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武强年画社到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新中国美术从这里肇源、生发

悠闲走的孔雀 2024-12-21 19:36:38

【谨以此文祝贺河北美术出版社成立七十六周年华诞】

从武强年画社到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新中国美术从这里肇源、生发

河北美术出版社精品图书

中国的近代美术肇始于革命战争年代,其起源是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河北中部革命根据地的新年画改造运动,由此燃起的星星之火渐趋蔓延,随着革命形势的发展迅速燎原于革命的大地,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全国,深刻地影响着新中国近、现代美术的发展历史进程

冀中——革命新年画的诞生地

武强年画代表作——六子争头

位于冀中地区的武强县是全国闻名的年画之乡,印制年画历史悠久,是北方广大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画种,清代兴盛时全县年画作坊数百家,年印量达一亿对开张,畅销 18 个省,影响深远。当地民谣说“都说天津人马厚,不如武强一南关。一天能唱千台戏,不知戏台在哪边。”足以说明著名的年画之乡当年在生产、销售年画时的繁盛景象。

日寇侵华,烧杀抢掠,武强县的众多画业作坊相继倒闭,许多珍贵的画板毁于一炬,武强年画遭受到灭顶之灾。冀中人民素来有反抗侵略的革命传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民族解放斗争,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为宣传抗日,发动群众,解放区的艺术工作者对武强年画的影响力十分重视,把从西方引进的现代木刻与传统的木刻年画有机结合,大胆借鉴年画这种艺术形式,开展抗日宣传、教育活动。1938 年秋天,美术工作者阎素第一个到武强县研究木版年画,借用武强年画套印方法在旧版门神上刻制了《打日本,除汉奸》的革命口号,这种新的抗战门画颇得群众赞赏。后来又有人按骑马门神的版式改刻为武装起来的民兵形象,创作了以保卫边区为题材的“抗战门神”。 之后,徐灵利用民间年画“天官赐福”的形式,刻了装饰性很强,以大红大绿、吉祥喜庆为特点的《抗日光荣》、《立功喜报》,复印发行后轰动一时。美术工作者们吸取借鉴民族民间艺术,几经探索和研究,为配合军事胜利,创作了《木刻捷报》,利用封建社会状元及第的喜报这种形式,把抗日英雄模范“立功喜报”写上英雄姓名,许多村由当地政权带领群众敲锣打鼓作为新年礼物赠送给军烈属、功臣家属,接到这种表彰的家庭都感到无上光荣。冀中解放区的美术工作者们的这些努力和创造,使武强年画成了宣传抗日、发动群众、鼓舞信心的有力武器。

在解放区流行的抗日年画

1939年,华北联合大学在晋察冀边区建立,他们秉承为抗日战争服务、为边区经济建设和民主建设服务的宗旨,办画报、办木刻工厂、画壁画、绘制传单、为报刊插图等等,创作了众多表现参军支前、拥军优属、除奸反特、揭露日本暴行、减租减息、民主建设、学文化、讲卫生等重大题材的作品。象胡一川的《开荒》、罗工柳的《一面抗战一而生产》、彦涵的《抗日军民》、沃渣的《八路军铁骑兵》、李又人的《军民誓约》等作品,都是以现代木刻与人民喜闻乐见的武强年画进行有机结合所结出的艺术之果。到1944年,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在涉县举办的群英会上展出的美术作品已经是木刻、黑白画、连环画、漫画、国画、剪纸等不同的艺术形式各显神通了。

上述这些虽然这还只是“旧瓶装新酒”的初步变革,然而它却体现了中国人民的觉醒和民族气节,为民族救亡运动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且促进了中国新时代美术的变革和发展,翻开了中国美术史上崭新的一页。

辛集:从年画改造运动到“冀中年画社”

随着抗日战争形势的好转,1944 年,晋察冀边区文艺家联合协会所属的冀中文协,成立了“年画改造委员会”。地委组织决定在武强年画艺人中遴选出17名年画艺人和木刻专家调到束鹿县辛集镇,与新木刻工作者一起参加“画改”工作。此次“画改”的主要方针是“剔除糟粕,取其精华,推陈出新,为民所用”。众多著名画家、木刻工作者与民间版画艺人在一起,共同搓商、共同创作,积极借鉴武强民间木版年画的优点,传承它的形式,赋予其新的内容,提高印制技巧,对旧年画进行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改造,从而使当时的年画创作跨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并有了新的时代气息。

