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岁抑郁后才明白:戒掉这4个期待,女人想不快乐都难!

张德芬空间 2024-01-02 14:05:33

“一生不愁吃穿,唯独缺少阳光与爱。”

这是周国平在《爱与孤独》中说的一句话,也是无数中年女性的写照。

豆瓣上有一个话题《关注女性长辈的精神抑郁》,在冰冷的文字后面,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又一个的孤独又冰冷的身影。

这里面有年轻一代记录长辈女性的抑郁,也有中年女性的抑郁自述。

有一个帖子说,自己已经50多岁了,察觉到自己抑郁是从40岁那年,孩子上初中那年开始的。

这个阶段家庭不再需要忙碌,生活的离心力代替了向心力,她说自己好像与这个世界失去了联系。

她不想和任何人打交道,只想一下班就往被窝里一钻。

青春貌美随着岁月流逝,辛苦养大的孩子渐行渐远,无话可说的老公令人倍感孤独,一事无成的低价值感蠢蠢欲动……

这种难熬并不在于中年危机本身,而在于女性的成长,是需要“过五关斩六将”的。

我们只有一步步成长,走出一个个的心理困境,才能真正自由、通透、幸福。

第一关:

认清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

所有人都在告诉你:父母的爱,是无条件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

但实际上,认清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一个人成长的第一步。

朋友晓雪从小就是妈妈的“盟友”,妈妈一直告诉她“我是世界上最爱你的人,为了你我什么都可以牺牲,我的一切都是为你”。

晓雪确实是感受到了妈妈的爱,她能真真切切感受到妈妈的付出,感受到妈妈的全身心投入。

但是,也总有一些时刻是拧巴的。

妈妈讽刺她“皮肤黑,不会有人喜欢”时,她虽然很难过,但会告诉自己:妈妈最了解我,说什么都是对的。

妈妈约束她,当她点外卖都要被骂一周时,她压抑自己的愤怒安慰自己:妈妈是爱我的,这都是为了我的健康。

但让她难以接受的是,妈妈连她的女儿都要控制,孩子上厕所用几格卫生纸,妈妈都要絮絮叨叨。

但晓雪压抑自己的难受,合理化妈妈的控制,不断说服自己:妈妈她是有些缺点,但也都是为了我们好。

多年的纠缠与撕扯,晓雪根本不敢去攻击妈妈,只能攻击自己。

“妈妈这么爱我,是我太没良心了,是我不够好,做的还不够多。”

直到她因为太痛苦走进咨询室,听到那几句温柔的提问:

或许,你的妈妈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爱你呢?

或者说,她给你的爱的背后,是不是有你没觉察到的条件呢?

那一刻,晓雪像是被人戳破了内心最硬的那层壳,疼痛无比,也泪流满面。

一下子过往那些她感受到的压抑的爱,都有了具象的理由:原来妈妈的爱,并不是无条件的。

很多女孩在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都会听到父母这样的话语:

“你是贴心小棉袄,你真乖”;

“你这么乖巧懂事,真讨人喜欢”;

“还好你是女孩子,能理解妈妈的不容易”。

其实这些话背后都是在表达:你只有听话懂事、善解人意,我们才会爱你。

你或许早就感受到了,只是不愿承认。

因为这个认知对于你来说真的是痛苦的,因为它撕裂了你心中那个“被无条件爱护和接纳”的完美幻想。

你需要厘清童年过往,那些察觉到被伤害的时刻,确定父母确实不那么爱你;

你需要克服恐惧焦虑,被埋藏起来的那份可能被抛弃、被嫌弃的恐惧;

你需要内心撕裂重建,在感激父母的同时,又要学会拒绝父母的爱与付出;

你需要面对孤独不确定,要思考不再依赖父母的时候,再从哪里去确认爱。

可一旦你认清事实、克服恐惧、重建内在后,便会坦然地面对各种关系,不会在任何关系里因为“他们应该无条件爱我”而痛苦。

第二关:放弃期盼父母的爱

“为什么会有父母不爱孩子呢?我就是那个不被爱的孩子。”

