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名老兵骨干撒出去,不到半年时间,如何拉出一个主力团?

甲骨堂 2024-09-23 16:47:11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八路军,全军总计编有约46000人,下辖3个步兵师;即第115师、120师和129师。

这三个师的基本编制都是二旅四团制,因此会有12个步兵团;但第115师有独立团、第120师和第129师各有教导团,总部有特务团(后来成立了炮兵团),所以总计是16个团。

部队改编之后,除留2个步兵团及大部分师直属营留守陕甘宁外,其余3万多人开赴抗日战场;由于编制和兵力均有限,所以八路军开赴华北战场后,既要对敌作战,又需扩编部队。

大家都看过著名的抗战剧《亮剑》,剧中提到的独立团、新1团、新2团等,历史背景就是新扩编出来的部队,陆续打成新主力的过程;而第772团等,则是原来编成的老团。

不过与电视剧剧情不同的是,这些原有的老团其实都是老红军部队,战斗力始终颇强;反倒是新团队其实是在老团分出部分血脉的基础上,先组建完成然后再不断充实和锻炼,成为新主力团的。

因为电视剧的剧情并不完全贴合史实,我们便以真实历史上八路军扩编新部队的历程给大家做个基本介绍。

所举出的例子倒也没有脱离第129师的范畴,不过是讲第385旅的例子。

第385旅由原红四方面军红4军改编而成,旅部率第770团留守陕甘宁,所以开赴前线的是第769团。

为了扩编新部队及执行其他战略任务,第769团先后抽出了5个步兵连、1个机枪连、1个骑兵排。

其中由副团长汪乃贵率领30多名干部及第7连为基干,汇合了分散活动的3个游击大队,组建了团级规模的汪乃贵支队。

支队组建后,即仿照八路军步兵团的编制,将原游击大队分别改编成各营连,总兵力上千人。

不过因为游击大队本身并没有多少老兵,而且武器装备极差,而作为骨干的红军干部又只有30余人,基干部队则只有1个连。

所以在1937年12月支队刚组建时,很显然还是谈不上多少战斗力的,只能说将部队的架子先搭了起来。

具体执行作战任务的话,还得靠着带去的那个红军连主打,而其余各部则只能先看着学习,并适应正规部队的编制、调理及训练。

为了使汪乃贵支队迅速形成战斗力,1938年3月时,八路军第129师又将随营学校第3期第8连加强给该部。

第8连由当时只有21岁的肖永银率领,来到了汪乃贵支队。

虽然肖永银年纪轻轻,却已是参军8年之久的老兵了,历经红军时期的历次战斗和西路军的苦战,使得肖永银的实战经历极为丰富。

在率领连队抵达汪乃贵支队后,立即就担任了第1营的营长。

而其麾下的第8连130余人,也都不是普通的兵员,而是八路军第129师各部选送来的战斗骨干。

他们大部分都是班长,还有少部分排长和老红军战士;在经过随营学校的统一学习、整训后,再下到战斗部队。

如果说之前汪乃贵带领的30多名干部和1个老连,只是搭起了部队骨架的话,那么肖永银率领的这130多名骨干就是使部队骨架强健起来的关键。

这些骨干的搭配原则如下:

大部分兵力分配到支队的步兵班,充当班长;当时一个团级支队是3个营12个步兵连,起码108个班;其中有些班的班长是由原先从769团第7连分出的老兵担任,有些班长由原游击队中的少量骨干担任;而新来的骨干,则基本上可以覆盖到全团的步兵班,使得每个班至少有一人是老兵。

另外一部分骨干则担任连排长,还有少部分干部则强化到团营级。

如此,这130余名骨干的到来,会大大强化支队的指挥能力;同时又使得全团几乎所有的战斗班,都有老兵带头。

大家可不要小瞧了一个班里的班长,当时老红军的班长作战经验极其丰富,新兵在老班长的带领下,成长会非常快。

当然,在具体的战斗过程中,八路军的原则是不会先让新兵上阵,而是强调以老带新,先小后大。

在捡选攻击目标时,可能选定的敌人只有班排级,但在部署时却是全团压上,以让各部和新兵熟悉战斗流程。

在具体进攻时,先有老红军连队给打个样,既以小的代价解决掉敌人,也能缴获更多武器,改善部队装备。

小仗打几次后,再让新的营、连自己尝试着独立作战,在这一过程中,新部队中的老红军干部照样要发挥带头作用,只要带着新战士打几次仗后,新兵也就很快成长为老兵了。

因此在汪乃贵支队成立仅仅半年后,这支团级部队的战斗力就被迅速地锻炼了出来,成为了新385旅成立时,旅队里的三个步兵团之一。

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汪乃贵支队又跟冀豫支队合编,最终成为第385旅独立第2团,继而又在统一整编中将番号改为第14团,成为第129师系统中的头等主力团之列。

9 阅读:1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