抗日战争时期彦涵创作的抗日宣传年画

1946 年夏,华北联合大学文艺学院迁来束鹿县办学,联大美术系主任江丰组织教员和一些美术工作者深入到民间探讨美术教学和创作,并安排彦涵、吴劳、姜燕三人去武强考察传统民间年画。此后不久,由江丰和地委联络部部长王雅朴共同倡议,经冀中十一地委批准,当年10月,在冀中文协的资助下,抗敌剧社和华北联合大学美术系共同成立了以武强年画从业人员为基础的 “年画研究社”,社址在冀中束鹿县辛集镇北门里的皮件厂院内,人们便习惯地称其为“冀中年画研究社”或“辛集年画研究社”。它是在冀中文协“年画改造委员会”之后成立的编、创、印、发为一体的出版机构。

新社成立后,又从武强招聘多名画、刻、印、裱技术顶尖的工人,联大师生吴劳、彦涵、莫朴、姜燕、冯真担任创作任务,提供画稿,同时还组织年画创作教学。从成立到年底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在战火纷飞和印刷物资十分匮乏的条件下,冀中年画社刻印发行了新木版年画 38万份。1947 年,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部长周扬在晋察冀边区文艺座谈会上说:“去冬美术工作者与武强民间画业合作,创作了 11 种年画,销售近40 万份,这可以说是美术运动史上的创举。”

王式廓于1947年创作的套色木刻版画《改造二流子》

当时,江丰、王朝闻、胡一川、马达、罗工柳、古元、郝云甫、彦涵、王式廊、姜燕、吴芳、田零、莫朴、秦兆阳、洪波、王影等著名画家都在这块土地上生活和创作。这一时期的优秀作品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如郝云甫与姜燕合作的《白毛女》广受欢迎,印数竟达10978张;王式廊创作的《改造二流子》地域特色强烈、鲜明,被江丰称赞为是当时最出色、最有中国作风的优秀作品,而他创作的木刻彩色套印毛主席像更是印制达30万份以上;冯真在创作《娃娃戏--打老蒋》时年仅17岁,是当时最年轻的画家。其他还有郝云甫的《逼上梁山》、古元的《夫妻识字》、彦涵的《开展民兵爆破运动》、田零的《送郎参军》、吴劳的《王秀鸾》、莫朴的《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和《翻身图》、秦兆阳的《打老蒋》、《人民救星共产党》、《妻子送郎打东洋》、《军属光荣》、《互助春耕》、《翻身图》、《支援前线》、《选举》等等,都有较大的影响。年画的品种和数量都是空前的,这些作品不但内容上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而且在形式上将传统的年画特质融于现代意识之中,使武强年画在形式和风格上也有所创新,面貌焕然,从而产生了独特的审美效果,为广大的人民群众喜闻乐见。行销地区除冀中外,冀南、冀西和山东的商贩也来这里批发,一时间供不应求,广受欢迎。

抗战时期的美术工作者

新的革命年画把严肃的革命主题与传统年画的娱乐性结合起来,创造性地将革命化、民族化、大众化融为一体,以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画面,生动地反映了边区军民如火如荼的对敌斗争、政治生活、大生产、学文化、参军支前、土地改革等重大题材,对夺取革命胜利发挥了巨大的战斗作用。为挽救民族危亡,为生产建设和民主建设,也为民间美术的继往开来作出了贡献,在河北乃至中国美术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

进入解放革命战争时期,河北地域内先后开办了华北联合大学、北方大学和华北大学,为了培养美术人才,这三所大学都设有美术系,在其中任教的延安鲁艺、华北联大等美术家和北平、天津的进步画家都与武强年画艺人结合,加入到冀中年画社的创作活动中,而且其美术教学都是在党的教育方针指导下进行,其教学宗旨、课程设置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既有传承又有不同,为在河北驻地的两个“边区”乃至全国,培养了一大批美术专业人才和骨干力量,为党的革命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大众美术社”:把新年画推向全国