“我恨我的父母,因为他们根本不爱我。”

渴望被父母爱,是我们很多人从未放弃过的课题。

而成长的第二步,就是放弃期盼父母的爱。

在豆瓣《关注女性长辈的精神抑郁》的话题下,有一个终其一生,都在等父母一句认可,等待被父母爱抚的女性。

一个女儿发现母亲的异常后,带着母亲去做了各种检查。

最终在医生的建议下,她们来到了精神科。

原来,一生要强的妈妈,永远充满战斗力的妈妈,正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敌人:衰老,迷茫,抑郁,焦虑,原生家庭期待。

但是当医生问她:阿姨,你觉得自己这一辈子过得委屈吗?

那个笔直的背影弯了下来,眼泪就像串珠一样往下流。

“我从小挑水种地,比灶台刚刚高一点的时候就做全家的饭,大冬天在河里给姐姐和爸妈洗衣服,家里没有男孩,我们不能让村里的人看不起……”

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可父母却没有生出儿子。

她的身上肩负着多重角色,她要做父母乖巧的女儿,也要做那个未曾出生的弟弟,而且不能比别人差。

但是遗憾的是,不管她多优秀,父母微笑的背后总有一些失望:要是个男孩就好了。

乖乖的女孩子们,终其一生,都在渴望父母的爱,渴望父母的一丝丝认可。

就像这位阿姨,如果你告诉她“你已经很优秀了,不需要父母的这一份认可”,她会面对另一种空洞与丧失——失去了对父母的依赖,我的自我认同感去哪里找?

所以,她表面上是在期盼父母的爱,实际上,是不确定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不知道自己到底是谁。

而女性要穿越这一层痛苦,需要看清父母的局限,更重要的是,寻找新的价值感,重新确定自己的价值,重新认识自己。

最近网上非常流行“重新养自己一次”,就是这个意思。

你可以重新梳理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父母,给自己“我期待”的爱,而不是从父母身上苦苦索求。

当然,放弃期盼父母的爱,并不意味着要切断与父母的情感联系,而是意味着你开始学会向内看见你自己,你的内在父母开始养育你自己,你也很确定你值得被爱。

第三关:认清男人给的爱,

从来不是恒常和确定的

山盟海誓,矢志不渝,是多少女性这辈子最难过的坎。

因为细腻敏感,情感充沛,女性好像天生就渴望爱情,渴望被捧在手心,渴望拥有安全感与稳定感。

所以很多女性一旦遇到相爱的人,便开始全盘托出,甚至拿出生命来相互交融:

会忘记边界,忍不住查看对方的手机,害怕对方逃离;

会无限试探,言语上、生活里总是在不断询问对方:你还爱我吗?

甚至会不顾生死,一旦对方离开,就痛不欲生,想要随感情的消失而离去。

但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好像你越是苦苦寻找安全感,越是找不到安稳的生活。

我有一位来访者小梦,就是如此,她的大半生都在老公身上索取爱。

她不漂亮,老公却英俊潇洒。

结婚的时候,两个人都是普通的职员,但是结婚多年,老公扶摇直上,她却业绩平平。

多年来,她除了在观察老公身边的花花草草,就是对老公的一举一动草木皆兵。

她害怕老公不爱自己了,害怕老公被人抢走。

恐惧与不安,穿透了她20年的婚姻生活。

去年,老公给她坦诚自己在外面有人了。

他说:“这么多年,我真的累了。在她之前,我真的没有过别人,是你太敏感了,但是我也过够了被疑神疑鬼的日子。”

很多女性都像小梦一样,对爱情的脆弱和无常,往往是恐惧的。

但这恐惧背后,其实并不是对这个男人,而是与内心的不安有关。

小梦是因为自卑,觉得自己不够好,所以想要从老公身上寻求认可。

她不认为自己值得被爱,所以通过各种“作”的方式,想要确定“即使我不好,也能够被爱”。

她不确定自己的价值,不确定自己的吸引力,就只能从爱人的只言片语,眼神动作中,寻找答案。

她的内心也是动荡不安的,追求但不相信永恒的爱,所以不断打破当下的平衡,越恐惧,越焦虑,向外抓取的力量也就越大。

其实我们都懂这个道理:爱情是永恒的,但爱人不是。

亲爱的,在亲密关系里,当你害怕失去伴侣的时候,不妨问问自己:

我在害怕什么?

