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上半叶,是个旧帝国崩溃瓦解、新的“民族自决”国家兴起、国际秩序变更重组的时代,其主要特征之一,就是欧洲各国版图的变化。
20世纪30年代,德国冲击凡尔赛体系,扩张版图。作为对德国威胁行动的回应,苏联在对英法绥靖政策失望的情况下,只得开辟“东方战线”,扩大缓冲区。
1940年,苏联军队涉足邻国罗马尼亚,强大的震慑力,很快就让罗马尼亚慑服。面对兵锋正盛的苏军,罗马尼亚只得退让,乖乖将比萨拉比亚地区拱手相让。
于是乎,苏联几乎没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比萨拉比亚——这块约占罗马尼亚疆域六分之一面积的土地。
那么,苏联为何那么容易,就从罗马尼亚手中割走这片沃土呢?较远的古代史暂且不谈,这里就从近代说起。
“暴发户”罗马尼亚1877~1878年的俄土战争,日薄西山的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失败,被迫签订《柏林条约》,失去对巴尔干诸国的控制。作为巴尔干国家之一的罗马尼亚(瓦拉几亚),趁机独立。
独立初期,罗马尼亚面积狭小,国力较弱,但总能在战争中“正确站队”。1918年一战结束时,罗马尼亚由于站在协约国阵营,再度成为战胜国。
胜利的好处,就是疆域面积扩大。在1920年《特里亚农条约》中,罗马尼亚获得了特兰西瓦尼亚地区,疆土暴增一倍有余。
同时,趁着苏俄内战、无暇西顾的有利时机,罗马尼亚在协约国的默许下,迅速出兵占领俄国控制下的摩尔达维亚(比萨拉比亚),从而使版图面积达到鼎盛。
本来,比萨拉比亚和罗马尼亚同文同种,罗马尼亚占据这里,属于完成自身的民族统一,也是无可厚非。
但罗马尼亚接下来的举措,却导致比萨拉比亚离心离德,从而为苏联的介入制造了条件。
罗马尼亚的倒行逆施比萨拉比亚虽然与罗马尼亚同根同源,但由于历史因素,两地长期处于互不统属的分离状态,地域间的差异,早已超越民族间的认同。
罗马尼亚军队进驻后,就对比萨拉比亚人实施高压的歧视政策。罗马尼亚贵族以“清剿苏俄红军”为借口,大搞刑狱,仅在最初十年里,就未经审判处决了3万多人。
有压迫,就有反抗。仅1921~1924年,比萨拉比亚就爆发155次起义,但均被罗马尼亚资产阶级军队以“乱党”之名镇压。
连年战乱,对比萨拉比亚的经济造成严重破坏。1924~1936年,该地果园面积减少1/2;1937年,此地1/3的工厂倒闭。
就连罗马尼亚的报刊,也在1939年称:“由于比萨拉比亚农民贫困,在农村每年的9万新生儿中,就有5万因饥饿而夭折”。
而且,比萨拉比亚还有众多少数民族,例如乌克兰族、俄罗斯族、加告兹族、多瑙河哥萨克等,这些民族遭受着来自罗马尼亚当局更严厉的打压。
当局的高压,经济的衰弱,让越来越多的比萨拉比亚民众,产生了脱离罗马尼亚的倾向。
苏联军队进驻,比萨拉比亚人夹道欢迎就在罗马尼亚高压统治的同时,日渐巩固的苏联,可是丝毫没忘记比萨拉比亚这块“沙俄时代的前哨兵站”。
1920年11月,苏俄方面就发出公告,强烈抗议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地区的占领。
1922~1934年,苏罗两国进行过多轮接触,都未能解决比萨拉比亚问题。1934年,苏联和罗马尼亚恢复外交关系,但却依旧不承认罗马尼亚对比萨拉比亚地区的占领。
直到二战爆发后,形势再度变化,给了苏联机会。一方面,德国在欧陆的“闪击战”成功,极大动摇了欧洲的既有秩序;另一方面,罗马尼亚出现了向德国靠拢的“法西斯化”倾向,从而给了苏联出兵的口实。
面对有利的形势,苏联果断决定构筑“东方战线”,并以巩固国境西部安全为理由,派兵挺进比萨拉比亚地区。
1940年6月28日,苏联在不费吹灰之力的情况下,便开进了比萨拉比亚。而面对苏军的进驻,比萨拉比亚民众由于对罗马尼亚当局失望,反而是夹道欢迎,纷纷拿着面包和盐迎接苏军。
就此,比萨拉比亚重新置于苏联控制下,便且逐渐演化为苏联的摩尔多瓦加盟共和国。
苏联的这次举动,自然不值得提倡。但我们也要注意到,比萨拉比亚是被罗马尼亚“逼”反的。正是由于罗马尼亚王国的倒行逆施,而将比萨拉比亚推到了对立面,从而让苏联捡到了便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