1947 年 11 月,石门市解放,冀中年画社和联大研究决定,立即派莫朴带领 6 名同志组成美术宣传队,去石市绘制大型宣传画。

1948年春,奉上级归口管理的相关指示,冀中年画研究社划归冀中新华书店领导,成立冀中新华书店年画科,丁达光任科长。同年4月,丁达光带领全部工人,携画稿、木版等设备,迁到冀中新华书店所在地——饶阳县大尹村,继续出版年画,刻制了年画《学习与生产》、《王大娘赶集》等。

在鹿泉大河村小学创作的《豆选》(顾群 画)

8月初,接上级指示,年画科的人员和设备迁到石家庄待命。丁达光等组织人力将设备和物资装上木船,带领人马顺滹沱河西行,冒着连绵的阴雨,踩着道路上的泥泞,风餐露宿,几经辗转,终于在石家庄市郊范谈村找到一所住处,在租赁的民房里开始分散生产年画。

此时,北方大学与华北联合大学合并为华北大学,校址迁到正定县城隆兴寺附近,艺术学院由沙可夫、光未然负责,美术工厂合并为华北大学美术工厂,继续出版师生们的作品。为贯彻华北局关于成立独立的美术出版机构的决定,把华北大学美术工厂并入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由胡蔚然负责,带领李优金、秦萍等十余人和全部画稿、木版、设备,与冀中新华书店年画科合并,在范谈村办公。

与此同时,根据调令,辛集新华书店印刷厂经理郭建章带领技术工人二十多人,带着一批石印设备赶到石家庄,与先来的两部会合在一起,为在石家庄成立美术出版社提供了技术力量和物质基础。(这个印刷厂是冀中解放区唯一的石印彩印厂,拥有十几台大小不等的石印机和不少技术精湛的印刷工人,印刷技术之高在冀中首屈一指。王雅朴绘制的毛泽东和朱德的画像,就是由这个印刷厂印刷的,很受群众欢迎。)

大众美术社第一任经理 邹雅

三方人马汇合后,力量更为强大,上级选择工作能力强、思想水平高的华北新华书店总店编辑部负责人邹雅同志调到石家庄,全权负责美术出版社的筹建工作。经过协调和统一思想,1948 年9月,在石家庄成立大众美术社(初期称华北美术社)。顾名思义,“大众美术社”的出版方针仍然是面向农村人民大众的。建社初期,以出版木刻水印年画为主,同时出版画册和其他美术读物,是一个编、印、发三位一体的出版机构。业务隶属华北新华书店总店领导,邹雅任经理,郭建章、梁振宗、侯恺、丁达光任副经理,胡蔚然任印刷厂厂长。机构设置有设计室(编辑部)、印刷厂、营业部和财务室,全体员工大约近百人。这是新中国最早成立的美术社,对推动新中国的美术事业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大众美术社创建初期社址在石家庄市同庆街 14 号(今中山西路青年街市场附近),北房楼下是印刷车间,楼上是设计工作室,除了保留部分木版水印外,主要是石印,而且从手工印制发展到电动机器石印,因此大大提高了印量,四色套印一天能印五、六千张,另外价格低廉,最大的对开年画是一毛二分(旧币 1200 元),于是很快就在社会上流传开来。

冯真绘年画《娃娃戏》

美术社的创作人员主要有美术社的张树德(徐悲鸿的弟子)和周树薰夫妇、王影和市文联的郭均、陈因以及黄润华、钟志宏等刚刚参加工作的小伙子,后来他们也都成为很有造就的著名画家。在张树德等画家的共同努力下,美术社又开始了革命年画的刻印工作,运用冀中木版彩印的技法印制出版了如《保卫胜利果实》、《军民闹生产》、《纺织图》、《群英会》等一大批新年画。到年底共出版 30 多种木版新年画,两个月时间就印制了 60 多万份,如《娃娃戏(打老蒋)》、《参军》等,受到广大新解放区群众的热烈欢迎。随着华北几大解放区连成一片和大军南下,新年画也从原来主要在冀中根据地几个县发行,迅速扩大到全国各地。除了印从解放区带来的年画,为了配合战争新形势,美术工作者们又创作了《渡江》、《攻城图》等作品,在文化战线上为新中国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贡献。

