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起反制不到24小时,美国制裁多家中企,但力度已是强弩之末

黄教授 2025-01-06 22:05:52

图为中国商务部

中方反制铁拳落地,对美38家企业实施制裁,不到24小时美国报复制裁中企,但力度已是强弩之末。那么,中美互相制裁,是否会成为新常态?美国对华制裁为何说到了强弩之末?在形势越发不利的情况下,美国会停止制裁中企吗?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从中国对美企制裁说起,为你进行分析。

1月2日,中国对38家美国企业实施制裁,其中10家对台军售企业属于“不可靠实体名单”。紧接着美国以国家安全名义对中国11个实体进行制裁,这是美国从2022年以来对中国半导体行业的第三轮制裁打击。

第一个问题:中美互相制裁,是否会成为新常态?

中美互相制裁已经从零星事件发展为一种常态化现象,制裁的频率和涉及领域不断增加。近年来,中美之间的制裁已逐步覆盖从关税到高科技出口管制、从军事领域到稀土资源等关键行业。2025年初,中国商务部对38家美国实体实施制裁,包括10家涉台军售企业和28家武器制造或技术相关公司,正是针对美国对华芯片限制及对台军售的强烈回应。

图为半导体制造车间

美国自2018年发起对华“关税战”后,又在2022年和2023年多次对中国半导体行业施加出口管制,而中国则以“不可靠实体名单”和出口限制进行反制。频繁的制裁行为表明,双方的措施已经渗透到更多领域,尤其是事关国家核心利益和技术竞争的关键环节。

美国以其“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的半导体行业进行规模限制,同时将部分中企列入“实体清单”。中国则依据《出口管制法》和《反外国制裁法》对美国相关企业采取对等反制措施。这种安全化叙事将经济竞争与国家安全挂钩,赋予制裁长期合法性。

例如,美国声称“中国企业获取高超音速技术对其国家安全会造成损害”,而中国反对美方对台军售是基于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这种以安全为理由的对抗,表明两国制裁行为不仅是短期策略,更是服务于长期战略的手段。

图为稀土矿

中美制裁的连锁效应正在重塑全球供应链格局。以半导体行业为例,美国对中国实施多轮出口管制直接影响了全球芯片市场的技术流通,而中国限制锂、稀土等关键资源出口,则会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全球电池制造供应链产生重大影响。制裁行为的外溢效应不仅增加了全球企业的成本,也迫使多国重新评估供应链布局。2025年初,中国建议对锂电池技术出口实施限制,进一步凸显了这一趋势。这种连锁反应的不断积累,加剧了全球产业链的不确定性,并使得更多国家不得不在中美之间寻找平衡。

第二个问题:美国对华制裁为何说到了强弩之末?

美国对华制裁在经历了几轮强力打击后,已逐步走到了一个瓶颈期。其制裁手段已经逐渐逼近极限。美国政府自2018年起就开始对中国实施大规模的关税措施,并且通过科技封锁加大对中国企业,尤其是半导体领域的限制。然而,随着制裁的深化,其效果逐渐显现出疲软。

虽然美国短期内通过技术封锁打击了中国部分企业的竞争力,但中国通过加强自主研发与技术替代,逐步填补了这些空白。同时,美国制裁也未能阻止中国在关键技术和市场上的快速崛起,反而使得中美关系更趋紧张,长远来看,制裁的政治与经济成本不断上升,效果已大大削弱。

图为波音制造工厂

美国企业在中国的巨大利益也是美国制裁行动的一个制约因素。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其市场对美国企业至关重要,尤其在高科技、汽车、金融和消费品等领域。许多美国跨国公司在中国的销售和生产极为依赖,当这些企业面临被排除中国市场的风险时,往往会产生强烈的反对声音。

比如,苹果、英特尔、波音等公司,已经多次表达过对中美贸易摩擦的担忧,并希望通过与中国政府的合作来化解困局。随着美国对华制裁力度加大,这些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利益受到了直接影响,因此,来自美国企业界的压力使得美国政府不得不权衡制裁带来的负面影响。

中国在一些关键战略资源和技术领域的不可替代性,使得其反制措施具有了强大的威慑力。例如,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稀土资源供应国,而稀土是现代高科技制造中不可或缺的材料。美国如果进一步制裁中国的半导体产业,可能会面临稀土资源供应中断的风险。

与此同时,中国在锂电池技术和新兴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也让中国有能力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占据关键位置。中国通过出口限制、技术管制等方式进行反制,已经开始对全球产业链带来显著影响。这种反制力不仅使得美国的制裁效果大打折扣,也让其他国家在美国与中国的制裁竞争中不得不重新审视自身的立场和利益。盟友对美方单边制裁的支持度下降,如欧洲对美国芯片政策的质疑。

图为中国航运船只

第三个问题:在形势越发不利的情况下,美国会停止制裁中企吗?

美国政府的对华强硬政策,特别是在经济、科技和军事领域的制裁,通常得到部分民众和政治团体的支持。美国国内一些政治力量将制裁中国视为应对中国崛起的一种必要手段。这种公众支持使得美国政府在实施对华制裁时,难以轻易作出撤回决定,因为这可能被视为对国内支持的让步。

制裁已经被视为美国在与中国进行战略竞争中的一个重要工具。美国政府明确表示,将中国视为“战略竞争对手”,并通过一系列制裁手段限制中国在关键技术领域的崛起,即使制裁的效果不显著。美国希望长期制裁来削弱中国在全球高科技行业中的竞争力,尤其是半导体、人工智能和5G等领域。因此,即使制裁措施并未带来立竿见影的成果,也很难在短期内放弃这些战略工具。同时,推动与中国的技术“脱钩”也是美国制裁的一大核心点,试图通过产业链重塑限制中国在关键领域的突破。

图为锂电池制造车间

然而,全球经济的波动和供应链重构可能成为美国制裁政策调整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全球供应链的重新配置,中国在某些领域,特别是稀土资源、锂电池和制造业等领域的地位愈加重要。美国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美国企业的原材料供应和市场准入,进而可能影响到美国国内产业的健康发展。

此外,随着全球经济面临不确定性,美国可能会重新评估其对中国的制裁措施,尤其是在全球经济放缓的背景下。如果制裁措施过度加剧,可能会加剧美国企业的成本压力并影响其竞争。例如,只针对其认为的“高风险企业和技术”,而非全面限制。另外,加强与日韩、欧盟的供应链合作,避免因单边制裁失去盟友支持。

综合而言,中美之间的制裁频率和领域扩展,双方已进入新常态,影响了全球的供应链。而美国对中国的制裁措施影响力逐渐减小,且美国企业也受到了极大制约。在这样的情况下,美国也不会停止对中国企业的制裁,可能会对制裁措施有所调整。一方面是国内政治氛围影响,政府不好撤回,另一方面制裁已经成为战略工具,很难放弃。

2 阅读: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