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香港卫视被封禁的消息引发了全网的“瓜田”骚动,原本人气高涨、粉丝数量达千万级的“无码之光”就这么突然间消失得无影无踪。
这个曾经以“不打码”、“敢说敢播”而闻名的账号,似乎一夜之间从风口浪尖的新闻弄潮儿变成了“被封大户”引发了吃瓜群众的广泛猜测和讨论。
回想起当初,这个账号可是凭借着对事件的真实还原、不加修饰的镜头而迅速蹿红,让不少网友感慨“终于有个敢说真话的媒体了!”
从街头纠纷到社会热点,香港卫视总是第一时间把事件的原汁原味呈现出来,有时甚至连当事人的脸都没遮,分分钟戳破了很多媒体报道的“打码面具”。
可是现在,突然之间,它被“团灭”封号,所有动态戛然而止。
事件回顾
话说,这事儿得从9月5日说起。
那天,香港卫视突然静悄悄地“失声”了——原本每天都要热闹更新几次的账号,瞬间没了动静。
要知道,在这之前,香港卫视的更新频率可是高得像闹钟,网友们习惯每天刷到它犀利的评论和劲爆的新闻。
大家左等右等,一开始以为是啥节日休息,没想到,这一停更就是彻底没了下文。
然而,大家心里还想着“别急,可能过几天就回来了”,可等来的却是“当头一棒”——不但没等到“复活”反倒是传来被全网封禁的消息。
香港卫视先是在某音“栽了个大跟头”这个坐拥1400万粉丝的账号,说没就没,社区的铁拳一出手,立马就被封禁了个彻底。
要知道,这可是香港卫视最早入驻的主战场,粉丝数量几乎秒杀其他媒体号。
原本粉丝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账号,变得要么无法搜到,要么就是页面灰扑扑地挂着“账号被封禁”的字样,连一个全身而退的机会都没有。
特别是某手上那个号,注册没几天,还没来得及大干一场呢,就被一纸封杀,连“重出江湖”的机会都没捞到。
这一下,香港卫视就像“连环爆”一样,整个网络阵地全军覆没。
想当初,这些账号个个都是“流量霸主”无论在哪个平台,随便发个动态,都是几万、几十万的点赞,评论更是像流水一样刷个不停。
疑似封禁原因曝光
香港卫视这次全网封禁,虽然官方没给出一个明确的理由,但网友们可没闲着,纷纷展开了“名侦探模式”,各种分析、猜测满天飞。
不过从种种蛛丝马迹来看,香港卫视的封禁很可能是自食其果,跟它在内容和运营上走的“偏锋”有莫大的关系。
内容太“负”
一脚踩空了导向红线最开始的时候,香港卫视的账号还算比较“中规中矩”报道内容五五开:一半是积极向上的新闻,另一半是引人注目的负面事件,毕竟要吸引眼球嘛。
可时间一长,运营团队发现,哎哟,原来负面新闻那才叫流量密码啊!
于是,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几乎只盯着社会上的阴暗面,什么矛盾、纠纷、闹剧通通往上搬,搞得负能量爆棚。
久而久之,这样的内容跟平台倡导的“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是彻底对着干,平台看不过眼,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不打码”的代价
隐私权踩雷香港卫视一直标榜自己是“真实还原”,为了让观众看到最“真实”的现场画面,他们的报道风格是“有啥说啥,镜头直怼”从来不给当事人打码遮脸,一切都“原汁原味”。
可问题来了,这种“不打码”的报道方式虽然博得了吃瓜群众的眼球,但对当事人来说可就不那么“美丽”了——毫无隐私可言,直接被曝了个底朝天。
这种行为很容易给当事人带来困扰甚至二次伤害,网友们一看到,舆论就炸了锅,直接一顿道德批判,香港卫视也被扣上了侵犯隐私权的大帽子,逐渐陷入“舆论审判”。
旧闻、剧本乱飞
真假新闻难辨更让网友吐槽的是,香港卫视很多视频内容根本没有原创,甚至连核实都没核实就直接转发,里面不乏一些“编造”出来的旧闻或“剧本演绎”。
也就是说,看到的“新闻”很可能压根就不是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是经过加工“编排”出来的“戏”。
你号称“新闻媒体”却连最起码的真实性都保证不了,整个团队连专业记者都没有,那这“新闻”的信任度还怎么保证?
太尖锐,触碰“敏感话题”
香港卫视的报道风格一直很“犀利”,他们的镜头总是对准最“热辣”的社会问题,发表的评论更是“直言不讳”。
可是,有时候太犀利也容易“刀枪入肉”——有些新闻报道得过于尖锐,或者是触碰了一些敏感话题,甚至有时引用了一些未经证实的自媒体信息。
这种操作很容易引发舆论“放大效应”,引导负面情绪蔓延,直接把自己送上了“舆论风口浪尖”。
而这一次,香港卫视似乎“踩了雷”说白了,就是话说得太直、报道得太尖,把自己送上了封禁的刀口。
网友的态度
香港卫视被全网封禁的消息一出来,网友们那叫一个热闹啊!
在他们眼中,香港卫视仗着“真实”大搞“无码”报道,把当事人丢到网络舆论里“裸奔”对社会秩序和舆论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
但话又说回来,也不是所有人都为封禁举措叫好。
一些网友对媒体应该承担的责任与保持真实的平衡提出了质疑:难道真实就不能完整呈现吗?
特别是面对一些重大社会事件,媒体该不该大胆揭露真相,还是应该先给当事人“打个码”?
毕竟,封号的背后反映的是行业更深层次的问题:既要有勇气说真话,也要有能力承担责任。
结语
新闻报道应当基于事实,呈现的是完整而全面的真相,而不是片面地强调黑暗面来吸引注意力。
在这个人人都是“拍客”、内容极速传播的时代,新闻的传播速度比以往快得多,但这也意味着媒体更应该小心谨慎,处理好知情权与隐私权之间的平衡。
你又是怎么看待这场封禁风波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