在题材上,这一时期的大众美术社主要创作并印制了一批配合政治形势的年画,诸如《送郎参军》等;也有历史题材的,如以连环画形式印刷的《西门豹治邺》等;另有和科技部门协作创作了关于农作物方面的《防治病虫害》和为农村普及卫生知识的《讲卫生》等作品。在版画的创作形式上,大众美术社也讲求多种多样,有四开张横立各式年画,有用高粱秆做天地轴的四条屏,还有对开的连环画和不加装订折叠而成的册子。在印刷技术上也多有创新,比如将作者的套色版原作翻成水色印刷,这样的试验和尝试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有金浪的《纺线图》、王影的《女儿的亲事》、刘振生的《和平签名》、力群的《人民代表选举大会》、莫朴的《互助生产》、古一真的《劳动换来光荣》、皮特的《慰劳军属》等,大都反映了建国前后恢复生产、移风易俗的动人场面。

1950年年画《和平签名》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和全国解放,全国各地对美术工作者有极大需求,根据需要,大批在河北土地上工作的著名画家如江丰、彦涵、罗工柳、莫朴、胡一川、郭均、陈因、秦征、尤飞虹、王流秋、李少言、刘蒙天、李劫夫、秦兆阳、姜燕、邹雅等画家被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北京和全国各地,并成为中国美术的中坚力量。大众美术社因而经历了大规模的人事变动。如,北京解放后,大众美术社经理邹雅带领许多木刻家和年画艺人参与接收荣宝斋,出版了《新年画选集》,使这一具有鲜明革命色彩的艺术奇葩得到了首都人民的喜爱,其中部分作品在中山公园展出,受到徐悲鸿先生的高度赞誉;大众美术社的侯恺以及很多业务骨干调往北京,参与筹建人民美术出版社、新荣宝斋、木刻水印厂,社里剩余人员划归石家庄地委领导,由丁光达负责。直到 1953 年改归省新闻出版处领导,后更名为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大众美术社作为建国前我党领导的最早的专业美术出版社, 为革命年画的成熟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使新年画最终走向全国。在新中国建立伊始,大众美术社像一位朴厚的年轻母亲,为襁褓中的新中国美术出版事业提供了充足的乳汁和营养补给,为近、现代中国美术出版事业的建设和发展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1949年底,经历大规模人事变动的大众美术社划归石家庄地委生产管理处领导,由丁达光负责。这时的社里设计室的编创人员只剩下三人:张树德和他的夫人周淑薰,以及从石家庄本地招收的美术爱好者张文瑞,创作和印刷力量空前薄弱,在很长一段时间难有大的作为。为开展工作,美术社发动、组织河北本土画家坚持年画创作,比较有影响的有张树德、阎素、王小初、钟志宏、慈旭、佟坡等。

1950年,毛泽东向文化部提出改造旧连环画的指示。同年5月28日,《人民日报》发表《关于五十种小人书》的文章,指出:“把广大儿童和劳动人民所喜爱的连环画这个群众文艺形式,掌握到进步文艺工作者手里,作为提高群众文化生活的有力武器,是当前文艺活动中的一个迫切的工作。”面对新的形势以及党对美术工作者新的要求,大众美术社在出版品种上做了积极的调整,将连环画的创作出版工作当作出版社“第一要务”来抓。在田辛甫领导下,河北搞了三个美术培训班,每期2-3个月,对提高当时画家的水平和美术的普及起了很大的作用,韩羽、赵信芳等画家都曾在这里学习。

为充实创作力量,丁达光于1951年先后招来了天津河北师范学院的学生尚羡智、石家庄二中初中毕业的美术爱好者张庚,以及从抗美援朝前线退伍归来的美术干部刘端,编辑部成员达到六个人,其中年龄最大的张树德25岁,最小的张庚只有15岁,就是这个年轻的集体,重新发扬并铸就了大众美术社后期的辉煌。

河北连环画第一书——大众美术社1951年出版的《婚姻法图解》

张树德等响应国家号召,为向人民群众广泛宣传新颁布的《婚姻法》,集中全社力量编绘一本《婚姻法图解》的连环画。张树德统一筹划,给社里每个人都分了任务,每人负担画一部分,最后再由张树德统一修改,共同署名。这册《婚姻法图解》连环画于1951年底出版发行,64开,40幅图,内页用三种单色套印,人工制版。封面用了传统表示喜庆的红彤彤颜色作衬底,一对头扎毛巾的青年男女胸前戴着红花,站在“囍”字前面望向前方,脸上浮现出幸福的笑容,仿佛在憧憬明天的美好生活。这是大众美术社成立后出版的第一本连环画。此书在制版时用网点调整了明暗关系,这在当时是“相当精致和用心良苦的”。