是恐惧不被爱,是怕孤独,还是担心养不活自己?

为什么我会害怕?

我怕的是被抛弃,还是一段关系结束?

或者是害怕别人嘲笑我是一个“被丢弃的女人”?

当你在面临这些恐惧时,不妨先向内看一看,看见你内在最缺少的那一部分,是什么。

看见它,接纳它,穿越它。

德芬老师说过:我们终将遇见爱与孤独。

当你穿越了这层恐惧,了解到爱是由内而外的,孤独是可以享受的,便会走向圆满自足:

最后你只需要走你的路,美好的事物自会向你靠近,任他们来来回回,你自安稳。

第四关:放弃通过孩子

来满足自己被需要的感觉

这一生,可以不做乖女儿、好妻子,可女人一旦有了孩子,对“母亲”这个角色就很难放手。

会担心孩子吃不好、穿不暖,时刻操心准备着;

会害怕孩子在外面受欺负,时时戒备,事事叮嘱,就差跟在后面了;

甚至孩子结婚了,都担心孩子带不好他们的娃,隔代当起“妈妈”。

他们说:神无法无处不在,所以创造了妈妈。

这是褒奖,但却成为了多少妈妈的枷锁。

《请回答1988》中,正焕的妈妈豹子女士是一个开明的妈妈,也是一个全身心都在家庭的妈妈。

两个儿子和幼稚的老公,全都靠她照顾衣食住行。

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需要离开家几天。

离开之前,她各种不放心,交待了很多事情。

在她看来,这父子三人一定会连饭都吃不上。于是,她提前结束行程,赶回来照顾这个家。

回来之后她发现,家里一切安好,没有她的日子父子三人过得不知道多开心。

她整个人变得郁郁寡欢,毫无生气。

因为她突然意识到:不是他们需要她的照顾,而是她需要照顾他们。

她被困在了家庭,也紧紧依赖着家庭。

你是不是也有过这样的感受:

孩子上学以后,就在家里走前走后,心里空落落的,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

孩子结婚以后,就感觉自己任务完成了,一下子泄气了,怎么都提不起精神来;

甚至在孩子忙碌以后不联系你时,你会有深深的被抛弃感。

这其实都是因为:你在通过孩子满足你被需要的感觉。

你想有用、有价值、有人关注。

那这一关你需要面对的是:内心的空虚感、无用感,甚至是自我认同的危机。

更重要的是,你要重新梳理与孩子的关系。如果你和孩子是平等的,不再是需要与被需要的关系,那么你该如何与孩子相处?

如果一日三餐不是为了孩子,那么你生活的乐趣可以在哪里?

正是这些挑战,促使我们去寻找更加全面和多元的自己。

最后你会发现,就算你什么也不做,你也是有价值的人,你内在的丰盈,不来自任何人的需要与肯定。

写在最后

这四关对一个女性来说,是向内打破从小被他人构建起来的关系模式、价值体系以及需求认可,穿越这些课题以后,最终会回落到女性自我的功课。

当一个女性开始自我重建,这才是真正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来。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跌跌撞撞,我们鲜血淋漓,却也终将学会孤独与爱,勇敢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生活方式。

我们也会发现,只有当自己内在定静、自我充实时,任何外来的影响都无法动摇我们的内心。

真正的幸福和满足源于你对自我深刻的理解和接纳,源于你对生活的主动和热爱。

亲爱的请记住: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

让自己舒服自在,勇敢地做真正的自己,才是你一生最该去做的事情。

如何“勇敢做自己”,将“自我”做得更好呢?

在这里,真诚地向你推荐卢熠翎老师的“勇敢做自己”体验营,让老师带领你一起认识自我、充实自我,找到生活的方向。

*本文由妙黛创作,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

策划丨花花

编辑丨一帆

0 阅读: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