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知青记忆中的荒漠戈壁,为何成为好多人的诗和远方?

泽洋的趣事 2024-09-28 05:22:20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上海市有10万知识青年支援边疆建设,来到大西北新疆。他们被安置在天山南北,生活在古尔班通古特、塔克拉玛干两大沙漠周边,战斗在大西北国境线旁。

老知青们讲起那个年代的故事,听了无不让人泪目。他们住的是自己搭建的地窝子,睡的是芦草堆。白天劳动一身泥,早上起来一头沙。他们吃的是玉米面,喝的是难以下咽的涝坝水。他们开渠引水,排碱整地。他们屯垦放牧,任劳任怨。

当时的上海知青,去的时候许多才十六、七岁。他们跟第一代兵团人并肩战斗,让沙漠荒野变成了团场和农庄,在戈壁滩上建起了城市和花园。他们有的成为孩子的老师,有的成为病人的医生,有的成为人民的公仆。他们有的献了青春献终身,有的献了终身献子孙。有的由于各种原因,尸骨永远留在了新疆戈壁滩上……

如今,许多从新疆旅游回来的人都说:新疆是个好地方,兵团是个大粮仓。那里牛羊肥硕,那里瓜果飘香……

为什么老知青回忆中的荒野之地,在旅行者眼中却是诗和远方。在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得知道答案:岁月静好,是有人在负重前行!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