大众美术社从此“一发不可收拾”,陆续推出了宣传恋爱自由的《爱情》、《幸福的家庭》、《相思树》等;在“三反”“五反”时期,又编绘了以“打老虎”为题材的《青年打“虎”记》;在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更是创作了《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黄继光》和《从烟火里抢出炮弹》等品质上乘的连环画;农业合作化时期编创了《四十亩谷子》,均是带有这一时期政治印记的作品。正如江丰在《美术工作的重大发展》一文中对这一历史时期出版的连环画作出的评价:“一直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的连续故事画,现在已得到彻底的改造,产生了大批新内容的作品。这些作品,已成了一种向群众进行宣传教育并且最受群众欢迎的通俗读物。”

大众美术社出版读物

1952年初,石家庄地委派王惠吉担任大众美术社代经理(后任经理),领导“三反”工作。1953年1月,大众美术社划归河北省人民政府新闻出版处直接领导和管理。1953年7月,大众美术社分成编辑部和印刷厂两部分。

1953年,河北省美术工作室成立,田辛甫任主任,阎素任副主任。在后来的几年中,河北美术骨干力量有韩羽、赵文发、程桂平、郭重光、王慕乙、曾景初、刘振业、翟润书、赵信芳、王影、曹琪荪、路鑫森、仓恩梨、王志贤、唐秀菊、徐让、清白音、顾家彝、鲁艾、钟志宏等画家。

大众美术社时期,共出版木版年画、宣传画约50余种,发行60多万张;出版图片100余种,发行50多万张(套);出版画册20多种,发行200多万册。其中,古一舟创作的年画《劳动创造光荣》在1951年全国年画评比中获一等奖,当时鼎鼎大名的苏联《星火》杂志也曾转载大众美术社出版的木版年画。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跻身全国“五大美社”芳华隽永

为响应国家文化部关于整合、加强美术出版机构的指示,1954年7月,经河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大众美术社”改称“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社址在石家庄市中山路232号。同时,河北人民出版社原负责的美术出版业务划归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原大众美术社印刷厂改称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厂。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及印刷厂划归河北省文化局领导。

为充实创作力量,出版社陆续从浙江美院、无锡美专、北京大学及东北、四川等地的大学毕业生中吸纳了一批年轻人才,编辑队伍得到壮大。年轻人激情澎湃,干劲十足,一年可以出版几十种连环画。《人民英雄董存瑞》、《把一切献给党》、《敌后武工队》、《三进五窑村》、《战火中的青春》、《九勇士》、《漳河水》、《农民识字》、《半夜鸡叫》、《上甘岭》……一本本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冀美连环画走进千万百姓家。在刚涉足连环画出版领域的1952年,大众美术社全年出版的连环画不过8种,印数30多万册。而到了20世纪50年代末,发展到年出版100多种,印数近900万册。1966年以前的14年中,出版社共出版新连环画845种,总印量达7480多万册。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连环画

从1954年到1965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保持出版原有木版刻印风格和特点的基础上,又创作了一大批以反映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新年画,采用胶印制版印刷,《女民兵》、《智取威虎山》、《选种图》、《双枪老太婆》等,都是这一时期的精品之作,在读者大众中产生了很大影响。同时,为了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出版形式从单一的新年画的创作中解放出来,逐渐形成了多画种并行发展的“百花齐放”的格局,黄胄、蒋兆和、刘旦宅、王雪涛、程十发、李慕白、金雪尘、刘继卣、任率英、关山月、石鲁、胡若佛、张其翼、郑乃珖和孙其峰等著名画家成为这一时期河北年画的主要作者,他们创作的《青年一代》、《新农村》、《霓虹灯下的哨兵》、《四喜图》、《儿童条屏》、《红楼金钗》、《四季花开》、《三战吕布》、《关公条屏》、《普天同庆》、《雷锋条屏》、《一针一线为集体》、《梅兰芳戏剧条屏》、《舞蹈条屏》、《双鹭图》、《三猴图》等作品,为河北年画出版事业的发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础。也正是由于这些作品的影响,使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在全国形成了很高的声望。而《西游记》等古典名著连环画的出版,更是确定了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在连环画创作、出版领域的领军地位。

