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蒙古独立浪潮中唯一没有赞同独立的部落,最后结局又如何?

妙招小青 2024-12-12 14:41:17

1911年,当外蒙古的独立浪潮席卷而来时,几乎所有部落都高举起了分裂的大旗,唯有科布多地区的杜尔伯特汗和他的子民选择坚持。

他们不仅反对独立,还试图守住最后的中国领土。一边是俄军与蒙古独立军的大军压境,一边是民国政府的援军迟迟未至,最后他们的结局如何呢?

科布多位于清朝外蒙古地区的西部边陲,地理位置极其特殊。这片土地不仅是清政府与外蒙古的交界地,更与沙俄接壤。早在19世纪中叶,沙俄便对这片土地虎视眈眈。

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沙俄蚕食了科布多的西部大片领土,比如1864年的《勘分西北界约记》和1869年的《科布多条约》,将大片土地划入哈萨克斯坦和俄国版图。

到1911年时,科布多已经被削减到只剩下东部的一小块区域,成为清朝在外蒙古的最后一块孤立据点。

正因为科布多是边陲地区,这里的文化也显得格外多元。除了外蒙古的原住民,还有大量从内蒙古迁居而来的牧民,以及从新疆移居此地的和硕特部、扎哈沁部等蒙古族群。

这种复杂的民族结构,让科布多的居民对中国有着更深的归属感——他们怀念这里的牧场,更对中国的文化和历史心存敬畏。

据记载,科布多唯一一本地方志《科布多政务总册》是用汉语编写的,这种文化纽带让科布多在外蒙古独立浪潮中显得格外特殊。

1911年是科布多命运的转折点,这一年外蒙古的喀尔喀四部在库伦(今乌兰巴托)宣布独立,标志着清朝对外蒙古的统治正式瓦解。

在外蒙古独立的鼓动下,几乎所有的部落都选择响应。科布多地区却成为唯一一个旗帜鲜明反对独立的地方。

杜尔伯特汗噶勒章那木济勒带领科布多的蒙古族牧民,继续服从清政府的管理,拒绝加入独立阵营。

这样的选择是艰难的。

一方面,科布多的地理位置使其面临外蒙古独立军和沙俄的双重压力;另一方面,新成立的民国政府对外蒙古事务的掌控力微乎其微,难以提供及时的支援。

科布多的反对立场很快引起了库伦政府的不满,1912年,外蒙古的军事领袖海山、马克思尔扎布和丹毕坚赞喇嘛(外号“黑喇嘛”)率领5000人的独立军,进攻只有300守军的科布多城。

面对如此悬殊的兵力差距,科布多的守军选择向民国政府求援。民国政府也意识到科布多的战略重要性,随即命令新疆都督杨增新派兵驰援。

可援军的到来并不顺利。

一方面,杨增新收到沙俄驻迪化(今乌鲁木齐)领事的多次警告,要求中国军队不得介入外蒙古事务;另一方面,从新疆到科布多的路途需要翻越阿勒泰山脉,极为艰险。

最终援军未能及时抵达,而科布多的守军在与外蒙古独立军及俄军的激战中苦撑数十日后,于1912年8月6日被攻陷。

据记载科布多城沦陷后,参赞大臣溥闰以及700多名居民被俄军强行押解出境。这座城池随后被外蒙古军队彻底毁灭,如今只能在卫星图上依稀辨认出遗址的痕迹。

科布多的失守并未让外蒙古的扩张止步,1913年,外蒙古军队在沙俄的支持下,以“收复科布多”为名,向已经划归新疆的阿勒泰地区发动进攻。

这一次杨增新没有退缩,亲自指挥新疆军队,与外蒙古军队展开了激烈的对峙,最终成功将其拒之门外。

为了避免更大的冲突,1913年12月21日,新疆地方政府与外蒙古签订了《阿勒泰科布多中蒙军队驻扎线临时停战条约》,确立了两地的临时边界,这条边界线成为了今日中国与蒙古国国界的雏形。

1 阅读: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