑造的勇气和决心。许多人都希望人生能有大不同,但是他们总放不下手头那点营生和杂事。成功的转型需要破釜沉舟的勇气和决心,你必须先让自己空下来、闲下来,对人生中那些可有可无的东西统统“断舍离”,然后才能全身心地投入新方向。

不能追逐热门和收入

时代在飞速发展,今天的热门行业一定不会是二三十年后的热门。人才的供需也符合市场规律,稀缺就会被高估,高估之后供给就会持续增加以至于过剩,而过剩则会被低估。20世纪90年代早期,做外贸很热门,那个时候国际贸易专业的录取分数也特别高,而如今外贸行业竞争充分,如果不顺应发展及时做出改变,极易被淘汰。再后来,金融业和证券业也是热门行业,我曾指导的一个世界经济专业的研究生平时不怎么来上课,整天去券商投行实习,为的就是能进入这个行业工作。研究生一毕业薪酬就比教授高1~2倍,但是这种高薪能持续多久呢?能否伴随你的整个职业生涯呢?

我一直主张,人的工作应该着眼于追求提升自己的价值,而不是价格;我们应该经常问问自己:我对这个社会、对这个国家、对这个世界有什么价值?职业的目的不是快速挣钱,而是人生价值的实现,收入则是这个社会为你的价值所支付的对价。在市场快速变动过程中,的确会存在价值和价格之间的巨大背离现象,但是从长期来看,市场总是有效的,价值与价格之间的背离会被抹除。如果你只关注把自己的劳动和时间卖一个好价格,尤其是想卖一个远高于自身价值的“好价格”,那就容易走上曲折的人生道路。追逐变动不居的价格,就容易追涨杀跌,容易在人力资本或者说劳动力市场上“颠沛流离”,最终无法形成自身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有效积累,即所谓“滚石不生苔,漂泊难聚财”。

要看清历史潮流

人生短暂,职业生涯无非就是三四十年光景。世界历史的潮流通常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可能会经历一次大潮转向。因此从这个层面上讲,你错不起,因为几乎没有重来的机会。

我不主张搭历史的便车,不主张追逐时代的风口,但是至少不要逆历史潮流而动,个人的职业生涯实在等不起那么久。同学们在做选择的时候一定要看清历史潮流,考虑历史的轨迹。

结语

我受高考志愿填报行业的知名专家邹开颜老师(网名“五道口的颜学姐”)的嘱托,为她的新书写一个序,因此想起了这些年关于人生选择和“攻略”的若干思考,并用一周时间写下了上述文字。尽管此文可能存在很多不足,比如太过功利或现实,比如局限于我所处的这个时代,但是既然要写这个主题,我觉得诚实是第一要求,因此不揣浅陋,坦然相陈,供朋友们借鉴和批评。需要提醒读者的是,我只是尽可能坦率而理性地对我所生活的时代和社会规则进行了一点观察,并提出相应的“游戏攻略”,无涉我自身的政治、道德和价值评判。

祝大家都有美好的未来。

翟东升教授2022年于北京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