李慕白、金雪尘精绘年画《梅兰芳戏剧条屏》

张树德创作的《八大名医》木刻水印条屏(1955年初版),以工笔重彩的画法表现了我国古代李时珍等八大名医的历史功绩和医学造诣,在画法上融民族化、通俗化、群众化为一体,是民间年画创作上的一个突破,深为专家学者所叹服。刘旦宅创作的《红楼金钗》条屏(1962年初版),以工笔画法传神地勾勒出金陵十二钗在封建社会的地位与命运,成为美术史上解读《红楼梦》的佳作。金雪尘创作的《梅兰芳戏剧条屏》(1962年初版)则展示了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在四出戏剧中的四个不同造型,画面形象惟妙惟肖,是擦笔年画的代表之作。河北画家翟润书和张春峰创作的《选种图》(1963年初版)和《不让鸡儿祸害粮》(1964年初版),均吸收了民间木版年画的表现手法,并有所创新。河北年画发展到20世纪60年代时,已形成了自己鲜明的风格特点,队伍建设方面也已经初具规模。特别是1965年华北年画展览的推动,又涌现了一批佳作,如《掀帘战》、《打坏蛋》、《草原女民兵》、《棉花姑娘》、《学园艺》等,作品中洋溢出强烈的生活气息。

在这一时期,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的创作和出版也紧跟时代步伐,围绕社会主义革命进程而不断发展,就内容来说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

第一方面是革命战争故事,反映我党我军光辉斗争史迹,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历次革命战争的光辉伟绩、英雄人物来教育群众和广大青少年,如《人民英雄董存瑞》、《把一切献给党》、《党费》、《敌后武工队》、《三进五窑村》、《战火中的青春》、《九勇士》、《延安之战》等。有从正面反映那个时代巨大矛盾和冲突的作品,但同时也允许有从侧面来反映这一历史时期基本精神面貌的作品。

第二方面就是现实生活题材,紧跟社会形势的发展,宣传树立集体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变革,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群众的作品。在建国初的“一化三改”、工农业的生产发展、破除封建迷信、提倡男女平等、鞭挞封建婚姻制度、宣传新婚姻法、扫除文盲、开展学文化运动等方面,都有直接的反映,如《王秀鸾》、《植棉模范曲耀离》、《杨家寨模范供销社》、《一渠春水两地流》、《人往高处走》、《漳河水》、《李迎新改嫁》、《农民识字》、《文化大进军》、《半夜鸡叫》等,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第三方面是为了巩固革命政权而开展的海防斗争、抗美援朝战争等内容,如《海防前线擒匪记》、《上甘岭》等。在1963年第一届全国连环画评奖中,张辛国绘画的《三进五窑村》和吴懋祥绘画的《战火中的青春》双双荣获绘画三等奖,敦谦改编的《大闹柳树林》荣获连环画脚本三等奖。当时,美术出版界对改编群众喜闻乐见的古典题材作品,还存留着一些片面的观点。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从一些富有教育意义的古代传统故事出发,出版了如《除三害》、《桃花扇》、《武松打虎》、《满江红》等寓教于乐的连环画,在当时颇受群众青睐。1955年,根据国家文化部统一部署,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承担了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西游记》连环画的集中编绘出版工作,组织徐燕荪、任率英、陈光镒、胡若佛、钱笑呆、张树德、刘汉宗等全国著名画家参加绘画,从1956年到1962年陆续出版26册,这部作品的某些单本印数达到了创纪录的200万册,并曾远销东南亚各国。这部作品代表了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出版的最高水平,而它们的问世也见证了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在中国连环画出版界的重要地位。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优秀连环画

从1954年到1965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进入兴旺发展的时期,被称为大众美术社之后的“第二个繁荣期”, 代表性的连环画画家有张树德、刘端、刘汉宗、刘明义、王玉山、陈继荣等,创作出了《敌后武工队》、《王秀鸾》、《半夜鸡叫》、《小兵张嘎》、《赵武灵王》、《西游记》系列书等大量为人们喜闻乐见的连环画。这些佳作保持着鲜明的艺术特色,画家绘画时而细腻精巧,时而粗犷豪放,人物的塑造也多彩多姿,不呆板、不流俗。绘画大家笔法纯熟、笔调柔美、气度恢弘,不仅保持着传统线描的精致细腻、栩栩如生的优点,还很注重绘画对读者产生的视觉冲击,并且讲究微幅之内的空间和布局。绘者大都不是简单地复制文学原著,而是向原著注入生动的个性、朴素的色彩和大胆的艺术夸张。细致处毫发毕现,泼墨处明快酣畅,人物在动作和神态方面的描绘可谓生动鲜活,使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的连环画不仅具有丰厚的文化内涵,在艺术表现上也达到了极高的水准。毫不夸张地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这一时期的连环画作品所具有的表现力和感染力,都达到了新中国连环画发展史上的高峰。自1952年到文革前的14年中,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共出版连环画845种,总印数达7480多万册。

这一时期,河北在国画、油画、漫画等其他美术领域也名家辈出,佳作频现,为河北美术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全国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1965年下半年,由于河北省会搬迁到保定市,根据上级指示,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由石家庄迁至保定市的裕华东路18号。

年画《送子务农》(全太安 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运动爆发,在美术创作和出版上进一步强调艺术为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在这个时期,因河北与天津分治,大批有才华的画家留在了天津,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再次面临着一个汇聚人才、重新起步的窘迫现实。当时,王怀骐、胡振宇、谢志高、费正、钟长生、江枫等画家相继来到河北,从而使河北的美术事业萌生了新的生机。这一时期,胡振宇、费正的油画和宣传画,王怀骐、谢志高、赵贵德、钟长生、江枫、全太安、梁岩的国画最为突出,梁岩创作的国画《申请入党》和全太安创作的《送子务农》当时在全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两幅作品大胆提练、以简取胜,并在传统国画的基础上赋予新的时代气息,从而成为那个时期的代表性国画作品。

十年动乱期间,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和毁灭性的摧残。除在1966年7月至1968年底出版了大量的《毛主席像》和《毛主席语录》宣传画以外,出版社编辑出版人员被迫改行或去干校劳动,大部分被遣散,印刷厂劳动纪律也遭到践踏和破坏,企业管理工作陷入严重的混乱无序状态。

随着河北省会迁往石家庄市,1968年8月,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又迁入石家庄市建设南大街的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印刷厂。

河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 特殊年代的艰难挣扎

1970年6月,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并入河北人民出版社,组成美术编辑室。

20世纪70年代初期,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曾经被遣散的部分人员,陆续回到复建的河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出版年画、连环画以及少量的图片、画册等美术出版物。在年画方面,涌现了费正的《一定要根治海河》、谢志高和胡振宇合作的《万物生长靠太阳》、赵贵德的《高唱凯歌还》等一批佳作;连环画方面则稍弱一些,李丰田的《地雷战》、陈继荣的《三辈儿》、辛鹤江等的《雁翎队的故事》系列等,是这一特殊时期稀少而珍贵的烙下“时代印记”的作品。

年画《一定要根治海河》(费正 绘)

十年运动期间,新年画多被视为宣传“四旧”的“黑年画”,被付之一炬,遭到灭顶之灾,而年画艺术也变成了“文革”运动宣传的工具。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拨正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航向,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好转,河北年画创作、出版、发行工作迎来了新的春天,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年画年出版品种达100多种,比建社初期增长近20倍,年发行数高达5000万张,比建社初期增长约120倍,发行范围遍及华夏大地。

换发青春的冀美出版人

1982年伊始,春光蓄暖,万象更新。1月,经河北省委宣传部和河北省出版事业管理局决定,在原河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的基础上建立河北美术出版社,使之再次成为独立经营的河北省专业美术出版机构。尽管名号和以前的“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稍有不同,但在忠实读者眼中,那个曾经辉煌过的“老大众”、“冀人美”又回来了。经历了吐故纳新的蜕变的河北美术工作者们,再次以崭新的姿态和最大的热情投入到“两个文明”建设的伟大事业之中,为新时期开创美术出版工作的新局面努力奋斗,再创辉煌。

(撰稿:豆国庆)

附:河北各阶段美术机构存续时间:

冀中年画社 1946年10月----1948年9月 2年

大众美术社 1948年9月----1954年7月 6年

河北人民美术出版社 1954年7月---1970年6月 16年

河北人民出版社美术编辑室 1970年6月---1982年1月 12年

河北美术出版社 1982年1月至今 42年

【精彩待续 期待关注】

孔夫子旧书网店铺

0 阅读:3